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的陇西“药方”
本报记者马如娟
陇西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素有“千年药乡”和“西北药都”之美称。这里盛产313种中药材,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陇西中药材产业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和助推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中药材治愈贫穷“伤”
今年58岁的陇西县首阳镇三十铺村村民李守奎,三年前,由于妻子突发重病,连续做了几次大手术,3个孩子又先后上大学,昂贵的手术费和学费开销,使生活陷入窘境,2014年李守奎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李守奎贷了5万元的***款,买了种子和药苗,把家里的6亩地全部种上了中药材。同时,陇西县农牧局专门从省里请来中药材种植专家进村入户,给当地贫困户培训种植技术。由于李守奎的勤学好问,现在已成了一位“技术指导”,还远赴吉林省、甘肃庆阳等地,给一些药材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成了村上的技术带头人。“2016年,黄芪和党参卖了6万多元,纯利润达3万多元。一年还有6万多元的技术指导收入,2018年我就真正地脱贫了。”李守奎信心满满地说。
朱平平是陇西首阳地产交易市场平平客商店的老板,从市场建立之初就在这里进行药材交易。“现在差不多收购的药材已经卖出去了一半多,有个几万元的收入。”朱平平说。
在店门口,记者看到来自渭源的几位中药材种植户正在这里卸货。“今年黄芪的价格为37元每公斤,价格还算稳定。已经卖了1万多元!”一位正在卸货的农户说。
陇西县农牧局党委副书记王志强介绍说,该交易中心是一个大宗中药材交易市场,入驻中心的企业有500多家,药材经销商有3000余家。主要销售黄芪、当归、党参等中药材,一般销往新疆、内蒙古、安徽、云南等地。其中,黄芪交易量占全国黄芪交易量的80%以上。
抱团发展做大中药材产业
“中药材还需要抱团发展。”陇西县朝阳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公室主任黄小霞说,中药材产业单打独斗很难形成气候,现在的合作社其实是联合社,形成一个大团体,整合资源,抱团发展,以此壮大中药材这个支柱产业。
该联合社是陇西县唯一一家中药材专业联合社,目前有合作社成员46人,主要以中药材的加工、销售为一体,并且探索出“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据介绍,2017年联合社带动当地贫困户196户,实现了户均收入1.8万元。同时,联合社发展线上线下交易,2017年线下交易2000多万元,线上交易500多万元。
“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起‘联合社+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助力脱贫攻坚。”陇西县农牧局党委副书记王志强在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了解到,陇西县围绕“一线一区三带”的产业布局,结合贫困村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充分利用农业项目资金和***专项贷款,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村。2017年,在中药材产业上,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万亩(标准化育苗基地3万亩,标准化优质种子繁育基地2万亩),推广中药材地膜露头栽培技术1.5万亩、地膜穴播育苗1万亩。
近年来,陇西县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药都、陇中现代物流中心,聚焦***,夯实城乡基础,提升特色产业。针对全县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推广“5532”、“5522”、“5312”和“ 5412”产业富民增收模式,不断优化种养结构,推动富民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大招商抓项目,不断提高传统中药材交易市场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让“陇西药市”成为聚集物流、人流、资金流的聚宝盆,为推动全县中医药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新闻推荐
陇西县首阳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的陇西,因干燥的气候环境为中药材的种植、储藏运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被誉为“千年药乡,天下药仓”。近年来经过发展,已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
陇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陇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