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崖湾的秘密
本报记者杨世智 通讯员张爱平
1978年秋,陇西县碧岩公社万沟大队一个名叫红崖湾的生产队,在上级的默许下,以“吃饱肚子”为目标“秘密”包产到户。
40年后,当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曾经“过不下去日子”的山村,山坡上新植的花椒树舒展出嫩绿的叶子,梯田里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信号塔下的村子里不时传出牛羊的叫声,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
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今年79岁的何应俊老人,时任生产队会计。提起当初包产到户时的情景,老人记忆犹新。
那时的红崖湾,是远近闻名的“讨饭生产队”。由于吃不饱肚子,全队12户人家中,“有本事”的青壮年都外出讨饭了,留下来的都被认为“没本事”,一年四季也混不上个肚儿圆。因为穷,全队没有一户人家向国家交过一年粮,家家户户靠回销粮度日。同样也是因为穷,生产队没人愿意当队长,也选不出来队长,便每家轮流当,直到1978年。
那一年,红崖湾的生产队长已经轮遍了,年轻人又外出讨饭,没人当队长组织生产成为红崖湾生产队和万沟大队甚至碧岩公社的一道难题。为了解开这道难题,时任碧岩公社书记的袁志茂找到县委书记张自强反映情况,而张自强也正在积极寻找能让社员吃饱饭、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的出路。
张自强问:“你想怎么办?”
袁志茂回答说:“能让我回去给他们包产到户吗?”
听到这个答案,张自强表面上说了句“你胆子可真大”,私底下却让他回去悄悄试办。同时,两人“约法三章”:“第一条,你在公社不准讨论,我在县里也不讨论,你知我知咱俩知道就行。第二条,你回去后给社员宣布一条铁的纪律,要绝对保密,对亲戚朋友都不能说。第三条,当年粮食打下来以后,第一场打碾的粮食必须按公社分配的数目缴清公粮。”
记者找到一份张自强口述的回忆资料,他这样描述自己做出这一重大决策时的心理活动:“这第三条的意思是显示包产到户的优越性,先(照顾)国家利益,即便是有人来找我的麻烦,我就以把公粮缴上了为由来应对。”
(转4版)
新闻推荐
5月15日早晨7点28分,在陇西县碧岩镇政府微信工作群。镇长史军军发微信问该镇王庄村村党支部书记董全全:“今天香菇卖...
陇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陇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