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是一个农业主导型地区,总人口3
定西市是一个农业主导型地区,总人口30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65.29万人,农村劳动力150万,农业富余劳动力达70万人。长期以来,我们针对农业富余劳动力多、转移就业任务重的实际,确立了“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把“钱从哪里来”作为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全市最大的项目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输转城乡劳动力335.13万人,创劳务收入442.72亿元。2016年,全市共输转城乡劳动力63.82万人,占计划任务63.5万人的100.5%,全市共完成劳务收入115.33亿元,占计划任务115亿元的100.29%,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8071元。
大培训带动大输出大输出撑起大产业——定西市全力打造劳务产业品牌的探索与实践
大培训带动大输出大输出撑起大产业——定西市全力打造劳务产业品牌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工作机制建设,构建发展劳务经济政策平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审时度势,把劳务工作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举措来抓,先后制定了《关于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决定》《全市城乡劳动力培训输转工作实施意见》及《定西市城乡劳动力培训规划》,成立了由市、县(区)劳务工作办公室、乡镇劳务工作站、村社劳务工作信息员构成的四级联动的劳务组织机构,从政策保障、机构建设、部门协调、责任落实、奖罚激励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了劳务培训输转工作机制。市上设立了10个驻外劳务工作站,市县区均成立了劳务工作办公室,各县区都成立了由县区主要领导为主任,分管领导为副主任,有关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输转工作委员会,在119个乡镇全部设立了副科级建制劳务工作站,村社普遍配备了劳务工作信息员。
构建两个基地,搭建农民工“淘金”创业大舞台。多年来,市上充分发挥县区劳务办、乡镇劳务工作站、村社劳务信息员及驻外劳务工作站的作用,坚持减少点、缩短线、扩充量的劳务基地建设思路,实施“稳东西,扩南北”战略,在稳定东西部劳务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福建、广州、内蒙、宁夏等南北部地区劳务市场。目前,定西市在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及新疆、内蒙等地共建立5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1602处。其中1000以上的劳务基地32个,500-1000人之间的劳务基地202个,200-500之间劳务基地366个,100-200人之间的劳务基地404个,50-100之间的劳务基地598个。通过构建培训就业平台,有效提升了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了农民异地就业的质量和效益。市县区针对一方面没有技能的农民工没法大规模输转出去,一方面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的实际,大力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坚持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的思路,建立了以职、技校培训为骨干、乡镇培训为延、民办培训为补充、职业技能鉴定为促进的技能培训体系,构建了完整的农民务工务工培训基地。目前,全市认定挂牌再就业定点培训机构(基地)35个、乡镇培训基地29个。
加大组织输转,实现从打工游击队到正规军的转变。近年来,定西市劳务基地的拓展为大规模组织输转提供了广阔的用工场所,使外出务工人员实现规模有序输转成为可能。市上充分发挥市、县、乡、村四级劳务服务体系的作用,每年重点抓好三次集中活动,一是年初集中抓常年性输出,在春节开展技能培训、信息宣传,迅速掀起常年务工人员组织输送高潮。二是年中集中抓季节性输出,及早做好季节性赴疆拾花的摸底、实地考察、信息对接、客运衔接等工作。三是年底集中抓信息对接,每年12月到次年元月,各县区都广泛收集筛选各类用工信息,大力开展推介洽谈、用工考察等工作,为春节前后大规模组织输出奠定扎实基础。在组织输出过程中,严格落实“信息收集、实地考察、签订协议、布点宣传、报名登记、实施培训、组织输送、跟踪服务”的工作流程,加强对劳务人员服务、管理和维权,有效规避了务工风险。
首创劳务行业协会,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工走到能淘金的地方去,我们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组织输出和能人带动输出相结合的劳务输出新机制。2009年,陇西县成立了全省首家劳务经纪人协会。陇西以协会为纽带,将全国各地的226名劳务能人组织起来,通过他们带领一批批农民工踏上了打工路。接着,全市6县1区相继成立了劳务经纪人协会,2012年,定西市成立了定西市劳务输转行业协会,把劳务经济人、劳务带头人和村干部纳入组织化管理的轨道,通过组织培训,对8360多名劳务经济人进行资格认定和发证,让他们持证上岗,充分发挥他们联系群众紧密、信息渠道广泛、组织形式多样的优势,推动了就地转移就业工作向前发展。劳务输转行业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定西市劳务输出实现了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市劳务输转行业协会为从事劳务输转工作的单位和个人搭建平台,以协会章程和合同规范各类服务主体行为,为务工者构筑了一道“安全网”。目前,全市由劳务中介组织输出的人数占组织输出人数的60%,成为农民工转移就业的重要组织形式。
