漆军艺 笔墨当随时代

兰州日报 2020-03-05 04:00 大字

《英魂永驻腊子口》《寒林白桦凑晨曲》《使命在肩献大爱》《济世情怀》《白沙湖畔》《铁尺山下迭人家》《雄关松风》《家乡雪景》《岷山初雪》《大好山河》

■人物简介

漆军艺,1980年出生于甘肃岷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艺人民画院副院长,中国国画院理事。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甘肃白银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山村》入展甘肃省美协举办的“丝绸墨韵大美雄关”中国画作品展;作品《更喜岷山千里雪》获长城书画家协会举办的“长城杯”第八届全国书画大赛金奖;作品《墨色飘香》获甘肃省文联举办的“绿色发展·生态富民”2018迎新春书画展银奖;作品《天水桃花山》入展大美甘肃全国书画大赛;作品《三军过后尽开颜》获甘肃省美协举办的院派经典、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作品《长城》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精品集》。

岷县是汉、回、藏、羌等很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乡土文化,有着高峰、草原、雪山、河流,这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环境也成为了漆军艺艺术深造的大课堂。

“我喜欢画农村题材的雪景,画中大多数景致都是家乡农村写生所得。”漆军艺告诉记者:“只要深入生活时间久了,就会观察到所有细节。对于画者来说,如何得自然之神韵,笔精墨妙,浓淡枯湿焦宿,云烟满纸,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他说:“要创作山水画,应尽可能保留其山形地貌的特征,特别是具有标志性的景物,在画面上应该保留,并加以突出,最好使观者一望可知。在大体结构上,是要用大脑反复推敲,至于细节,不必预先稿子打得很明确。”

漆军艺的经验就是每画一图,先看幅式横直阔狭,要画什么,大体怎样章法,怎样取势。既定之后,至多画一个小稿,表出位置,心中记住,也不必在纸上打木炭稿,就可以下笔。

“这样做,画出来就活,变化就多,把自己作品的章法与物象凝练到心神交融。”漆军艺一边心领神会的总结感受,一边仔细斟酌着如何用词才能将体会表达的真切、准确:“要跳脱古之章法的束缚,找到自己的笔墨法度,同时又要把新社会、新时代的社会法则、人文情怀加入进去。这的确令人探索不尽、挹趣无穷。当然,只要平时多读多看多思考,自然会找到艺术创作的那个平衡点。”

“作为一个画家,首先要做到立德修身,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从艺。”漆军艺认为:“要带着真诚和理想,去走近生活,带着对艺术执着的心,去发现和表达在自然中蕴涵的光明与生机,这样才能让心灵与作品一起升华。”

“切不可把心思放在所谓的职位、头衔、名号、流派中。”他说:“我们知道,艺术作品不能失去时代的气息与风貌,否则将会使中国画的发展失去新意。因此,笔墨就是要紧随时代的发展,如果笔墨是中国画作品的身躯,那么时代就是中国画作品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身躯,再健壮,再秀美又有何用。”

“当然,绝不是说笔墨不随时代仅沿袭古人就没有灵魂,而是灵魂如果不跟着时代进步,就会腐朽,就会落后,就会被时代淘汰。”漆军艺由衷地说:“笔墨情趣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死传统,它只有大体的法则,不是僵硬不变的条条框框。大自然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要善于发现新的东西。这需要画家多方面地提高文学艺术修养,认真研究丰富中外历史传统,广为借鉴,进而才能创造出富有新鲜艺术魅力且具有新时代的意境美。”

他诚挚地表示:“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放在艺术本身上,放在如何创作出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作品上,以及如何在有生之年取得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成果上。因为,我们知道书画是没有止境的探索之旅。”

孔子《论语》中写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艺。画道即绘画之道。

“绘画的各种技法和画作中蕴含的文化理念、人格精神、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等,是‘道’与‘技’的完美融合。”漆军艺认为:“‘道’决定画所要表现的思想主题、艺术法则和美学的风格;画是‘道’的具体表象。故道以画而显,画因道而获得提升。杰出的画家追求技近乎道、艺与道合。画道,不仅包含了宇宙自然之道,而且折射出社会人生之道,彰显出中国固有的人文精神。”

古到今来,人们对绘画大师的成功历来有各种理解和感悟,有人认为,名气大到像今天的韩美林、黄永玉、范曾那样,尊为师“道”。有人认为,只要勤奋钻研,天天努力学习将来一定在书画界有“道”。甚至还有人认为,不管画得如何、名气怎样,只要作品有市场,能卖出个好价钱,谓之财“道”。

他说:“每个人对书画之‘道’有着各自不同的衡量标准。‘大道触目惊心,小道赏心悦目’,法归于道,具有其法,而没有悟道,不可能达到高境界。理可顿悟,法必渐修。悟其道而自存高远,取法至上方可事半功倍。遵循艺术规律、画理、物理相融合,真情通理,摆脱自我,遵循抒发性灵,遵循宇宙生态,符合自然生态,到此才真正达到无我境界。”

