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仓”淘金忙 ——西北中药材交易中心和集散地陇西首阳镇见闻
本报记者丁陆军
走进夏日的定西市陇西县首阳镇,这个唐高宗二年置县的历史悠久的古镇,浸润在浓浓的千年药香里。由于独特的气候特点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首阳镇素有“天然药仓”之称,自古以来就是西北中药材交易中心和集散地。
但在改革开放之前,这里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商品经济还是雏形,在自给自足的同时,当地人通过“逢集”日进行自产中药材的市场交易,商贸流通和市场交易活跃却不发达,手段和形式极为落后,交易地不是在家里就是在仓库,没有固定市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里逐渐形成了以中药材为主的药材交易市场,并不断扩大完善。经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首阳药材交易市场已占地170亩,总建筑面积达5.3万平方米,建有三层框架结构综合服务楼1栋1.4万平方米、商业铺面3.25万平方米、现代化陇药展销大厅1座3200平方米、临时仓库3200平方米,可容纳3000多户商户从事中药材原药、饮片等方面的交易。交易形式从以前的露天“逢集”日发展到今天的固定市场每日定时和网络交易。
从每天清晨6点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中医药企业代表、中药材商贩以及首阳周边客商和当地自产药农陆续聚集到这里洽谈交易。七八点钟便是市场交易最火爆的时候,一直到10点钟左右结束。自1992年市场建成伊始,天天如此,风雨无阻。
“我10年前就来到这里,平时到周边地区收购道地药材,加工后到市场上卖。这里出产的药材品质好,很好卖,一年能赚20万到30万元。”一位来自河南的个体户孙明霞女士说,“我常年生活在这里,感觉挺好的。我在这边做药材生意,老公在河南开工厂。两个孩子在那边上学,其实这边上学条件也好,只是我一个人顾不过来。夏天是药材生意淡季,我们那边热,老公和孩子来这边玩……”
在旁边摊位上出售自产药材的当地药农史文英告诉记者,她家里的地全部用来种药材,自产自销,再加上贩运,一年也能赚20来万元!
由于当地独特的气候特点和丰富的道地药材品种,以及5万亩的药材种植,首阳镇成了西北最大的道地中药材仓储集散中心、全国中药材价格的“晴雨表”和部分药材的价格形成中心。这里日原药交易量达350吨,饮片60吨,年交易达15万吨,交易额40亿元。常住在商铺或当地的外地客商约3500多人,吸纳就业1800多人。
今年59岁的付进禄,是土生土长的首阳人,是首阳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当地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首阳村党委书记。他回忆说:“从记事起,我就知道家里的自留地里偷偷地种着党参。家里人多地少,生活拮据。那时,种粮食是正业,如果种药材在市场上换钱,就是不务正业。但生活逼得我从15岁开始就出门到陕西、河南去卖自产党参。每一次能赚五六十块钱,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收入。那时论根卖,现在论吨卖。”
“改革开放后,那是1984年,我第一次在广州卖党参赚了800元,感觉太有钱了,比现在一年赚80万还有钱。” 付进禄自己有一个占地约四亩的禄灵中药材公司,从原药收购到饮片加工、出售一条龙,一年能赚100多万。他说,自己的发展和镇上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没有改革开放便没有今天的好日子。如今,村里其他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也像他一样得到了大大改善,“这里的村民家家都有小作坊,加工药材,每家每户一年挣个10来万元不成问题。旁边就是药材市场,他们的药材不愁卖不出去。”
据介绍,当地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自中药材产业,有1400多户贫困户在中药材的种植和务工上实现了稳定脱贫,占脱贫户的78%。
走在首阳的大街小巷,满眼是晾晒的药材、清洗药材的忙碌身影和大小车辆载运的原药。一位洗药材的中年妇女说,她是渭源人,离这里不远。如果家里没活干,她就到这里来,在人才市场上坐下等一会,就有人来找,当面谈好工钱就去,一天能挣120多元。
改革开放让这里的中药材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这里劳务市场发达,每天临时用工需1000多人,旺季时还要多。本镇常住人口1.5万多,流动人口达1万多人,有力地拉动了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该镇围绕中药材种植与交易,走出了一条“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创新发展路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谦虚)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前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监测合格和第八批示范村镇名单,定西市安定区香泉...
陇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