构建农民工技能提升平台,全力推进劳务输转“四个嬗变”。举全市之力推动培训输转工作,按照培训对象各有侧重、培训资源相互补充、培训内容各有特色的原则,对各类培训资源或按照机构进行实体化整合,或按照培训项目、内容进行功能性整合,构建了目标任务同向、培训资金集中培训目标一致的综合性培训平台,将各类培训任务统一到培训平台,按照统一管理、统一计划、统一任务、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统一补贴的“七统一原则”,统筹实施、规范管理,在培训时间上贴近农时,在培训工种上贴近市场,在培训模式上贴近县情,在培训规模上走近实际,从而实现了培训的精准性,推动了全市劳务输转实现了“四个嬗变”。一是推进务工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嬗变。二是推进务工人员由分散自发型向组织型嬗变。实现了社会化组织,规模化输出的劳务输出格局,全市组织输出率达60%左右。三是推进务工人员由临时短期型向长期稳定型嬗变。四是推进务工人员由外输务工型向内转创业型嬗变。坚持把推动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作为创新劳务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实施农民工“回乡创业工程”,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引导有技术、有积累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实施“四个调整”战略,推动劳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定西市劳务输转工作中存在的二产比重大、三产比重小,体力型比重大、技能型比重小,分散自发输出比重大、组织输出比重小等一些结构性问题,全市劳务系统科学实施“四个调整”战略,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调整就业地域,实施“稳东西扩南北”战略。在稳定东部地区劳务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南北地区劳务市场,江苏、天津、浙江、上海等东部重点劳务输转基地初具规模;二是调整就业结构,实施“保二增三”战略。即在保持第二产业务工规模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工向第三产业转移,努力增加第三产业务工人数;三是调整就业岗位,实施“岗位提升”战略。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组织相应的项目培训和品牌培训,把农民工培养成为准专业的技能人才,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及创业能力,实现岗位提升;四是调整输转思路,实施劳务品牌战略。近年来,随着技能型、常年性、创业型劳务输出人数的增多,市上不断调整输转思路,坚持走“以品牌占市场、以品牌增收入”的劳务输转工作路子,重点扶持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优势工种,通过细化品牌选择,强化特色培训,深化营销宣传,培育了一批劳务品牌。目前全市各县区共注册劳务品牌近20个。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推动打工经济向“归雁经济”转型。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4个依托,开展返乡创业建设工作。一是依托技能培训推进返乡创业,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多元化、融合式、共享型的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基础培训能力,优化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二是依托脱贫攻坚推进返乡创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乡情联络组织,引导返乡创业人员与脱贫攻坚有效对接。三是依托电子商务推进返乡创业,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返乡人员发挥熟悉输入地市场、输出地资源的双重优势,依托当地特色优质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创业就业与促农增收的“双赢”。引导返乡人员抢抓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计划实施,通过阿里的布局打开物流通路后,将当地农产品卖出去,增加村民收入。四是依托产业发展推进返乡创业,今年市上制定了中医药、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和草牧业、蔬菜产业发展壮大四个《意见》,紧紧围绕四大产业,促进更多的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截止目前,全市累计28493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经营实体17205个,创造就业岗位数接近12万个,支援和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加快定西市脱贫攻坚的步伐。一是对接协商签协议,制定劳务输转“任务书”。立足定西市劳动力资源丰富、福州市企业用工短缺的实际,双方党政代表团、人社部门及相关企业先后20多次开展对接,为推动劳动力持续输转奠定了坚实基础。两市人社局签订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输转技能培训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专项协议》《东西部协作劳务输转就业协议》,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二是强化宣传造氛围,打造劳务输转“助推器”。建立政策到户宣传机制,统筹市县劳务办、驻村干部、村干部及驻村帮扶工作队等力量,以村为单位组成宣传小组,定期不定期进村入户宣传福州企业用工优惠政策。采取多种形式把劳务信息宣传到村到户到人。充分利用定西市人力资源招聘会、招商引资推介会等契机,把企业优惠政策、就业环境等作为宣传的重点,编制《就业服务指导手册》《劳动力法律维权手册》等宣传资料10万多份,全部发放到务工人员手中,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劳动力应输尽输。三是定向招聘促就业,搭建劳务输转“大平台”。紧盯劳务输转目标任务,积极搭建五大平台,持续推动劳动力输转就业。搭建农民工输转就业平台。截止目前,全市共向福建祥龙集团、祥兴箱包等60多家企业输送劳动力1618名。搭建大中专毕业生稳定就业平台。