“中国画博大精深,每动一笔都见文化、见性灵、见才情、见学识、见功力,奥妙无穷,世界上绝无仅有。”言语中,漆军艺流露出对传统文化那份发自内心的痴迷和挚爱:“画坛的大多数顶尖大师都是在写意画领域里取得成就才达到艺术的高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下,从事绘画艺术的画家多如牛毛,难以计数,其中梦想成为大师也大有人在。可是,一个时代最终能被后人认可的大师恐怕凤毛麟角。”

那么,绘画大师究竟有哪些独特的过人之处和成功之道,这是大家共同所感兴趣的。针对此,漆军艺也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启迪和感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他感慨地说:“首先,作为一个画家要做到德艺双馨,也就是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从艺。古来大家从不会撇开德来谈艺,从他们身上,能够明显感受到一个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

古今画论,有立德之说,画画必先立德修身,方能画出超凡脱俗的佳作。一幅好的作品,能给人一种灵魂附体、妙境奇丽的音乐旋律。所以,德艺双馨必然是一个人经过长期的思想修养和品质升华,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刻苦钻研,方能使自身达到一个公认的、出类拔萃的高度。

总之,德艺双馨往往才能为一个领域孕育出一代宗师,那必然让人敬畏。

“书画,旨在探索和传达灵魂深处的真情实感。”都说“大师无技巧。”,这一点漆军艺也颇为赞同:“潘天寿先生曾说‘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这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绘画可以养气,所谓浩然之气既是正气,正能量。正能量能扩心胸、开眼界,能让人变得博大厚重。”

的确,一个画家必须具备有善于思考的能力,在加强技法练习的同时,他们会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读书上,放在感受生活、了解新鲜事物上。因为,真正对艺术有领悟的艺术家都会知道,从事艺术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行为,也终究要上升到文化层面。

“艺术家最终‘拼’的正是一个人所具备的综合文化素养与丰富人生阅历。”漆军艺认为:“中国文学的典型特征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所谓诗画同源。诗情的表达使绘画更具有震撼力,其艺术作品也因此而更显生动;画中的诗情又给绘画赋予了更丰富、深邃的生命和灵魂,就像一把理解古代哲学和文学的智慧钥匙。”

“我喜欢美术,更喜欢中国传统诗词。”他说:“中国传统诗词中那些或婉约、或豪迈、或瑰丽、或奔放的名言佳句,在我的脑海里往往都变换成或清新淡雅、或浓墨重彩的一幅幅图画。那些博大精深的语言,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凝聚着文明的色泽、蕴含着艺术的魅力,时时给我无穷无尽的滋养和启迪。”

要知道,世间万物形象意态各别,趣味盎然,皆得益于生活。而万物入画,则对画家的形象塑造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漆军艺也毫不例外。

他告诉记者:“要做到能涉笔成趣,把生活中各色人物的相貌、意态、心象、气质、神采、趣味,通过那富有书法美的线条、意趣美的造型、水墨与淡彩相融相化的墨彩韵致,做出形神兼备的表达。因此,方有古云‘太像略感媚俗,不像又觉欺世。’这也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道理。”

说到这里,便不由得想到了人们熟悉的徐悲鸿、齐白石、吴昌硕、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寿等艺术名家,他们每一位都有自己在作画方面的独到之处。正可谓艺贵有极,到了极致方显个性。

“好画是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而成就一幅好画并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要具有极其鲜明的风格。”漆军艺由衷地表示:“一位画家想在艺术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一定要靠风格。只有作品给以人强烈的震撼,独特的感触,无尽的韵味,才为上乘。其作品不仅具有自家面目,新鲜的风格特点,还能引领时代审美观与学习创作。”

正如漆军艺所说,如今传统笔墨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倘若作品不具有学术价值,得不到学术界的真正认可,即便成名、市场火爆,也都是暂时的。一阵风过后,终将“灰飞烟灭”。

最近疫情期间,漆军艺还专门创作了几幅关于武汉疫情的作品,表达了自己对一线抗疫人员的敬佩之情。

“我是有感而发的,由于相离太远,只有查找有关照片而作。”他说:“钟南山,这位老人,他像一座灯塔照耀、牵挂着万千人的心,也照进了我的心灵深处,使我内心燃起勤奋努力、永不退缩、敢于攀登的火焰,他的这种担当让人敬佩。在这场抗疫之战中,我们也要真正做到了自觉、自力、自强,担负起职业责任,通过创作文艺作品来为一线工作人员加油鼓劲。”

交谈的最后,漆军艺也希望通过本报向社会各界的艺术家发起呼吁:“在严峻的疫情面前,呼唤着更多有担当、有思想、有能力的文艺工作者去奉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正是一个画家对时下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新闻推荐

岷县:“网络红娘”牵线忙 药苗购销不犯愁

岷县讯(记者后斌杰通讯员吴洋)“2020年春耕,中药材种苗线上开始对接交易了。”这两天,一篇由岷县陇萃源中药材信息平...

岷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