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志钩沉话古迹

定西日报 2019-06-30 06:42 大字

□郭建民

这个府志,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由巩昌知府纪元在明代杨恩残本基础上主持编纂完成的《巩昌府志》。府志卷之六“古迹”,收录50处巩昌府地域的古迹遗址,大多在今天水市陇南市境内。今定西市因临洮县、渭源县当时属于临洮府,收录陇西县6个、通渭县3个共9个古迹——确切地讲,应该是8个,因为其中一个“在通渭县北六十里,今为安远镇”的“安远废县”。不管安远镇是否有过县治的事实,1950年划归甘谷县的安远镇,已不属于定西市地域。

也许陇西县是巩昌府治,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省会城市,8个古迹有6个在陇西县名下。不过,由于些许区划的变动,古迹实际上涉及的范围,今定西市一区六县都在其中。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入选清乾隆以前的定西市地域的古迹,不要说区区8个,在陇西县再要找出几处古迹也绝非难事。起码元初设置的鼓楼即威远楼,当时就矗立在郡治的中心,是当时鼓楼还在发挥着它军事预警的功能,还是编纂者求以各州县数量上的平衡而舍去了呢?也罢,就从这个府志的入志选择,钩沉这几个古迹。

长城

“在郡北境一百里,乌龙沟北。山有遗迹,蓦山越涧,其土独黑,若乌龙蜿蜒,俗名长城岭。西起临洮,经郡北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古今一大保障也。”

显然,这长城是秦长城,即我们常说的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府志这个记载是准确的,只不过此长城,在今定西市临洮、渭源、陇西、通渭4县都有残存的遗址,而府志当时只将其重点落在今陇西县福星镇至云田镇境内的乌龙沟而已。

“西起临洮”,这个临洮,应该是岷县,岷县当时叫临洮,而今天的临洮县当时叫作狄道县。1980年,经定西地区文化局文物普查长城考察组调查确认,定西地区修筑的长城,就是以当时陇西郡治狄道县,即今临洮县新添镇三十里墩的望儿嘴为起点的。因此关于长城起点的归属问题,有人坚持是今天的岷县,有人认为是今天的临洮县,“较劲”成一笔“糊涂账”。

实际上,长城考察组确认今临洮县为起点的的秦长城遗址,叫做战国秦长城。战国时代秦国的昭襄王于他在位的二十八年(前279)至三十五年(前272),修筑了一道以今定西境内为起点,自西向东,经今临洮、渭源、陇西、通渭4县的新添、八里铺、龙门、窑店,庆坪、清源、北寨,德兴、福星、云田、和平,榜罗、第三铺、马营、北城、寺子等乡镇进入今平凉市(静宁)地界,最后至宁夏、陕北直抵黄河的长城,即战国秦长城。后来,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秦昭襄王的曾孙)为反击匈奴,命大将蒙恬再次自西向东,将战国秦长城和同期燕、赵两国各自修筑的燕长城、赵长城连接起来,才形成了府志中所说的蜿蜒、延袤,与战国秦长城最终走向不同的、直达辽东的万里长城。蒙恬在连接、修筑万里长城时,还在原来狄道县长城起点处自东向西(也可说自北向南)进行了300余华里的一段延伸,延伸到了今岷县十里镇境内。所以两种起点的说法都对,但要看怎么说,说战国秦长城的起点是今临洮县,秦长城即万里长城的最西端是今岷县的话,这就很准确。

今天定西境内的长城遗址是战国秦长城遗址,因为蒙恬延伸修筑长城的岷县境内,只存在着壕堑、亭障等遗迹,出土过秦瓦等,长城墙体的遗存还在考证和待确定中。1980年,今定西境内4县的战国秦长城,特别是一段残存还算明显的临洮县长城岭、通渭县四罗坪等战国秦长城,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多年过去了,这一段段、一块块战国秦长城遗址,连同着至今还以长城岭、长城梁、长城坡、长城湾、长城渠、城墙湾、墩墩梁等命名的定西市境内的那些山梁和村庄,无声地擦拭着漫漫时空中锈断了的大地锁链。

首阳山

“在郡西九十里,夷齐避周采薇处,此其真迹。旧有夷齐庙、二贤冢、香火田,近为邻民侵没。郡守纪公元廉(敛)其侵田,新其祠宇,立有碑记。”

古老的首阳山山峰苍翠,盛产薇蕨,因商朝末年在今河北卢龙县的孤竹国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互让嗣君相携至周,叩马谏阻武王伐纣遭拒,遂愤而不食周粟逾越周境,西行在此采薇而食,最终饿死的故事而极其有名。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将伯夷、叔齐的故事放在《列传》之首,但未点出首阳山在什么地方。其后,先后有人冒出来“注册商标”:

