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二版) 马家窑文化的传
(上接第二版)
马家窑文化的传播与古羌人的迁徙
马家窑文化的传播及其影响,以及古羌人的迁徙,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韩建业认为:“距今5500年左右,西北地区甚至整个欧亚大陆北部,气候都趋于冷湿;距今5000年左右,气候寒冷达到谷底,对文化变迁的影响更加显著,农业文化的南移趋势更加明显。马家窑文化类型从甘肃西南大幅度向南扩张,一直到达更暖湿的四川西北部岷江上游,为该类型开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马家窑文化类型还西向扩展至青海共和盆地、河西走廊和阿拉善地区。”
从考古发现可知,河西走廊乃至新疆东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就直接受到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影响——这是一条马家窑文化向西传播的路径;而向南传播的路径则与古羌人的南迁路线密不可分。
无独有偶,耄耋之年的甘肃文化学者景生魁先生也在《漫话古羌族的兴起和迁徙》一文中认为:
气候变化也是古羌族南迁的重要原因。
从现今上溯到5000年前,我国的气候大致经历了四次剧烈变化,主要表现为寒冷与温暖互为交替。古羌族的大量南迁,从第一次寒冷期开始。这一时期,高山上大雪覆盖,每年七月份草木才能生长,人们只能种一些蚕豆、青稞之类的耐寒作物,人群只有大规模的南迁,才能生存。而白龙江、岷江沿岸是深切割峡谷,不利于进一步生息繁衍,这就使得南迁的脚步一直往南,直至延伸到了西南边境。到春秋时期,因战乱所迫,羌人迁徙到了云南、贵州等地,与当地的土著民族结合,形成了我国西南地区多民族分布的特点。彝族、普米族、土家族、纳西族、阿昌族、景颇族等皆与古羌族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迁徙的地区一直向南延伸,向亚热带、热带地区靠近,有的到达了老挝、缅甸、泰国以及藏缅语系的各个地区。唐代却又是一个温暖期,这一时期甘肃的陇右一带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岷县的洮河两岸和宕昌以下的白龙江流域,为“小江南”气候。这时期的古羌族的后裔,又与辽东的鲜卑人融合为吐谷浑,西渡洮水,建国于群羌故地,并与唐王朝联姻,成为边塞安宁的军事盟国。在西藏的昌都地区,古羌族后裔所建立的“女儿国”,修桥补路,发展畜牧业,五谷丰登,呈现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观。
除此之外,政治的因素也许更不容忽视。(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国军)近年来,岷县科协围绕《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狠抓科普宣传,取得显著成效。岷县科协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农村活动,展出涉及电学、光学、力学、数学、新材料等学...
岷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