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岷县水磨坊
□孟万春
水磨,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利用水力资源进行粮食加工的生产工具,在没有机械和电力的年代,对人民的饮食生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东汉哲学家桓谭(公元前23年至公元50年),在《新论》中写道:“伏羲制杵臼之利,后民加巧,借身践礁,而利十倍。”意思是说伏羲教民以杵舂米,后代人又研发了水碓,有十倍的效益。战国时期机械发明家公输班又发明改进了碓。《说文》《六书故》云:“合两石琢其为齿,相切为磨物曰。”水碓就是水磨,碓者磨石(磨盘)也。
由此可见,我国水磨历史已经二千多年了,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利用水利资源进行粮食加工的工具,自古以来对人民的饮食生活起着难以取代的重要作用。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雍州刺史张即将水磨传入西北地区。据《青唐录》记载,公元960年,湟北上建有水磨坊,以加工粮食。据《宗史》记载,公元1114年,何灌岷知州就大兴水利,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古人利用“水转高车”的原理,创造了“立轮磨”。公元1409元,创建了平轮磨,这是对水磨轮式结构较为详细的记录。水磨加工粮食,自古代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末,基本消失。到八九十年代,随着柴油机和动力电大面积推广和普及,水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人们记忆里的历史。“石头层层不见山,路程短短走不完,雷声隆隆不下雨,大雪纷纷不觉寒”,如此生动、鲜活的形象描述,就是人们对水磨的誉称。
据史料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洮河流域休养生息。岷县地处青藏、秦岭山脉交汇地段,这里林草丰茂,雨水充沛,山溪河谷遍布,流水潺潺,境内有洮河、叠藏河、闾井河等河流,为水磨的推广提供了非常便利的自然条件。古老的水磨,依山就水,巧借自然,融汇古今的独特人文景观,自古至今流传了下来。
北宋著名文学家、监察御史张舜民,曾任陇右提刑官,在岷州任职期间,著有《水磨赋》曰:“覆厦屋之沉沉,洒长溪之沸沸。徒欢夫老鸦威集,麦禾山积。碓臼相置,齿牙相切。碾磨更易,昼夜不息。汹汹浩浩,砰砰砺砺。鼓浪扬浮,交相触击。飞屑起涛,雪翻冰析。……力尽而休,功成而退,若君子之盖出处也。”
据有关史料记载: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县城乡共有水磨坊700余座。在儿时的记忆中,洮河两岸、叠藏河畔、麻子川、茶埠、清水、中寨、维新都有水磨坊,最有名的当属县城东郊的头渠、二渠、三渠、四渠、五渠河滩,有数十盘水磨坊。清水的“水磨沟”,就有多座水磨坊。冰桥湾的“五子轮”,就是利用洮河的部分水流。一座水磨坊转动着五盘水磨,堪称岷县水磨坊之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磨坊已经在人们的视线中渐渐消失,水磨之殇愈发在内心感到隐隐灼痛。
2008年春暖花开的一天,我约几位好友背上干粮水壶,挎上相机,骑上自行车,沿着南川望儿台河滩,历经上、下阿阳,中堡,宁坝,再回转到寺沟、纸坊、火烧沟一线,寻访“摇摇欲坠”的水磨坊,留下一张张珍贵的照片。每到一座破旧的水磨坊前,我们反复拍照,企图留下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感觉到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残存的水磨坊很快就要消失了。在赞美古人智慧的同时,又感觉到了一阵无助和无奈……曾几何时,不到几十年时间,座落在岷州大地上的数百座水磨坊竟然消失得这么快!
我们在每一座水磨坊前伫立良久,前后左右反复观看,久久不愿离去,都在为古人的智慧而感叹,更为水磨的快速消失而感到惋惜和一丝忧伤……我们很庆幸抽时间专程探访从历史深处一路蹒跚走来的即将消失的水磨坊。在一株株挺拔的白杨树、柳树的印衬下,水磨坊跨水而立的那种姿势,原始而恢宏、简单而恬静、朴素而厚重,在湛蓝天空的背景下,在高天厚土之间,一股浓烈的情感穿透岁月烟云邃邃走来,完成了一次与先民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对接。
在南川苗圃不远处,我们又寻见了一处水磨。走进去一看,磨盘东倒西歪,磨房已破败不堪,摇摇欲坠,外面有几名嬉戏的儿童,我们立即“咔嚓咔嚓”拍个不停。在香坊崖对面小电厂水闸口前的河流上,我们见到了三座破败不堪的水磨坊,农村妇女们在磨坊前悠闲地洗衣服。水磨坊已被安装上简易的玻璃窗子,改建成了一座住人的房子。我认为,史料不仅仅是文字的记载,珍贵的图片也是史料,而且很直观。为这篇文章附上十多年前后拍摄的水磨坊图片,希望继而得到传承。
但事隔十多年后,当我们再次去探访这些水磨坊时竟然荡然无存,只有一些地表痕迹,实在感到震惊。
当初站在一座座终将远去的水磨坊前,那份厚重、那份恬静、那份亲近,不由得心中升腾起一股无可名状的兴奋、一份得意的凝雾,一份精神的安抚,一份心灵的慰藉,一丝忧伤……
记得在我孩童时,就跟着母亲磨过几次面,那时生活极为困难。每当在生产队分上百十来斤粮食,就要到东门外五渠的十几座水磨坊问询磨面的日子。哪家能答应,就把粮食放到哪家,少则两三天,多则六七天排队等候。特别是到了冬季水量小时,磨面的速度就更慢了。磨面的程序是:把粮食倒在磨盘上面的一个木斗子里,斗下面正中有一个小方孔,再放上一个L型木棒和竹子(或筷子)的连接体,随着水磨的转动而把粮食不断捣拨下来送进磨盘孔旋转磨面。在昏暗的油灯下,一般反复磨三至四遍才能磨好,然后放在一个小水轮带动的木箩里反复筛。木箩长约1.5米,宽约0.8米,一根绳一扯,水流进槽,箩面声响起,雪白的面粉就下来了。把一二次箩的面混合在一起用于擀面条,剩余的称为“连麸面”。做馍馍吃。家境好的就把麦麸单另装下喂猪或制作醋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霞飞)5月27日上午,在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以“非遗保护?中国实践”为主题的2019年“文...
岷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