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倾注岷山洮水 健笔铸就百科全书马步斗:甘肃回族文学的拓荒牛
他是岷县土生土长的回族作家。在与缪斯结缘的岁月里,他四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忘我创作。写作,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成了他生命的意义。他甚至视这种牛马般的劳作为莫大的幸福!
他生存的状态,就是埋头创作。他舌头是沉默的。他把最想说的话和自己的思想甚至灵魂,都交给了手中的笔,因此,他笔下的世界,才那么真实而引人入胜。
从1978年开始,他蜗居岷县一间陋室,箪食瓢饮,将目光聚焦于岷山洮水之间的穆斯林生活图景,将他们的命运与抗争、人生与理想、胸怀与品质全方位、全视野地纳于笔下,用“自杀”式的坚韧和执著完成了《大梁沟传奇》《李家铺外传》《太平寨》《花海药情》《米州天下》《水泉湾》《静静的板岩河》等七部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大庇百姓俱欢颜》等民族史诗般的巨著,成为名副其实的甘肃回族文学的拓荒牛。
《大梁沟传奇》是国内由回族作家写回族生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荣获1988年全国少数民族省(区)文艺读物优秀图书一等奖,同时参加了在伦敦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图书博览会,1991年获甘肃省第三次文学评奖优秀作品奖;
《李家铺外传》1999年获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学铜奔马奖,评论界认为这部作品与张承志的《金牧场》、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一起,为新时代回族文学筑起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1999年出版的63万字的长篇小说《太平寨》获敦煌文艺奖二等奖、甘肃省优秀图书奖,2002年9月被宁夏大学中文系开设为回族文学选修课,后被《甘肃文联50年》选为甘肃50年来10部(篇)优秀作品之一;《太平寨》和75万字的长篇小说《米州天下》被誉为“回学”百科全书,是回族文学中的《格萨尔王》……
他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协原副主席、定西市领军人才穆罕默德·阿里·马步斗。
本报记者朱红霞王谦虚
他把灵魂交给缪斯
甘做文学之路上的苦行僧
今年75岁的马步斗先生是个朝着文学圣殿踽踽苦行的朝圣者。这一生,他已把灵魂交给缪斯,无论创作多苦多累,他必须一路前行,无怨无悔。
1965年11月,21岁的马步斗进入白银市国营805厂工作。青春年少的马步斗,一颗心开始萌生文学梦。工作之余,马步斗栖身木舍,蜗居陋室,一头扎进《艳阳天》《创业史》《静静的顿河》《红楼梦》等中外文学名著,贪婪地汲取知识的营养,创作灵感被一次次激发。
“文革”时期,马步斗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剧本《枪》,尽管未能发表,但是却让少年马步斗稀里糊涂地被扣上了一顶“反动小文人”的帽子,接受大会小会批斗,被送到劳改农场当起了泥瓦工。虽然年轻的马步斗因文学而受难,但丝毫也没有改变他对文学创作深入骨髓的热爱。
改革开放后,马步斗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一篇篇小文章多次出现在省市报纸、杂志上。这使马步斗欣喜若狂,更加义无反顾地去追梦。
马步斗的寻梦之旅是十分艰辛的。几十年里,他蛰伏岷县,深居简出,废寝忘食,几乎杜绝了所有的世俗交往,心里眼里只有创作。“每天早晨从六点写到中午十二点,草草吃一口,稍事休息,在蜗居的楼道里来回散步一个小时,下午从三点写到晚上八点。”这是马步斗几十年雷打不动的创作时间表。
长期久坐不动地伏案写作,严重摧残了马步斗的身体,使他本来患有风湿关节炎的双腿发麻疼痛,手背发凉。“一年四季都要穿着棉裤带着棉套袖写作,就连夏天也不例外。”马步斗笑着说,“现在双腿疼得无法站立,行动需要拄着拐杖。”
然而,身体的病痛并没有打败这位坚毅坚韧的作家。他像一个战士,用全部的心血和生命向着文学高峰冲刺;他是个与文学一起活着的人,生命中只有创作这一件事。“我把每个月的工资交给老伴,家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事都是老伴操持。家里好像没有我这个人,天长日久,他们都习惯了。”马步斗笑着说,“除了创作,家里的事我啥都不管,油缸倒了也不扶,甚至连命也豁得出去。”
在马步斗看来,写作是一种“自杀”式的牛马般的劳作,“有一种生命即将终止的感觉。”充满了悲壮色彩。
马步斗说,在每一部小说创作之前,他都要阅读大量的科技资料和书籍,所做的笔记堆满了书桌,码起来足有二尺厚。一旦进入创作状态,他便忘记周围的一切,也忘记了时间。创作高潮时,如痴如梦,进入种入化的境界。那种视文学如生命,投以热忱,投以热血,呕心沥血,在血与泪中艰辛跋涉之情势,真是惊心动魄。
在创作《米州天下》期间,为了能安静地进行创作,马步斗蜗居在岷县政协一间陋室,不开门,不会客,不抽烟喝酒,不回家吃饭。为了不打扰他的创作,孩子们都备着一把门上的钥匙。每天,他们轻轻地把饭送到他的案桌前,又悄悄离开。好几次,马步斗劳累得晕过去了,家里人来送饭时,才发现他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有一段时间,马步斗的身体跨了,严重的虚弱使他一坐下去就很难站起来,胖大的身躯明显地瘦削了一大圈:眼圈发黑,神经衰弱,精神恍惚,熟人见面都会大吃一惊。
这种拿命相拼的创作状态,马步斗已坚持了四十年。这位虔诚的穆斯林作家蘸着自己的血,默默地书写着岷山小镇上穆斯林的故事,持续不断地推出了一部部堪称回族精神史诗的巨著。在作品里,他的心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同苍生黎民一道呼吸;他以战士的胸怀、作家的良知,以穆斯林的宽厚和诚心,去写美与丑的搏斗,善同恶的抗争,字里行间闪烁着他那善良、正直和豁达的禀赋,处处可见他那轩昂不凡的人格力量。
