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造林“持久战” 陇中旱塬“秀”新颜定西的山绿了
本报记者苟广斌晁君杰吕瑞芳
西北,定西,安定区青岚山顶,130多年前陕甘总督左宗棠栽植的柳树随风摇曳,百年孤独。当年,自然条件严酷的定西让左宗棠发出“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慨叹。
直到40年前,联合国专家来此考察,丢下的还是那句令人绝望的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但今天,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祖国版图几何中心——定西这片黄土地的时候,看到的却是,荒凉渐退,绿色渐浓。陇中儿女驰而不息的植树造林、流域治理已经让这里的沟壑梁峁焕发勃勃生机。
左公如何也想不到,如今的青岚山畔侧柏、云杉欣欣然铺满山坡,山毛桃、野山杏漫山灿烂。“左公柳”不再孤独。暮春之际,旱塬定西极目之处绿意浓浓已然是风景。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定西全市森林面积已达371.95万亩,累计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1523.84万亩,林业用地占到土地面积总数的35%,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5.16%增加到12.6%。昔日旱塬荒山一点点、一片片、一座座变为苍翠青山。
联合国专家也没有想到,在这片贫瘠土地上,为了黄土地的绿色梦想,定西人代代相接、久久为功。上世纪60年代起,特别是近30年来,定西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打响治山理水的造林“持久战”,定西的绿色已经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范围迅速扩大,堪称绿色奇迹。
(一)
定西,位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历来是干旱少雨、生态脆弱、自然条件严酷之地。
过去的定西曾有这样的记载:地无绿,河无水,鸟无栖息之茂林,人无蔽日之绿荫。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市仅有渭源县、漳县、岷县等地的100多万亩天然次生林,其余地方几乎都是荒山秃岭,森林覆盖率仅为5.16%。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土绿化。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国家仍咬紧牙关,在定西先后建立总面积179.7万亩的国营林场10个,总面积1952亩的国营苗圃10个。这些林场和苗圃,成为陇中大地生态改善的“绿色种子”。
安定区车道岭林场和红土苗圃就是当初洒下的“种子”,然而,等待他们的,并不是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雨水。建场之初,他们有的只是方圆几十成百公里裸露的光山头和年蒸发量超过降水量十倍以上的残酷现实。
怎么办?黄土地渴望绿色,生态严酷的定西更渴望绿色。
“只要下雨,戴个草帽、背上树苗、拿上铁锹,二话不说就往山上冲。”——这是车道岭林场职工们的回答。
雨季抢墒栽种对地穷物乏的定西来说,是提高栽种成活率成本最低同时也是最危险的方法,定西土质疏松,雨量一大极易引发山体滑坡,山路常被削成崖路。
林场职工王富军掀起袖子,几道深浅不一的伤疤映入眼帘,“现在路况好多了,以前摔成骨折的老林工多得是。”
回想起当年吃的苦,望着如今已是绿意盎然的车道岭林带,他说,值了!
树苗栽上如果几天不下雨,李万胜的“心病”就犯了。那时候,水比油金贵。
这个已退休六年的红土苗圃工程师,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亲眼看着从岷县运来的1万多株云杉苗栽上后,因为一个月没降雨而尽数夭折。
“看着树苗子一天黄几个、一天黄几个,心里就像剜刀子。”砸破头也要培育出适合定西生长的耐旱树苗,他和同事们把家搬到了育苗基地。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1950年,在今岷县秦许乡境内设立泥地族、包家沟和下阿阳三个乡,1958年改为秦许公社,1983年复置秦许乡。“秦许乡是以所辖秦家庄、许家庄(各取首字)而得名。”(《岷县志》,1995年出版)但乡政府...
岷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