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老鸦 □ 孟万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作。这首诗将清明时节的情景描述地细致真切,使人们读起来感到心境凄冷,触景伤怀,反映了人们在清明时节给故人上坟的真切情景。
儿时的记忆中,和家人们清明节上坟时,崖畔上、地埂边、楞坎旁,尽是一群群的黑乌鸦。那时生活条件很差,上坟时带的东西很少,就是一点馍馍、瓦罐里的拌汤、酿皮、黄酒、烧纸、蜡烛之类。时值初春季节,乍暖还寒,地里无吃的,饥饿的乌鸦们飞来盘去想吃上完坟后的祭祀食品。而此时,附近村庄家境困难的二三十个小孩子也围拢了过来,上坟的人们就给他们一点馍馍,或夹上一根酿皮,再让喝上一点甜甜的黄酒……随后,大人就给孩子们说:“你们先挡老鸦,待烧完纸钱后,就给你们掐点馍馍吃。”于是,孩子们纷纷拿起土块扔向旋来飞去的一群群老鸦。最后,再给孩子们每人掐一点乒乓球大小的馍馍,并在小手心里夹半截酿皮。眼看着这些孩子们个个吃得津津有味,迟迟还不愿离去。
这就是“挡”老鸦的由来,这也是故乡延续了千百年的清明上坟习俗。
乌鸦是雀形目鸦科鸦属中数种黑色鸟类的俗称,又叫老鸹,嘴大而喜欢叫,聪明。记得上小学时,语文书里就有《乌鸦喝水》的课文。乌鸦主要栖息于低山、平原和山间阔叶林、次生杂木树等多种森林中,集群性强,一群可达万余只,并多在树上筑巢,地上觅食,步态稳重,鸣声简单粗厉。在儿时的印象中,偶尔在黄昏时节,成千乌鸦“嘎嘎”的声音在原野中传得很远。上万只乌鸦在天空盘旋,遮天蔽日,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但是,人们只要提起乌鸦都是比较反感的,一听到乌鸦叫就皱眉头,一听到喜鹊叫就喜上眉梢。人们认为乌鸦“不是个好鸟”,谁的话多嘴长就认为是“乌鸦嘴”,要是乌鸦落在谁家房脊墙头“嘎嘎”乱叫的话,那家主人肯定会拿一个土疙瘩仍过去轰走;如若有乌鸦在村头树上叫,上了年纪的人就会说“可能要死人了”。
据报载:由于人们在农田里大量使用农药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许多地方的乌鸦、麻雀等鸟类已经绝迹。现在我们再也难以见到“韩家老鸦(家乡人对乌鸦的旧称)遮天蔽日”的自然奇观了。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民富国强的战略目标,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现在人们清明节上坟祭祖时,大包小包提着各类肉食、各种水果、白酒、甜酒、面食糕点、糖果瓜子,毯子小桌及整捆的冥币,甚至还有“美元”“欧元”这些先人们从未见到过的货币,“金砖”“银锭”应有尽有,甚至把清明节上坟当做一次愉快的春游。如果带几个朋友去自家上坟,人们总会开玩笑说:“你们挡老鸦去吗?”接着便是一阵哈哈大笑。
曾几何时,田间地埂、崖畔山间竟然见不到一只乌鸦了。今年清明节前,我们去上坟,带的各色糖果、食品想分发给“挡”老鸦的孩子们,竟然没来一个。此情此景,我对乌鸦不尽不痛恨,甚至有了一丝的怀念。
2013年7月23日,岷县发生了里氏6.6级地震,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国家拨巨资帮助农民进行了灾后重建,全县各村的茅草房、土坯房不见了,一幢幢式样别致的小楼房拔地而起……
我不期待“挡”老鸦重来,但我期盼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大力整治,人们对农药的使用逐年减少,清明节上坟时有成群结队的老鸦再来……
正是:
昔时清明挡老鸦,
经济发展无乌鸦;
环境治理不容缓,
青山绿水百鸟欢。
新闻推荐
近日,岷县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局主要负责人在岷县看守所电教室向104名在押人员进行了关于“刑事案件量刑基本法律知识”专...
岷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