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天使”王亚丽不因残缺而失色的人生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可复制的美丽过程,不管你的命运如何,只要敢于面对,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支点。
——题记
“中国药都”核心区的陇西县文峰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街道上车水马龙。在东铺社区,穿过一条狭窄、泥泞的小巷,走进一座二层小楼的民居,王亚丽坐在轮椅上,阳光洒在她的身上,仿佛整个人都镀上了一层光芒。
两岁半的儿子刚喝完牛奶,挣脱王亚丽的怀抱,在院子里活蹦乱跳地撒欢。活泼、好动的小家伙,虽然给身体不便的王亚丽制造了不少小麻烦,但也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小宝贝特别黏我,总是央求让妈妈抱。”绘画之余,每每抱起孩子在膝头玩耍,是王亚丽最为幸福的时刻。
她和丈夫李军茂的结合是一段浪漫而凄美的罗曼蒂克史。
李军茂是安定区宁远镇人,比王亚丽小两岁,两人经朋友介绍认识。李军茂一直觉得王亚丽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而王亚丽对这个憨厚高大的男孩也深藏爱慕之心,他们用长达两年的时间电波传情,彼此了解,相互温暖。当缥缈的云雾散去,爱情的花朵已然绽放,两颗年轻而滚烫的心开始抑制不住地靠近。
但是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却遭到了李军茂家人的强烈反对,因为王亚丽是一个残疾人。
“爸妈不同意我俩的婚事,刚开始我就跟家里人冷战,在‘感动甘肃?2010十大陇人骄子’的颁奖晚会上我让爸妈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倾听她的故事,从那以后,他们的反对情绪便没那么强烈了。我当时真的很希望能给她一个肩膀,保护她一辈子。”李军茂有点哽咽地回忆说。
1990年出生于陇西的王亚丽性格开朗,天资聪颖,从小便梦想当一名舞蹈家。10岁那年,母亲偶尔发觉她的脊背后面有一块突出的地方,担心之余去医院检查,却被诊断为“胸椎十二突出”。医生建议手术治疗,可就是这场失败的手术彻底改变了王亚丽的人生轨迹,年仅十岁的她,再也无法站立了!
“刚开始我也没觉得自己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出去玩的时候,哥哥会背着我,睡觉的时候,爸爸会抱我上床,已经落下的半年课程我也在自学,我想等身体恢复好了,就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升入四年级。”回忆往事,置身当时的情境,王亚丽依然笑容嫣然。
然而,半年过去后,不知不觉又过了几个半年,她还是没有站起来走进学校的那扇大门。
从此,她的生活与轮椅相伴。有次,妈妈推着她去上街,有个小孩惊讶地说:“看,她的腿断了!”王亚丽突然意识到,她跟正常站立行走的小伙伴不一样。而那时,她才14岁。
伤心、痛苦到后来的绝望、无助的情绪随时都能吞没她。她时常幻想着自己某天早晨醒来就可以走路了,但是生活不是童话,她再也没有站起来。
“我当时很痛苦,不仅是因为不能站立行走,更是因为自己无法去学校继续上学,造成精神上极度空虚。后来有一位素描老师张亚谦跟我说‘学校只是一个学习的氛围,并不是离开了学校就不能学习的。’我开始不再期望能去学校了,坐在轮椅上的时候,我就自己阅读写字,躺在床上的时候,我就拿着粉笔在一块固定的小黑板上算算术。”王亚丽回忆道。
“我非常崇拜张海迪姐姐,我在上小学时就学习了她的事迹,并以她为榜样。后来,通过看书,又阅读了霍金、海伦等残疾人励志故事。他们就像灯塔一样照耀着我,一次又一次让我鼓起生活的勇气。”每天都沉浸在学习中的王亚丽,渐渐地开始忘记自己站不起来的这回事了。不到15岁,她就自学完了小学到初中的所有课程。
2005年,王亚丽15岁。当她学完小学到初中所有的课程后,竟然觉得生活有些无聊,她就想:“我的腿不能行走了,可我的双手还在,我能干什么呢?虽然当舞蹈家的梦想是无法实现了,那我将来能不能成为一名画家呢?”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王亚丽对自己的人生一次次发问。她开始拿起笔和纸,看见什么物体就描摹什么,家里的日常摆设都跃然而上到她的画纸里。后来她接触到的人,看到的风景,感受到的喜怒与哀乐,都融入到了一幅幅画卷中。
王亚丽出生于绘画世家。良好的家族基因,使自幼天姿聪慧的王亚丽在绘画上有一种无师自通的天赋。
2008年,王亚丽18岁。随着绘画功底的日渐长进,静态素描已经无法满足她的表达欲望。
一次偶然的机会,陇西籍知名画家莫建成、莫晓松父子的一幅工笔花鸟画挂历深深吸引了王亚丽的目光,她决定专攻工笔花鸟画。没有老师,她就让爸爸买来相关的光盘看着学习,然后从古人入贴,在网上拜师,向周围的各大画家虚心学习。她经常因为画画时间太久导致手臂麻木,或因为坐得太久而生褥疮……
绘画让王亚丽的人生找到了新的寄托,她沉迷丹青无法自拔。每当投入其中,她便会忘记时间,忘记烦恼,有时画到深夜一两点都不觉得累,即便是大功率的白炽灯照得她眼睛生涩,泪流不止,她也不曾停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8月,王亚丽的作品入展陇西县改革开放30周年暨迎奥运美术作品展;2009年5月,她的作品在首届陇西县残疾人书画剪纸作品展中被评为二等奖;2010年5月在全省第四届残疾人书法、绘画、摄影大赛上,她的绘画作品荣获一等奖;2010年9月,她的作品被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永久性收藏,她的事迹入编《生命,阳光》一书……
如今,已是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的王亚丽,画技日趋精湛,尤其是工笔花鸟,更是深得陇西县及周边地区书画爱好者的青睐。王亚丽记得,自己售出的第一幅作品是爸爸的一位朋友买去的。“当时那幅画卖了100元,把我可高兴坏了,第一次觉得自己画画还可以挣钱。那时,正好快到母亲节了,我就用这些钱给妈妈买了一件衣服送给她。”王亚丽笑容满面地回忆说。现在,她的画按平尺大小一幅已卖到800—6000元不等。
无论是荣誉的光环加身,还是她的画作越来越受人喜爱追捧,这些都没有让王亚丽迷失前行的方向。
她经常在想,像她这样身体不便甚至离不开轮椅的更多残疾人,能不能通过绘画改写人生?
