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平 在刀笔传情中勾画艺术世界
《达摩传道》《仙风道骨》《仿古雕》《归乡》《远行》《敦煌飞天》《高山流水》《顿悟》《荷趣》《荷塘趣》《龙纹三足砚》《东坡赏砚》《神游天外》《李白松下观涛》
一砚一世界,历久而弥新。洮砚,是甘肃省一项特殊的艺术门类,与中国文房四宝相依相随,蕴含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洮砚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因为“人”才是端砚艺术得以保存、传承和发展的生命载体。
李前平,就是这样一位活跃在百姓生活中的民间艺人代表,汗水和付出为他赢得了由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审颁发的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副高级职称。目前,在甘肃省广大的农村,有不少如他一般的传统文化爱好者通过自身的坚持努力,默默地做着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一丝不苟地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他们默默无闻的在刀笔传情中勾画着一个个精美的艺术世界,虽默默无闻但却关系到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和民族精神的维系传递,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前平出生于洮砚之乡岷县,在20多年的洮砚雕刻创作中,他将一块块洮砚变成了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在他的心里,每一块洮砚都是一个充满想象的艺术世界。
他的作品,构思巧妙,大气磅礴,刀下笔中融入了令人陶醉的诗情画意。数十年的执着追求换来了他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挺秀的刀法功底,刀笔之间运用之妙真可谓得心应手。所雕琢的洮砚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对话,讲究和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的相统一,强调实用、观赏、收藏于一体,其作品美不胜收堪称是“一砚一世界”。
李前平幼时家境贫寒,母亲身体不好,生活所迫只能早早辍学放羊来补贴家用。那时,他游走于大山旷野之间,以孩子的纯净内心拥抱着无尽、奇妙的自然世界。
但谁也不曾想,童年日日相伴的那些花虫鸟兽和自然风光,竟然对他的艺术生命产生了刻骨铭心的熏染,并在数十年后成为了李前平雕刻山川水木和花草鸟兽的灵魂。
“15岁那年,我第一次看见本家哥哥刻砚,心中便对这门艺术产生了难以抑制的浓厚兴趣。”
李前平告诉记者:“现在想来,真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确才是最好的老师,‘好之’‘乐之’方能让我不改初衷,一以贯之。”
于是,那时起他便和哥哥一起学习刻砚。在洮砚雕刻中,被刀划破手也是常事,在初学的时候,因为手上的刀口很深、很疼,他曾想着放弃,但又会情不自禁的被砚所吸引。“那时候条件不好,刻刀难买,都是找铁匠打制的。”他说:“于是,技艺进步后我便找村上的铁匠,打制了不同样子的刻刀,开始在‘废料’上练习。那时候,我们村子里没有会刻砚的人,我和哥哥还教了不少村里的年轻人刻砚。”
渐渐的,学习刻砚的人数越来越多,之后县里来了一位主任说可以给他们贷款创办岷洲洮砚厂。于是,李前平便搬出了大山到了洮河边的公路那儿,环境的改变不但增长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增长了他的见识,拓宽了他的艺术道路。
2008年,李前平与带出的很多优秀徒弟移居酒泉。之后,他便来到兰州创业,创立了有生以来真正属于自己的洮砚雕刻工作室。期间,他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克唐老先生为师,全身心投入到对自己的艺术深造中。
在老先生的指导下,李前平对洮砚艺术又有了更深的理解,雕刻技艺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甚至,有很多从瓜州来兰州雕刻洮砚的人,也会慕名而来与他切磋技巧、交流经验。
“无论什么时候有人来找我学艺,我都从不拒绝,必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因为我深知,这门艺术入行本就不易,学的人越多才能有更多的希望。”李前平由衷地说。
渐渐的,李前平凭借着扎实的功底,与人为善的醇厚德行,赢得了兰州砚雕界的认可和赞誉。目前,他收了几个学习雕刻洮砚的学生,每日里将自己的技艺手把手的传授着。同时,他自己的两个孩子也在父亲的熏陶下,对洮砚雕刻产生了兴趣。
“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李前平告诉记者:“近代‘老坑洮砚’作品屡次作为国礼赠与国外元首,敦煌菩萨砚以甘肃省政府名义赠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反弹琵琶砚赠与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洮砚老坑石在四大名砚中储量最少、最难采集,特级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断采,每得一块洮砚特级老坑石都相当于是得到千年的古董。”