先是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在辽西,经济学家马融提出在河东蒲坂(山西永济),而女史学家班昭(曹大家)在《通幽赋》中认为是陇西首阳山。南宋,地理学家祝穆在《方舆览胜》中重申班昭的见解。到了唐代,河南籍诗人刘延之(希夷)又认为在他家乡北面的(河南)偃师。开元年间,撰注家张守节却在他的《史记正义》中索隐为陕西岐山。

辽西、山西永济、陇西、河南偃师、陕西岐山,在首阳山饿死的伯夷、叔齐,竟然被“五山分尸”。其后,人们按“西行”“避周”这两个关键词考证,辽西首阳山即崵山在孤竹城的东北方,理所当然被摈弃。偃师、岐山,一个北距“伐纣”的纣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不远,一个是西周的圣都,也与理实在难通。这样,都以建立夷齐庙进行崇祀,更有以北宋著名文学家、大书法家黄庭坚题写碑文的永济首阳山为正宗,真正的史学家考据的,在唐代贞观年间就建立了夷齐庙和象征意义的二贤冢的陇西首阳山,受到了疏忽和冷落。

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新科进士、陇西人杨恩忍不住了,挺身而出写下《首阳山辨》,以五个有力证据证实真正的首阳山是陇西首阳山。一是河东蒲坂(永济)没有真正的首阳山名,一直以首山或雷首山相称,而《春秋传》载陇西首阳县明确“县以山得名”;二是夷、齐为避周而西行,蒲坂当时就是周地;三是夷、齐诗曰“登彼西山也,言采其薇也”,蒲坂的山是南山而非西山,陇西首阳山正好符合;四是蒲坂山属中条山,处于北地胸腹,陇西地高山峻,相望东海,“曜灵出海,阳光首照”;五是夷、齐在山中“采薇而食”,蒲坂山中根本不产薇菜,而“陇西薇蕨遍满山谷,士人以之代食”“贾人转贩江南、京都者,皆陇西产”。

这是一篇很精彩的有理、有力、有据的论文,足使陇西首阳山正名天下。同年,《首阳山辨碑》立于与首阳山遥相对峙的莲峰山五台之腰。八九十年后,巩昌知府纪元在首阳山主峰青松掩映的山坳中,整葺古双冢,在“二贤祠”废址上修建了“清圣祠”。又经180多年的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首阳山、清圣祠得到率兵西进、正驻原安定县的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关注,“岁久倾祀”的清圣祠又得以新建,三年后落成。左宗棠撰写的《首阳新建清圣庙碑》刻石勒铭,立于正殿院内。夷齐墓地前,立起蓝色衬底的青砖牌坊,镌刻左宗棠手书的楹联: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额“百世之师”。迄今,也有140多年。

赤亭羌迹

“在陇西县西三十里,羌酋姚弋仲所居处也。”——接着,府志缩写了《晋书》载的姚弋仲的生平。

实际上,这个“赤亭羌迹”,不能算作古迹的,因为这里没有什么遗址,只是说明“陇西县西三十里”赤亭这个地方,是东晋十六国时烧当羌世袭首领姚弋仲居住过的地方。可能府志编纂者鉴于此,将它放在古迹的附(录)里。再者,府志“人物编”中,并没有收录姚弋仲这个人,又可能姚弋仲未符“人物编”标准,但又舍不掉这个人,先在“总纪”即“大事记”中略记一下姚弋仲离开南安赤亭的时间,后在古迹中突破其他古迹的叙述,借用《晋书》,对这个人作一交代。不过,这给我们留下了“南安”“赤亭”这两个今定西市、陇西县早已失去的地名。

南安,无疑是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188年)分汉阳郡治,治所在今陇西县文峰镇的三台村(虽然三台村现在找不到南安郡治的星点痕迹)。南安郡辖桓道、中陶、勇士等县,即今陇西县东北部、东南部,安定区、漳县(时为鄣县)绝大部,及天水市武山县一小部地域。

