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四 汪玉兰的剪花梦

定西日报 2018-05-30 00:00 大字

陇西县一心村村民汪玉兰老人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活六十八年了,她的剪纸造型传统,色彩丰富,这些花样子背后蕴含着老人在艰辛生活中对于美的追求和梦想。汪奶奶十五六岁时就开始自己学着铰花样,母亲不会,也没有人教,就自己看着邻里窗格子上的花样子铰。父亲去世得早,家里农活重,汪奶奶依然挤出空闲时间铰花、贴花。

汪奶奶出嫁时已经是“文革”的尾声了,婆家要分家,汪奶奶唯一的要求就是一对柳叶窗。这是当时民居上最“时髦”的装饰部件了,一对柳叶窗要五十多块钱,相当于几个月的收入,比农村传统的格子窗贵上了许多。汪奶奶年轻时对柳叶窗的选择,寄托着她剪花的美好愿望。

随着生活的变化,村庄中的审美在改变,从传统木格窗到柳叶窗的变化也引起了传统剪纸张贴方式的改变。有了柳叶窗,汪奶奶就可以铰大花,把自己喜欢的花样子糊上去,格子窗只能糊小花样,一个个做费时又麻烦。最终,汪奶奶得到了这对从岷县买下的柳叶窗,四十多年里年复一年地贴花样。这扇窗户见证了奶奶的儿子、孙子的诞生与成长。

翻开老人厚厚的剪纸册子,一个个精美巧妙的花样映入眼帘。虽然年事已高,汪奶奶依然坚持剪纸,得到不少慕名而来民俗学者的支持和鼓励。据老人回忆,这些花样有些是学习邻里的,有些是嫁到陕西咸阳的五姨娘从婆家带回来的;这些花样里小的是贴在窗户上的,大的则是贴在炕围子上。早时候,过年、结婚家家户户贴剪纸,家里有人过世就连续三年不贴窗花,村里的人们就是这样靠着民间艺术表达着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但是在今天,这些民俗随着社会发展渐渐地消失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仅仅是一片片花样里的旧时光。汪奶奶正在把自己的剪花传给儿媳,但今天村庄里年轻人的生活已今非昔比,他们已不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热衷于剪花了。

新闻推荐

“我在连江务工,挺好的!”

■本报记者王谦虚“我们都要跟王健梅去福建连江打工!”“厂里最爱要陇西劳务工,更爱要我们碧岩镇...

陇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