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与书法艺术的完美合璧《老教案 朱训德先生教案手稿》读后感

定西日报 2018-10-01 07:54 大字

我最近读到一本特殊的集子,选录的是朱训德先生生前从教时的美术教案和语文教案,合成了这样一部《老教案——朱训德先生教案手稿》。这部《老教案》的结集出版,得到了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和市档案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它不仅具有文物收藏价值,而且对广大教师亦具有示范教育意义。

朱训德先生是定西市教育界的老前辈,195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岷县二中、定西卫校从事美术、语文教学工作。冬去春来,送旧迎新,在他从教的40年中,心无旁骛,安于清贫,带过170多个教学班,授课18000多课时,曾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模范班主任。这里收集的语文教案和美术教案,是他一生教学生涯的结晶,从中可以窥见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品行、德操、追求和境界。

翻阅朱训德先生的教案手稿,首先给人的是一种感动和震撼。我惊叹一位教师竟然能够把备课的过程做得如此精美,简直是教学艺术与书法艺术的完美合璧,堪称经典。不唯有完整的教案目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设计和讲课后记,甚乃有严整的图表、精美的图案。那整齐划一的章法呈现、刚劲有力的硬笔书法、大字号的原文、小字号的批注以及红蓝两色笔墨的交替运用,构成了一页页美妙绝伦的画面。我们惊叹其严谨与认真、刻苦与敬业、传承与创新的特点,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化气息,时时展现着醇厚的审美情趣,耐读、耐品,有味、有趣。

朱训德先生的教案手稿,体现了他深入骨髓和心灵的“工匠精神”。古今成就学问者,大抵皆为求真务实之士,能够摒弃过多的物欲,心安于书斋一隅和三尺讲台,两袖清风,苦心钻研,实在难能可贵。哲人语云,“态度决定成败。”哲人亦言,“思维对了,你的世界也就对了。”做大学问如此,教书育人亦然。朱训德先生就是有这种正确态度和健康思维的人,他站立于讲台数十载,沉下心来教书,放开心来做人,如此师长,焉能不被学生称道?焉能不为同行推崇?焉能不出好成绩?他的教案,条理清晰,摘章引句,珠联璧合,一笔一画,从容淡定,绝非心浮气躁之辈所能为。如此楷模,确为教师风范,值得所有为师者崇敬和仿效。

教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非浅尝辄止者所能通晓。意欲教好书、育好人,做一名求真务实的工匠型教师,做一名苦心钻研的研究型教师,务求脚踏实地、一丝不苟。朱训德先生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得失,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他在一篇美术教案中写下了这样的“讲课后记”:“前几节上课,板书比较潦草,有些同学反应看不清楚,这是我没有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他为此深深自责,同时他感悟到:“美术课本身就是美的教育,因此在今后教学中,板书、画画都应从美、从严、从规范要求,以感染学生,再听取同学意见改进之。”这是怎样的自我反省,怎样的严于律己,怎样的追求完美啊!有了这样的自觉意识和敬业精神,教师自身就有了足够的热度和亮度,足以温暖孩子们的心灵,启蒙孩子们的心智,点燃孩子们的心灯。

朱训德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曾为《人民日报》《甘肃日报》、甘肃人民出版社设计创作过大量的书画作品、题图、刊头等,1971年人民日报社编辑出版的《鲁迅杂文书信选》的书名题字就是他的手笔,其“魏碑变体”当属他的首创。他的书法功力,在他的教案中有充分体现,可以说,这本《老教案》是他教学艺术与书法艺术的完美合璧,既是教案经典,也可视作硬笔书法范本。

朱训德先生的教案手稿付梓出版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一位老教育工作者从业经历的展现,或对已逝先辈的纪念,更是为后继者提供一种示范,树立一个榜样。如果今天的教师能够从他的身上找到一点差距,获得一点启悟,汲取一点力量,从而以实际行动去践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履行的职责,则学生幸甚,学校幸甚,教育幸甚。

新闻推荐

岷县发展草牧业让“扶贫车间”开到家门

岷县发展草牧业让“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

岷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