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种好道地“脱贫药” 打造产业“致富链”
本报记者蔺泽华
通讯员党国飞
盛夏时节,草木葳蕤。站在陇西县福星镇庞家岔村的山顶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层层梯田里,翠绿茂盛的中药材一眼望不到边。微风吹过,一股沁人心脾的药香扑鼻而来。这里,便是陇西县今年打造的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
“我种中药材已经10多年了,可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今年政府给我的每亩药材地免费投放了4袋有机肥和4袋保湿剂,鼓励咱种有机中药材,自己只需要投入药苗,政策真的是太好了。”在一块2亩多的梯田地里,建档立卡户朱永刚一边锄草,一边和记者拉起了家常。38岁的朱永刚是地道的药农,尽管每年都会种植10亩左右的党参,可父母年迈多病,3个儿女都在上学,家里开支大,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然而今年,他一口气将家里的40多亩地和流转的13亩地全部种上了中药材,这底气从何而来呢?
今年,在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下,陇西县按照“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机械化、追溯信息化、产品品牌化、发展集约化及管理法制化”的目标,规划建设了2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和生态有机药源基地,其中1万亩便集中在朱永刚所在的庞家岔村。
有了政策支持,技术服务还得跟得上。陇西县专门成立了由60多名农技人员组成的技术服务队,定期深入田间地头为药农进行指导,解决农民在生产当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村上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通过“企业联基地、合作社联农户、党员联贫困户、金融联保险”的模式,充分带动农民标准化种植中药材,以此来达到优化种植结构、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村党支部书记邢世军告诉记者,全村组建和引进了3个合作社,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了销售订单,合作社与县域龙头企业签订了合作订单。老百姓种植的药材,将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定点出售给合作社。
流转1000亩土地种植黄芪的陇西县振文种植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刘振文高兴地说,“标准化种植的黄芪又粗、品相又好,原来传统种植的黄芪一公斤能卖20多元,现在标准化种植的一公斤就能卖到40元,有政府做后盾,我的中药材便是保种保收。”(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张国伟我的书架上摆放着50多本荣誉证书,每本证书都铺满尘土,颜色不同、大小不一。这些证书大多来自征文比赛,唯有一本是2009...
陇西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陇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