福州市从基层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重点企业中征集350个岗位,拟在7月份招考定西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支持定西籍高校毕业生在福州稳定就业。搭建劳动力技能培训平台。依托定西理工中专、定西工贸中专等职业院校,建立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重点围绕家政服务、电工电焊、汽车维修等对贫困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增加务工收入。搭建劳动力服务平台。在福州市及结对帮扶县(市)区建立劳务工作站10个,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随时了解劳动力务工情况,及时掌握劳动力思想、生活动态,协调两市劳务部门做好劳动力法律维权等服务工作。福州市向每个劳务工作站补贴3万元建设经费,每年提供3万元运行经费,确保了劳务工作站顺利开展工作。搭建劳务输转信息平台。建立定西劳动力资源库和福州企业用工信息库,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劳务信息与企业用工信息精准对接。四是明确措施强保障,筑牢劳务输转“稳定器”。为确保劳务输转工作稳步有序推进,福州市选派1名干部挂职定西市人社局,专抓劳务输转工作。定西市人社局成立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劳务对接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及时完善政策措施,为推动劳务输转各项任务落实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两市人社局印发了《福州定西劳务对接操作规程(试行)》,对劳务输转进行全程跟踪规范。福州市人社局、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尽快做好甘肃省定西市劳务协作前期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定西籍劳动力赴福州就业的优惠政策,为推进劳动力持续输转提供保障。
工作社会化。劳务输转已成为全社会的工作,形成了市、县政府安排谋划,人社部门牵头部署,各职能部门全力配合,各社会团体主动参与,各乡镇政府组织实施的高效输转工作机制。
输转组织化。把提高劳务输转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加快发展劳务产业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全市建立劳务工作机构约140个,配备工作人员近500人,聘请村级劳务信息员2200人,发展劳务协会会员(劳务能人)近10000人,形成了全市统一的劳务输转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级劳务工作机构的主阵地作用,有效实现了政府推动和市场动作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劳务输转的组织化程度。
培训品牌化。除完成省上下达的劳务品牌培训任务外,市上把劳务品牌培训列入民生工程,每年增加一定数量的品牌培训任务,全市上下着力打造优势品牌,每年完成劳务品牌培训近2万人,实现了劳务培训品牌化。
基地规模化。初步形成了以新疆、浙江、北京、天津、上海、内蒙、福州为主体,东西并重,南北并举,辐射全国的格局。同时,这些基地正在逐步向品牌化基地转变。
服务制度化。建立健全了劳务输转各项制度,对用工协议的签订,维权,保障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坚持“谁输送,谁负责”原则,靠实输出单位服务责任,形成了输出单位。驻外劳务站、输入地“三位一体”的保障格局,保证了务工人员输出放心,务工安心,工资待遇高,权益有保障。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定西的劳动力培训输转已成为壮大县域经济和助农增收的“朝阳产业”。特别是广大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学到了技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锻炼了经营管理能力,同时为农村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金,为项目建设、产业开发以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工作机制建设,构建发展劳务经济政策平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审时度势,把劳务工作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举措来抓,先后制定了《关于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决定》《全市城乡劳动力培训输转工作实施意见》及《定西市城乡劳动力培训规划》,成立了由市、县(区)劳务工作办公室、乡镇劳务工作站、村社劳务工作信息员构成的四级联动的劳务组织机构,从政策保障、机构建设、部门协调、责任落实、奖罚激励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了劳务培训输转工作机制。市上设立了10个驻外劳务工作站,市县区均成立了劳务工作办公室,各县区都成立了由县区主要领导为主任,分管领导为副主任,有关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输转工作委员会,在119个乡镇全部设立了副科级建制劳务工作站,村社普遍配备了劳务工作信息员。
构建两个基地,搭建农民工“淘金”创业大舞台。多年来,市上充分发挥县区劳务办、乡镇劳务工作站、村社劳务信息员及驻外劳务工作站的作用,坚持减少点、缩短线、扩充量的劳务基地建设思路,实施“稳东西,扩南北”战略,在稳定东西部劳务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福建、广州、内蒙、宁夏等南北部地区劳务市场。目前,定西市在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及新疆、内蒙等地共建立5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1602处。其中1000以上的劳务基地32个,500-1000人之间的劳务基地202个,200-500之间劳务基地366个,100-200人之间的劳务基地404个,50-100之间的劳务基地598个。通过构建培训就业平台,有效提升了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了农民异地就业的质量和效益。市县区针对一方面没有技能的农民工没法大规模输转出去,一方面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的实际,大力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坚持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的思路,建立了以职、技校培训为骨干、乡镇培训为延、民办培训为补充、职业技能鉴定为促进的技能培训体系,构建了完整的农民务工务工培训基地。目前,全市认定挂牌再就业定点培训机构(基地)35个、乡镇培训基地29个。