追梦四十载春华秋实
七部长篇汇成“回学”百科全书
从1978年开始,马步斗在文学之路上孤独而坚韧地前行。四十载春华秋实,他向读者奉献了《大梁沟传奇》等7部长篇小说,洋洋洒洒500万字的巨著,被学界誉为“回学”百科全书。
1987年1月,马步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大梁沟传奇》出版。这是国内由回族作家描写本民族生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当代回族文学创作的一个里程碑。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地域民族风情、丰厚的民族生活内容和超卓的艺术表现力,荣获1988年全国少数民族省(区)文艺读物优秀图书一等奖,同时参加了在伦敦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图书博览会,1991年又获甘肃省第三次文学评奖优秀作品奖。从此回族作家马步斗的名字,在岷县的老百姓和读者心里生了根。
相隔六年后的1993年,马步斗又推出了27万多字的长篇小说《李家铺外传》,引起了更大的反响。
权威的评论界认为《李家铺外传》折射出“小天地里的大世界”,以别样风情“闪耀出灿烂而永久的光彩”,被誉为岷山小镇的“清明上河图”。在北戴河一次文学界的评论会上,这部作品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认为这部作品与张承志的《金牧场》、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一起为新时代回族文学筑起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使人们对回族文学的崛起刮目相看。从此,马步斗与张承志、霍达一起,步入了当代优秀民族作家的行列。
硕果才结《李家铺》,椽笔又到《太平寨》。
1999年,马步斗又向中国文坛献出了六十万言的鸿篇巨制《太平寨》。
《太平寨》通过回族科学家刘灏、梁碧流、刘琼梅、郭冰玉等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对待生死情爱、苦难和信仰的态度诠释这个民族的传统个性——坚忍、真挚与无畏,同时通过描写从清末回民起义英雄萨里海父子到他们的子孙宋达吾德、宋义合等所经历的一个半世纪的民族变迁史,沉重悲壮地叙说了回族同胞的共同人格由来,亦即这个民族的百年生存状态和心理秩序的精神历程,堪称展现回族精神史的经典之作和描写回族生活的百科全书。
甘肃省文联原副主席汪玉良认为,《太平寨》是一部宏巨的民族史诗,把生息于岷山洮水之间的穆斯林的命运与抗争、人生与理想、胸怀与品质以及远山大野的雄浑、秀美全方位、全视野地纳于笔下,那沸腾着生活真理的史诗般的感情洪流,将掠过千万读者的心扉,撞击人们的灵魂。
著名编辑、文艺评论家彭中杰说:“马步斗以‘自杀\’式的冲动与坚韧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中国民族文学之苑从此有了用甘肃回族方言完成的大型文学作品。”又称“《太平赛》体现了多元的审美意向,用这种极其‘现代\’的思维方式处理文学的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堪称是中国文学中前所未有的尝试”。
好评如潮的《太平赛》以其恢宏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和斑斓多彩的人物形象,先后斩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二等奖和“甘肃省优秀图书奖”,并被选为宁夏大学中文系回族选修课教材,被甘肃文联遴选为甘肃五十年来十部(篇)优秀作品之一。
与这几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不同,2007年3月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花海药情》,演绎的是一种民间记忆,它“不属于原始的历史的范畴,而是一种反思的历史。”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作者突破了古典演义小说所框定的形象模式,而是从人性的角度重塑了董卓、貂蝉、王允、吕布等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形象。作家遵从特定条件下人性的真实,以犀利的笔触,剥去了人物身上伪善的外衣,赤裸裸地为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善与恶,以及这种善与恶纠缠、斗争的复杂性。
马步斗是一个使人不断产生希望、一再令人受到鼓舞的作家。继《花海药情》之后,在岷山脚下穷乡僻壤的村舍里,这位虔诚的穆斯林作家又一次次地将血肉化为《米州天下》《水泉湾》《静静的板岩河》等一部部史诗般的巨著,其中75万字的长篇小说《米州天下》被评论界誉为回族文学中的《格萨尔王》……
马步斗的笔一动,就必定是史诗。“其作品深刻揭示了当代回族人民生活,对人物的刻画及细节的描写极具功力。”这是甘肃省作家协会集体对马步斗的小说高度评价。
一个真正的作家一旦找到了他对人生最适当的表达方式,便永远不再放弃。马步斗显然已找到了这种表达方式。作为一个有独立见解的严肃作家,马步斗固守着自己灵魂所感知的世界,眷恋向往这个世界,并用注满情爱与血渍的语言描绘出这个世界时,他不是在叙述现实,而是在创造一个新的现实,它将使读者感知不曾发现过的世界的壮美与孤寂、永恒与幻灭,从而使读者的人性得到净化升华,达到别一种美的境界,这许是马步斗作品最富魅力的地方。
新闻推荐
本合作项目由定西移动分公司集中组织。项目已具备比选条件,具有服务能力的合作商均可报名。一、服务内容、数量及详...
岷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