这个赤亭,究竟在今陇西县什么地方,凡有资料均和府志一样,只载“在陇西县西三十里”,不好断定现在何址。但北魏郦道元《水经?渭水注》涉及南安郡时记载:“赤亭水出郡之东山赤谷,西流径城北,南入渭水。”赤亭一定是因水得名。检阅索隐1990版《陇西县志》第二编《地理》“山脉河流”的“渭北诸河流”,根据源出东山、南入渭水的条件,感觉流经县东三台村(南安郡治)、文峰镇,再“至赤山口距城东北5公里处流入渭河”的大咸河最为符合。但是,即使断定大咸河就是赤亭水,还不可判定赤亭这个地方就在文峰镇一带,因为《晋书》,特别是陇西府志记载的赤亭,“在陇西县西三十里”。“陇西县西三十里”,是今天首阳镇的西三十里铺村,与赤亭水毫无关连,以当下流行语,这就不好玩了。

也罢,反正陇西县有过一个叫“赤亭”的地方。这个赤亭,是姚弋仲居住过的地方,是大量羌族人居住过的地方。

姚弋仲在永嘉之乱的312年率部离开了陇西,东迁榆眉(今陕西千阳),先后投靠前赵、后赵。高力督梁犊率关中各族叛变,受后赵帝石虎重任与氐首符洪前往扫荡,因功封西平郡公而坐大。后来赵灭亡后降晋,为车骑大将军、大单于,封高陵郡公。他死后34年,儿子姚苌建立后秦,称帝长安。姚弋仲生于280年,算一算,到永嘉之乱的312年率部东迁,他先后在今陇西县居住了32年。而烧当姚氏羌人,自西汉中元末(前145年、前144年)迁那率部归附西汉,被安置于陇西赤亭后,在陇西县居住、生活了大约160多年。

襄武故城

“在陇西东十五里,汉所建也。汉护羌校尉溫序行部为隗嚣将荀宇所拘,衔须自刎于此。”

襄武故城同样不能算作古迹,只能说是“在陇西东十五里”这个地方,曾经是襄武县的县城。襄武县,现在一般被认为是陇西县的前身。那么,这个陇西县的前身、“在陇西东十五里”的襄武县城现在是什么地方?这个问题,牵扯到陇西县的渊源。

战国时,秦在今三台村置豲道县治。汉魏时,陇西县境内还分置有其他县,在三台村设置的豲道县,北魏时先后改为桓道县、内陶县——隋开皇初,武阳县——开皇十年(590年),陇西县。唐宝应年间(762年至763年)没于吐蕃。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在今陇西县境内置古渭砦,熙宁五年(1072年)于此置通远军,元祐五年(1090年)升为陇西县,陇西县名一直称呼至今。应该说,由古渭砦演化的这个陇西县,是今陇西县城的原址。

那么,襄武县呢?襄武县是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所置。三国魏文帝时,陇西郡治由狄道县(今临洮县)迁移到襄武县。唐初废陇西郡,置渭州,襄武县为渭州治所,属陇右道。当时,襄武县与先后的桓道县、内陶县、武阳县并于陇西县境内。唐宝应年间(762年至763年),襄武县和由武阳县改的陇西县同时没于吐蕃。如果对今陇西县进行极其粗犷的、极其简略的叙述,只需将襄武县这一段放到古渭砦之前即可。

从205年到763年,襄武县和它的县名在今陇西县境存在了558年,曹魏时又进行了陇西郡的郡治,“先有陇西郡,后有陇西县”,将它作为陇西县的前身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府志将“襄武故城”列入“古迹”。但是,襄武县城的故址究竟是何处?府志说“在陇西东十五里”,那么它几乎就在桓道县、武阳县治三台村附近,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1990版《陇西县志》说“旧志载在今(今陇西)县城东五里渭河南岸修筑襄武县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版《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又印证:“襄武县,西汉治,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东南五里。”那也

就只能如此了,尽管陇西县城东五里渭河南岸,没留下任何襄武县城的遗迹。

陇西郡治襄武县,是三国汉魏相争的重要交兵地。蜀汉姜维曾进围、攻占襄武城,继而乘势夺取了临洮(岷县)、河关(青海循化)等地,声威大震。不知道为什么,连襄武故城确切的地点都没有考证清楚的府志编纂者,却引用了《后汉书》中建武六年护羌校尉溫序巡行襄武县时,被割据今天水、通渭一带的西州大将军隗嚣部将荀宇拘劫而大义死节的故事。故事里,誓死不降的溫序接过荀宇所“赐”的剑,环视荀宇及其部下厉声说:“不能让土弄脏我的胡须,遂衔须自刎而死。”是这个故事的年代更早一点,还是一个普通的护羌校尉,使襄武县城闪出它独特的亮点呢?(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杨元忠到陇西县省总工会帮扶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在杨营村察看棚户种植食用菌本报讯6月17日,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杨元忠到陇西县省总工会帮扶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陇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