加大组织输转,实现从打工游击队到正规军的转变。近年来,定西市劳务基地的拓展为大规模组织输转提供了广阔的用工场所,使外出务工人员实现规模有序输转成为可能。市上充分发挥市、县、乡、村四级劳务服务体系的作用,每年重点抓好三次集中活动,一是年初集中抓常年性输出,在春节开展技能培训、信息宣传,迅速掀起常年务工人员组织输送高潮。二是年中集中抓季节性输出,及早做好季节性赴疆拾花的摸底、实地考察、信息对接、客运衔接等工作。三是年底集中抓信息对接,每年12月到次年元月,各县区都广泛收集筛选各类用工信息,大力开展推介洽谈、用工考察等工作,为春节前后大规模组织输出奠定扎实基础。在组织输出过程中,严格落实“信息收集、实地考察、签订协议、布点宣传、报名登记、实施培训、组织输送、跟踪服务”的工作流程,加强对劳务人员服务、管理和维权,有效规避了务工风险。
首创劳务行业协会,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工走到能淘金的地方去,我们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组织输出和能人带动输出相结合的劳务输出新机制。2009年,陇西县成立了全省首家劳务经纪人协会。陇西以协会为纽带,将全国各地的226名劳务能人组织起来,通过他们带领一批批农民工踏上了打工路。接着,全市6县1区相继成立了劳务经纪人协会,2012年,定西市成立了定西市劳务输转行业协会,把劳务经济人、劳务带头人和村干部纳入组织化管理的轨道,通过组织培训,对8360多名劳务经济人进行资格认定和发证,让他们持证上岗,充分发挥他们联系群众紧密、信息渠道广泛、组织形式多样的优势,推动了就地转移就业工作向前发展。劳务输转行业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定西市劳务输出实现了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市劳务输转行业协会为从事劳务输转工作的单位和个人搭建平台,以协会章程和合同规范各类服务主体行为,为务工者构筑了一道“安全网”。目前,全市由劳务中介组织输出的人数占组织输出人数的60%,成为农民工转移就业的重要组织形式。
构建农民工技能提升平台,全力推进劳务输转“四个嬗变”。举全市之力推动培训输转工作,按照培训对象各有侧重、培训资源相互补充、培训内容各有特色的原则,对各类培训资源或按照机构进行实体化整合,或按照培训项目、内容进行功能性整合,构建了目标任务同向、培训资金集中培训目标一致的综合性培训平台,将各类培训任务统一到培训平台,按照统一管理、统一计划、统一任务、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统一补贴的“七统一原则”,统筹实施、规范管理,在培训时间上贴近农时,在培训工种上贴近市场,在培训模式上贴近县情,在培训规模上走近实际,从而实现了培训的精准性,推动了全市劳务输转实现了“四个嬗变”。一是推进务工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嬗变。二是推进务工人员由分散自发型向组织型嬗变。实现了社会化组织,规模化输出的劳务输出格局,全市组织输出率达60%左右。三是推进务工人员由临时短期型向长期稳定型嬗变。四是推进务工人员由外输务工型向内转创业型嬗变。坚持把推动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作为创新劳务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实施农民工“回乡创业工程”,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引导有技术、有积累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实施“四个调整”战略,推动劳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定西市劳务输转工作中存在的二产比重大、三产比重小,体力型比重大、技能型比重小,分散自发输出比重大、组织输出比重小等一些结构性问题,全市劳务系统科学实施“四个调整”战略,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调整就业地域,实施“稳东西扩南北”战略。在稳定东部地区劳务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南北地区劳务市场,江苏、天津、浙江、上海等东部重点劳务输转基地初具规模;二是调整就业结构,实施“保二增三”战略。即在保持第二产业务工规模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工向第三产业转移,努力增加第三产业务工人数;三是调整就业岗位,实施“岗位提升”战略。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组织相应的项目培训和品牌培训,把农民工培养成为准专业的技能人才,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及创业能力,实现岗位提升;四是调整输转思路,实施劳务品牌战略。近年来,随着技能型、常年性、创业型劳务输出人数的增多,市上不断调整输转思路,坚持走“以品牌占市场、以品牌增收入”的劳务输转工作路子,重点扶持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优势工种,通过细化品牌选择,强化特色培训,深化营销宣传,培育了一批劳务品牌。目前全市各县区共注册劳务品牌近20个。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推动打工经济向“归雁经济”转型。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4个依托,开展返乡创业建设工作。