“老坑石形成于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约为四亿万年至三亿五千万年前,比玉的形成要多几亿年。”他说:“如今,其矿藏量经千年开采,几近枯竭,加之开凿之地崇山峻岭、悬崖大壑、气候多变,采集难度极大,比端砚、歙砚更为难得。市场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乱真,使得很多喜欢洮砚的人误解,收藏数百方作品而无一方老坑洮砚的人也是有的。随着洮砚老坑石的开采越发艰难,石料越来越少,今后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砚更会一砚难求。”
的确,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洮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
“砚如其人,在砚雕艺术面前,来不得半点慵懒与虚伪,否则绝雕不出一方好砚的。”他认为:“洮砚艺术是中国雕刻艺术中的杰出典范之一,其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一定要将其作为一种文化来提倡和发展,这样才能让洮砚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得到更好的延续与呵护。”
李前平在洮砚雕刻上对自己有三个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他在雕刻洮砚时的专注力是常人所不及的,当他凝神刻砚尤其是细节时,他的眼里只有砚,砚仿佛是他的爱人,让他视若珍宝。
“我将继续以山水、人物等洮砚雕刻为主,将洮砚制作技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洮砚制作技艺和砚文化。”李前平说。
“同样从事一份工作,为什么有的人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得心应手,风生水起。我想,这就是对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所决定的。”他简单的一句话,却令人瞬间想起了近年来社会中常提到的一个词,那就是“工匠精神”。李前平虽未将其说出口,但在不知不觉中却真的做到了,而且对他来说工作真的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自有诗和远方。
古人有句话叫“技近乎道”:技艺层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乃是为了寻求与最高的“道”相亲,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古代名匠。同样,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乃至敬畏,就会把平凡的工作当作一种修行,不经意间便可能累计出极致的作品乃至非凡的成就,李前平就是这样认真践行的。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因陋就简,不是不能超越前辈,否则技艺就不会进步。
前人雕刻洮砚多半为龙为凤,但如今的李前平更重视砚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他认为:“每一块砚都有自己的特色,而在雕刻中一定要巧妙的利用这些纹路。砚有雕与不雕,我有一方作品,砚正面是老人垂钓,侧面却是天然纹路形成的小瀑布,这不正是天然所赐的‘上善若水’。”
的确,“静能生慧”,“静能生乐”。所以,工匠们才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枯燥的专业发展中,拥有不知疲倦的技术性快乐。让技术发展,离浅入深,不断飞跃。20多年的坚持,洮砚雕刻已经成为李前平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并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今,将传统工艺和创新理念相结合,让李前平的雕刻技艺更进了一步,他的作品也变得更加古朴、圆润自然。
与常人不同,对石头,李前平总是怀着一颗同样质朴之心:“遇到一块好石料,我不会轻易动刀,那样很可能会破坏一块砚的自然状态。一定要先细细观之,再根据心中的感觉去构思如何最好的利用天然纹路将砚中的故事表现出来,我认为这才是一方好砚所需呈现出的写意。因为,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的砚雕精品多一刀不行少一刀也不行,要有观赏性更要有实用性。如此较劲不为别的,只希望自己能对洮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略尽绵力。”
“这份爱好,必要我摒弃浮躁、从容淡泊。”李前平笑着说:“我的职业心境要求我,无论外边的世界如何热闹,自己却从不敢轻易盲从;哪怕世间的灯红酒绿多么诱惑,自己却必须坚守‘初心’,就像童年记忆里的田野一样安静。”
■人物简介
李前平,甘肃岷县人,出生于1980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克唐。16岁跟随兄长李满平学习刻砚,从事洮砚雕刻工作24年,获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审颁发的农村文化实用人才副高级职称,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擅长山水,人物雕刻。
2014年9月,作
品《宁静致远》获第十三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2014年9月,作品《鱼跃龙门》获“岷县洮砚雕刻技艺大赛”一等奖;2018年,作品《渔翁得利砚》在中华炎黄文化精品砚台暨优秀砚雕师评鉴交流中获三等奖。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胡江“主任好,我是神经外科ICU吕朋宾,我在肺科医院的支援结束后,待观察后身体没有问题,我申请作为第二梯队支援武...
岷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