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方寸洮砚暖人心 非遗传承人赵成德的扶贫情结

甘肃日报 2017-10-31 05:11 大字

本报记者宋振峰李满福

不久前的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主办方展出的一方重达19吨的洮砚,让参会的中外宾客和文化界人士赞叹不已,并永久留驻敦煌。这方取名“一带一路”砚的洮砚精品,和另外两方巨型洮砚“爱我中华腾龙”砚、“圆梦中华翔飞”砚,是甘肃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成德,带领50多名砚工历时三年的心血结晶。

从年少时的“放羊娃”“货郎担”,到1987年在家乡办第一家个体洮砚厂,再到进军兰州成立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赵成德结缘洮砚已整整30年。

30年来,赵成德一直奔跑在向外界展示甘肃洮砚的艰辛征途上。他把邻里八乡最好的砚匠请到他的厂子里担任技术骨干,让千年古砚成为甘肃的一张文化名片;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他和他的创业团队更注重创新,让洮砚一直挺立于市场潮头。

赵成德如此动力十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一直想为家乡老百姓脱贫出点力。在他的带动下,家乡一拨又一拨的贫困农民加入到砚农大军中来,掌握手工技能,传承非遗技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四海处处洮砚人

洮砚,因砚石产地濒临洮河而得名。洮砚石料多分布于洮河沿岸的崖、峰、谷、壑之中,尤以卓尼县洮砚乡喇嘛崖所产石料为佳。

在洮砚制作的千年历史长河中,一代代砚匠用他们的坚守,留住了洮砚的根,并且让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生生不息。

2008年,“洮砚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成德说,洮砚进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离不开一代代洮砚艺人的努力。新艺人从老艺人手中不断传递着洮砚制作技艺的“接力棒”,他们用最朴素的传承手段,师父带徒弟,徒弟成为师父后又带新的徒弟……

人称“金疙瘩”的李茂棣,是卓尼县洮砚乡峡地村的一名老艺人,他是甘肃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赵成德的师父。

李茂棣不仅仅带出了赵成德。这些年,在新老艺人的传帮带下,峡地村更多的村民走上了制作、经销洮砚的路子,“仅峡地村90多户人家中,已有60多户人家或制作洮砚,或贩运洮砚。”赵成德说。

砚无只语,洮代其言。方寸洮砚已成为洮河两岸各族儿女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目前在卓尼、岷县、临潭、临洮等地,有近万名砚匠、砚商、砚农从事洮砚的设计、制作、销售、运输、推广等,他们把洮砚带到了天南地北,洮砚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赵成德说,前几年在生产旺季时,他的岷县洮砚厂仅吸收的当地砚农、学徒就接近百人,大多数家境贫困的砚农经过在工厂的实践、磨炼后,自己开起了洮砚家庭作坊,有的在县城、甚至国内大城市都建立了生产、销售点,并且举家进城,购了房、买了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岷县维新乡武旗村的乔建喜,正是靠洮砚走出了小山村,目前在兰州市张掖路古玩城开了一家洮砚店,一边制作一边销售,他的妻子也在市场上摆摊卖洮砚。老乔说,现在一年下来,赚个30万元左右,市场好的年份有时可挣60万元左右,五年前他就在兰州买了两套房子,后来又购买了一辆小轿车。

乔建喜说,他家弟兄4个,全部靠洮砚改变了命运,他的侄儿也在兰州广武门开了洮砚店。

与乔建喜同村的马胜强,在赵成德的带领下,如今已在兰州繁华地段拥有了自己的洮砚直营店。去年12月,他成为208个首届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艺术大师之一,也是甘肃洮砚行业获此殊荣的三个艺术大师之一。

“要不是老赵把我带出来,这会儿我可能在哪个建筑工地上打工,或是在瓜州种棉花着呢!”马胜强打趣地说。

赵成德说,这30年来他最欣慰的事,不是一件件惊世洮砚作品,也不是他所获得的金钱和荣誉,而是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洮河两岸雨后春笋般建立起了规模不等的洮砚加工专业村、合作社。一批又一批的庄稼人,用他们的勤勉和智慧,走出小山村,来到大城市,用洮砚产业在异地他乡打拼出了一片新天地。

蜜蜂引路甜蜜蜜

洮砚产业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让赵成德多了一分思考:家乡岷县草原广阔,山花烂漫,中药材资源丰富。这些和洮砚石一样,都是村民身边的独特资源,何不从它们身上梳理共同点,寻找出一条新的脱贫渠道?

岷县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植物多样,山野林木开花此起彼伏,县里290万亩草原和90万亩天然林广泛生长着600多种天然蜜源植物,加之近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和规模不小的黄芪、党参、红三叶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蜜蜂养殖具有得天独厚资源条件。

于是,他又盯上了蜜蜂养殖,并终于找到了一个答案:脱贫致富,蜜蜂引路!

当大多数人还在观望的时候,赵成德便利用其定西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向市县政府大力呼吁发展养蜂产业,拓宽群众的脱贫致富路。2015年5月,岷县成立了中蜂养殖协会,热心人赵成德当选为会长。协会成立后,他带领协会会员走村串户,帮村民们算养中蜂的经济账,帮他们解疑释惑。他和众人一道努力将家乡传统的蜜蜂养殖培育成一大脱贫产业。他说,小小蜜蜂也能带来“甜蜜蜜”。

经常不在家乡岷县,又忙于洮砚产业,可赵成德时刻操心着养蜂事业。

王东光是岷县秦许乡的养蜂大户,也是县中蜂养殖协会的副会长。在赵成德的电话“追踪”下,王东光今年把走家串户上门为中蜂养殖户服务当成了一大任务。他告诉记者,今年他到秦许乡的各村庄去了不下二百次,只要蜂农们有需要,他都给予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指导,邻近的清水乡的五条沟,他也跑了个遍。

针对蜂农们养蜂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赵成德不仅通过协会积极联系省蜂业总站以及定西市、岷县的农业畜牧部门,组织了多次培训班,而且在他的提议下,大家在手机上建了个微信群,目前有87名蜂农加入到群里。“养殖过程中谁有困惑,就在微信群里发送视频、图片或语音,然后群里集体‘会诊\’,直到解决问题。”

今年48岁的於玉明,是秦许乡中堡村的特困户,也是刚入门的中蜂养殖户。指着摆放在院落、屋顶的十几箱蜂,於玉明喜形于色。他说,以前种豌豆几乎挣不了钱。后来虽然种药材能挣些,但远远不够家里5口人花。去年他投资2万元买了些蜜蜂,今年就产了400斤优质蜜,投资成本已经回来了。於玉明说,今年他还有80多箱蜂,保守说,仅蜜蜂就值10万元以上。

有30个行政村的清水乡,是赵成德看中的可以大面积推广中蜂养殖的乡镇。乡党委书记杨凤鸣说,养殖中蜂不占劳力,不占地方,和种植药材不冲突,而且见效快,收益好,是农民种植中药材的很好补充。今年,他们已向县里申请了1000户贫困户中蜂养殖项目,每户投资3000元,用于帮扶贫困户发展养殖中蜂产业。

截至目前,岷县已成立中蜂养殖保护区60个,中蜂养殖农户达4200户,养殖中蜂超过51600箱,养殖规模初步形成。小小蜜蜂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路上“甜蜜的事业”。

新闻推荐

铁路通则百业兴

贠小敏兰渝铁路国庆前全线建成通车,使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成为过去,兰州与重庆不再遥远。铁路修通了,一通百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乃至人才技术流动,将会被快速带动起来。陇中陇南的老百姓...

岷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