于是,她将目光投向了更多的残友们。据她了解,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因身体残缺、无一技之长、精神空虚而自暴自弃,甚至在沉沦中消亡。她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唤醒更多的残友们,珍惜生命、向往美好,用自己的双手描绘精彩人生。
机缘巧合之下,2016年4月,王亚丽收到陇西县残联的邀请,领衔创办陇西县残疾人文化产业创意中心,担任中心专职绘画老师。为此,县残联专门腾出两间临街办公室,无障碍装修后,作为文创中心办公、教学、创作场地,并为中心提供笔墨纸砚和颜料、画板等一切绘画工具,学习期间还给学员提供午餐补助。
从2017年8月开始,每周一、三、五,王亚丽像正常上班族一样,早早起床洗漱,匆忙吃完早点,将孩子托付给妈妈或其他亲属。上午9点,丈夫李军茂便会推着她准时出门。从家门口到马路边,有一段长长的泥泞小路,坑坑洼洼,正常行人出行都很困难,推上轮椅一颠一簸更显艰难。要是雨雪天,一不小心,轮椅就会翻倒。
一年多来,李军茂无论生意或应酬有多忙,他都会准时将王亚丽送到文创中心。因为,在那里,残友们已经翘首以待。
文创中心是一群像王亚丽一样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守护心灵归属的一方净土。在这不足60平方米的办公室,外间用来绘画创作,内室被隔成30平方米的小展厅,集中展示文创中心成员及全县残疾人艺术创作精品,有书画、剪纸、宫扇、皮雕、木雕、刺绣、摄影、手工制作、工艺葫芦等,部分产品已实现网络销售。
目前,文创中心有8名学员,其中一半以上是重度残疾,需要依靠轮椅才能出行。大多数来这里的人,都是零起步学习绘画,王亚丽总是毫不吝惜自己的才华和经验,倾囊相授,点拨指导,看到学员有长进,她总是很欣慰。
刚开始,王亚丽担心文创中心创办起来以后没有人参与。后来,她发现,大家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对绘画艺术的追求远远超过她的预期。
曾因车祸导致双腿受伤,如今只能依靠轮椅行走的包志新说:“我特别感谢王老师,也特别感激陇西县残联给我们所搭建的这个平台,在这里我不仅可以结识到很多朋友,还可以学到绘画知识。更重要的是,有着类似遭遇的我们可以敞开心扉,彼此安慰鼓励,慢慢走出因为身体残疾带来的心理阴影。”
杨建军是陇西县碧岩镇塄岸村塄上社的农民,因为腰部受伤不能干重活,但他本人特别爱好书画和写作,常常用绘画的方式来治疗自己内心的“创伤”。每周一、三、五,他总是弯腰驼背,耗时半个多小时很费力地爬上一道陡坡,然后坐班车到文创中心学习、交流。一年四季,寒来暑往,他一直坚持着。在王亚丽的悉心指导下,他在工笔花鸟画方面的造诣已崭露头角。“当我全身心投入到绘画当中时,就会忘掉所有的烦恼;而当我的画受到大家的赞美时,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杨建军说。
腿部残疾的张亚红说:“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时常把自己关在家里,买来颜料画笔,一个人埋头苦画。但是,我从去年认识王亚丽,加入她的学习班后,不仅在绘画技法上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直面未来,我更加自信了。”当张亚红把所学到的绘画知识教给自己的孩子时,孩子直夸妈妈“真能干”,这让张亚红很开心,更加激发了她学习绘画的动力。
在文创中心,每个人都有故事。大家都在用行动证明,轮椅上的奋斗人生,同画板上的色彩一样可以绚丽夺目。
本报记者杨晓军定西新闻网记者张艳君李天凤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陈平玉)近日,省老龄办副主任文新农带领省老龄办工作组对定西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老年人权益...
陇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陇西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