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有效阅读教学应坚持“五结合”原则
□李小强
阅读,是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一要务。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说:“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就这么简单。但真要做到,还真不容易。”一直以来,广大师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不遗余力地进行着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阅读教学活动,但总是耗时费力,效果不佳。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以为,就师生阅读教学行为本身而言,主要在于顾此失彼而没能坚持“五结合”原则。
一、读思结合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在读书学习时如果不思考,则是迷惘无获的;相反,光思考而不学习,也是怠惰无效的。在全国上下持续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大力营造全民阅读氛围的大背景下,每所学校,每个班级、每位师生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阅读教学。然而面对读过的每一本书,每个文本,通过检测,发现留下深刻印象的似乎屈指可数,这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平时没有将阅读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读书,既是用眼睛关注书籍文本之语言文字所表达内容的过程,更是用心、用脑思考再发现、想象再创造的过程,尤其是遇到精彩或疑难之时,更要慎思审问,多问个“为什么”。这样的探究式阅读,最能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审美情趣,提升阅读品位。
二、读写结合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不仅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更是读者对言语、常识等的积累、内化、建构和创造。那么,边读边写无疑是一种好方法和好习惯。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在阅读时无不“读写结合”。作为中小学生师生,更应该在阅读时随时做好笔记,尤其是自己觉得非常喜欢或引起共鸣的句段篇章,更应及时摘录,做批注或留感言。这样,阅读记忆和理解会更加深刻,阅读效果会大大增强。
三、读诵结合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诵读,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语文学习方法之一。大量日常经典诵读有利于推进师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初十多年,这种方法不知不觉被人们所忽略,而刻意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反降不升。因此,在大力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时,要重视学生的诵读(吟诵和背诵),尤其在孩子12岁之前的语言习得关键期,更要大量系统地开展经典诵读,让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读物镌刻在孩童的记忆深处,以备启迪智慧,滋养心灵,为多彩幸福人生“奠基”。
四、读练结合
任何知识与技能的习得,都要按时复习,反复练习。学校日常教学中师生一味地死扣课本或钻进相关读本中,容易自我迷失。常态化科学化的阅读训练会极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师生在有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积极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同时,应大力开展整本书阅读和主题群文阅读等,积累素材,培养语感。更要根据实际进行经常性主题篇章阅读训练,探索方法,培养习惯,循序渐进,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加深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其他学科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读行结合
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换言之就是“实践出真知”。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加强“双基”,更在于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升华生命。只有将平时阅读所得适时恰当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科学有效地指导实践,才能达到真正的阅读目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否则,读再多的书,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广大中小学师生只有坚持不懈追寻并坚守教育本真,在阅读实践中全面认真坚持“五结合”原则,行为示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有效掌握知识技能,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和谐发展;更能开慧启智,修身养性,有效指导社会实践,提升生活生命质量;进而为个人终身学习和推动构建新时期全民阅读体系,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持续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陇西县永吉小学)
新闻推荐
初夏时节,万木生机勃勃。陇西县马河镇卜家渠村的王西荣一大早就忙碌起来,扫院子、喂牛……作为建档立卡户,在政府的帮助...
陇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陇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