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圆梦看引洮
水,生命之源。
然而,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缺少的正是生命之水。因缺水,这里曾被称为“苦瘠甲于天下”。
130多年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急奏朝廷:“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1982年,联合国专家来此考察,丢下的还是一句绝望的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生于斯,养于斯的陇原儿女,不屈于干旱的威胁,祈盼着有一条天上之河,能够降落人间,滋润这片干渴的土地。
大家将目光投向了洮河。
洮河,发源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的西倾山北麓,曲折东流过甘肃省碌曲、卓尼、临潭等县,至岷县急转向西北,出九甸峡与海甸峡后,经临洮县,流过12个县,于永靖县注入黄河。
它,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
梦源洮河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甘肃省就提出了引洮河水到中部地区的设想。“引来洮河水,再造米粮川”。1958年,引洮工程第一次启动。当时陇中地区常年动员10万多民工参加会战,最多时达到16万人。
对麦积区五龙镇陈家山村今年78岁的陈永平老人来说,1958年参加引洮工程是他一生中最为难忘的记忆。
那一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只有16岁的陈永平和当时所在的石洞沟大队的十六七个同乡一起,来到定西岷县的引洮工程工地上,成为十万民工中的一员。
陈永平老人回忆说,当时的工地上,没有一样现代化机械设备,完全靠人力、肩挑、背背,运土工具只有背斗、抬筐、独轮车。“当时条件艰苦得很,都是靠人力干活,碰见山就挖山,挖不开了就用炸药炸。晚上干活到九十点,凌晨三四点就又被叫起来接着干,大家都是加班加点,毫无怨言,还有人因事故受伤甚至死亡。”老人说,当时在引洮工程工地上先后转换了3个地方,一共干了2年多时间,都是义务劳动,只有最后一年象征性地发了点儿劳务费。
据资料记载,在当年的引洮工程建设中光是陇中地区伤亡的民工就达2400多人。
仅靠一腔热情引不来“幸福水”,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引洮工程终因规模过大,国力民力不支等原因,被迫于1961年6月停建。
1961年初,陈永平老人便和同乡们返回家乡,大家步行了三天三夜才从工地走到了陇西,随后搭上火车回到了天水。
1962年3月8日,甘肃省委作出引洮工程彻底下马的决定,上报中央和西北局。第一次引洮工程建设以失败告终。
引洮工程被迫停止,但甘肃中部人民对洮河水的期盼并没有停止。
圆梦陇中
起起落落,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引洮”几次被提起,但又因各种因素被搁置。
改革开放后,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老同志、老专家等仁人志士,为改变中部地区干旱贫穷落后的面貌奔走呼吁,引洮工程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1992年,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重新启动引洮工程,并将引洮工程列为中部地区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
2006年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最终审议并通过了引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引洮工程分两期建设,即将建成的一期工程将解决定西、白银、兰州3个市6个县(区)、64个乡镇、156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发展灌溉面积19万亩,年调水量2.19亿立方米。引洮二期工程将解决定西市安定区、陇西、通渭,白银市会宁,天水市武山、甘谷、秦安县及平凉市静宁8县区97个乡镇1692个行政村及通渭、会宁、秦安、静宁4个县城镇供水,解决269万城乡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发展灌溉面积29.2万亩,年调水量3.31亿立方米。
2006年11月22日,是一个载入甘肃水利史册的时刻。礼炮轰鸣,锣鼓喧天,掌声雷动,峡谷震撼,甘肃省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在8年的建设时间里,数千名引洮人,放弃节假日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常年奋战在施工一线,抗酷暑,冒严寒,不断攻克难点,捷报频传。
2014年12月28日,甘肃人民翘首期盼的“圆梦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宣告建成并全线试运行通水。
祈水、盼水、梦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梦想得以实现,定西、白银、兰州等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受益区的人民群众终于在骄傲与自豪中告别了缺水的日子,迎来圆梦时刻,过上了水灵灵的新生活。
定西市安定区青岚乡大坪村,这个靠天吃饭的村庄如今已经成为靠产业发展致富的脱贫村。在一处二层小院门前,记者见到了村里的养殖大户冉琳。
“之前养殖场规模还小的时候,一周需要在城里拉40吨水,一趟拉3吨,费用150元,自从通水后,一年节约拉水费用3万多。”冉琳说起引洮工程喜不自禁,她说,2013年在得知引洮一期工程即将通水的消息后,她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于是立即决定扩大养殖规模,从5000只产蛋鸡扩大为2万只。
据当地村干部介绍,通水后村里有了自来水,搞养殖和种植的都方便了,以前村民们搞种植都是旱地作物,温室用水量大,产量也上不去,如今村里大棚比2014年之前扩大了一倍。
洮济天水
“洮河水好得很,站在边上看河里亮清得很,里面的鱼都看得清清楚楚,喝起来清冽甘甜。听说洮河水也快引到天水了,真的让人很期盼。”陈永平感慨地说着。
在天水的城市发展进程中,缺水已经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陈永平老人的话也道出了天水人的期盼。
2013年,甘肃省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洮供水工程一期工程进入冲刺阶段,二期工程规划实施。
面对这一重大机遇,市委、市政府从长远和战略高度出发,决定依托引洮一期和二期工程,启动实施天水城区引洮供水工程,以解决天水城区中长期缺水问题。同时,安排市水务局立即组织有关专家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论证,市发改委向省发改委联系上报天水城区引洮供水项目建设事宜。
在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下,2013年9月2日,省发改委下发“关于同意开展天水市城区引洮应急调水工程前期工作的函”,天水城区引洮供水工程经省发改委正式立项,工程可行性研究论证及各类项目支撑专题论证相继启动。2014年5月4日,省水投与市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同年8月9日,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控制性工程——位于秦州区关子镇的2号隧洞开工建设,从此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进入全面建设实施阶段。
历经5年的艰苦鏖战,引洮人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天水城区引洮供水工程迎来了通水,即将喝上期盼多年的洮河水。
“前几天我在新闻里得知引洮工程将于9月27日通水以后,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悦,我从小就生活在吃水困难的山区,对水有一种不能割舍的情感,如今虽然生活条件与以前大不相同,但节约用水的习惯却长久保持了下来。”家住秦州区石马坪附近的市民王惠说,她听说洮河水不仅水量大,而且水质好,一想到以后能喝上清冽甘甜的洮河水,心里就觉得美滋滋的。
引洮供水,润泽秦州。洮河,黄土高原上流淌千年的生命之河,在二十一世纪以它崭新的姿态穿越时空,跨越地域,按照人的意志和科技的力量将甘露洒向秦州沃土。
新闻推荐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
岷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