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剑笔记》批注

定西日报 2019-01-28 08:30 大字

□卢龙

鸡叫头遍的时候,窗外的雨声终于停歇。我翻滚下炕,伫立窗前观望,东方尚未白,遂松了口气,打量一下枕头旁斜躺的新书《老剑笔记》,心里犯难:该不该为老剑先生写点“批评”的文字(实际上自己已经在书上批注了不少内容)?文人情怀告诉我:非写不可!不写似乎对不起我与他的交情,也辜负了手中这支笔。思虑再三,决定就将读后感以批注形式(括弧内多为笔者批注)整理如下——

【封面】

书名:老剑笔记

作者:王建国

自题诗画:秋风已萧瑟,黄花正绰约。尔等逐炎凉,我坐石头热。(画面是一丛怒放的黄菊花,旁边巨石上倦卧一只黑鸟,貌似鹰但无鹰嘴,又像鸽子或锦鸡。)

作者简介(笔者综合整理):

甘肃岷县王建国,笔名老剑,生于60年代末,90年代参加工作,先做中学教师,后当编辑记者,上的是无名高校,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基本借汉语谋生,偶尔以文学娱乐,系甘肃作协会员,在作家圈子外生活。

现从事地方志鉴编纂工作,发表中、短篇小说《桃花湾》《绿太阳》《大风青峡梁》《雪泥》等十多篇,散文、诗歌百余篇,其中,《绿太阳》被某大学选为课研资料。2012年出版小说集《雪泥》。

业余写作近三十年,淡然对待文学,但从不粗制滥造;自觉以清新干净的文笔,含蓄地描绘生活,追求作品的象征意味。

【目录及内容】

全书分为四辑——《乙未杂志》《梁湖备忘》(8篇)、《漫漶足迹》(29篇)、《闲言淡语》(3篇)。

批注:

其中的《乙未杂志》是本书主体,136节,约122页,占全书一半页码。这是作者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学体裁(包括小说、通讯报道、志鉴、文摘、日记、游记等等)的方法与特点,大胆创新完成的一篇散文结构的小说(我姑且称其为日记小说),是老剑尝试性的一次“非虚构写作”,就其内容而言,多为琐碎的独立的日常生活,大致归纳如下:

上班加班吃饭;走亲访友拜年;

开会出差游览;陪读敬老做饭;

读书绘画拍片;缴费办证贷款;

考古采访约谈;做媒司礼赴宴;

散步熬夜充电;诗会吟唱散谝。

……

《乙未杂志》以主人公“我”编撰县志和年鉴的过程为主线,用笔记的格式把“我”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场所、心得和感受、时政和资料、事件和社会变迁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表面上看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一锅面”,实际上是井井有条趣味盎然的“纪录片”,很有保存价值。惟其有趣才让人爱读,惟其真实才有资料价值。

《乙未杂志》的文体是自由的、随意的、顺其自然的,文中的人和事都是真真实实的,存在于作者周边,没有进行丝毫的虚构与加工,有着明显的日记迹象,但有主线和人物,有故事有情节。阅读起来仿佛在偷看别人的日记——这极容易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一路看下去。显然,把它归到“大散文”是不确切的。其内容包罗万象,形式灵活多样,情节琐碎繁杂,语言干练幽默。阅读《乙未杂志》大有走进超市的感受:五彩缤纷的“服饰”让你眼花缭乱,色味俱佳的“小吃”使你肠胃大开,姿态万千的“玩具”让你赏心悦目,琳琅满目的“小件”让你爱不释手,还有那些形形色色人物的“现场表演”令人忍俊不禁……

我认为,老剑勇于挑战自我、敢于突破传统小说的尝试是值得赞许的,他以平凡而又多彩的城市居民生活为基调,从摄影师的视角观察当今这个错综复杂而又广泛联系的礼俗社会,用记者的笔法真实而非虚构地记录这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真实印象。老剑将小说家的思想和杂文的语言融入《乙未杂志》中,使得其既有剧本的结构,又有散文的风格和小说的情节,可谓“三不像”,但它的确能吸引读者眼球,相信读者爱看才是检验作品好坏的硬道理。

老剑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经历了代课教师、电视台记者、移民点校长、县志办职员等四个角色的境遇,他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就是因为他有厚实的素材可以挖掘,语言幽默,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新闻推荐

延伸链条打造精品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岷县讯(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李凯)1月22日,省委常委、副省长周学文深入岷县甘肃当归城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调研中医...

岷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