一是依托技能培训推进返乡创业,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多元化、融合式、共享型的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基础培训能力,优化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二是依托脱贫攻坚推进返乡创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乡情联络组织,引导返乡创业人员与脱贫攻坚有效对接。三是依托电子商务推进返乡创业,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返乡人员发挥熟悉输入地市场、输出地资源的双重优势,依托当地特色优质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创业就业与促农增收的“双赢”。引导返乡人员抢抓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计划实施,通过阿里的布局打开物流通路后,将当地农产品卖出去,增加村民收入。四是依托产业发展推进返乡创业,今年市上制定了中医药、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和草牧业、蔬菜产业发展壮大四个《意见》,紧紧围绕四大产业,促进更多的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截止目前,全市累计28493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经营实体17205个,创造就业岗位数接近12万个,支援和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加快定西市脱贫攻坚的步伐。一是对接协商签协议,制定劳务输转“任务书”。立足定西市劳动力资源丰富、福州市企业用工短缺的实际,双方党政代表团、人社部门及相关企业先后20多次开展对接,为推动劳动力持续输转奠定了坚实基础。两市人社局签订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输转技能培训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专项协议》《东西部协作劳务输转就业协议》,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二是强化宣传造氛围,打造劳务输转“助推器”。建立政策到户宣传机制,统筹市县劳务办、驻村干部、村干部及驻村帮扶工作队等力量,以村为单位组成宣传小组,定期不定期进村入户宣传福州企业用工优惠政策。采取多种形式把劳务信息宣传到村到户到人。充分利用定西市人力资源招聘会、招商引资推介会等契机,把企业优惠政策、就业环境等作为宣传的重点,编制《就业服务指导手册》《劳动力法律维权手册》等宣传资料10万多份,全部发放到务工人员手中,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劳动力应输尽输。三是定向招聘促就业,搭建劳务输转“大平台”。紧盯劳务输转目标任务,积极搭建五大平台,持续推动劳动力输转就业。搭建农民工输转就业平台。截止目前,全市共向福建祥龙集团、祥兴箱包等60多家企业输送劳动力1618名。搭建大中专毕业生稳定就业平台。福州市从基层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重点企业中征集350个岗位,拟在7月份招考定西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支持定西籍高校毕业生在福州稳定就业。搭建劳动力技能培训平台。依托定西理工中专、定西工贸中专等职业院校,建立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重点围绕家政服务、电工电焊、汽车维修等对贫困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增加务工收入。搭建劳动力服务平台。在福州市及结对帮扶县(市)区建立劳务工作站10个,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随时了解劳动力务工情况,及时掌握劳动力思想、生活动态,协调两市劳务部门做好劳动力法律维权等服务工作。福州市向每个劳务工作站补贴3万元建设经费,每年提供3万元运行经费,确保了劳务工作站顺利开展工作。搭建劳务输转信息平台。建立定西劳动力资源库和福州企业用工信息库,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劳务信息与企业用工信息精准对接。四是明确措施强保障,筑牢劳务输转“稳定器”。为确保劳务输转工作稳步有序推进,福州市选派1名干部挂职定西市人社局,专抓劳务输转工作。定西市人社局成立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劳务对接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及时完善政策措施,为推动劳务输转各项任务落实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两市人社局印发了《福州定西劳务对接操作规程(试行)》,对劳务输转进行全程跟踪规范。福州市人社局、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尽快做好甘肃省定西市劳务协作前期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定西籍劳动力赴福州就业的优惠政策,为推进劳动力持续输转提供保障。
工作社会化。劳务输转已成为全社会的工作,形成了市、县政府安排谋划,人社部门牵头部署,各职能部门全力配合,各社会团体主动参与,各乡镇政府组织实施的高效输转工作机制。
输转组织化。把提高劳务输转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加快发展劳务产业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全市建立劳务工作机构约140个,配备工作人员近500人,聘请村级劳务信息员2200人,发展劳务协会会员(劳务能人)近10000人,形成了全市统一的劳务输转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级劳务工作机构的主阵地作用,有效实现了政府推动和市场动作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劳务输转的组织化程度。
培训品牌化。除完成省上下达的劳务品牌培训任务外,市上把劳务品牌培训列入民生工程,每年增加一定数量的品牌培训任务,全市上下着力打造优势品牌,每年完成劳务品牌培训近2万人,实现了劳务培训品牌化。
基地规模化。初步形成了以新疆、浙江、北京、天津、上海、内蒙、福州为主体,东西并重,南北并举,辐射全国的格局。同时,这些基地正在逐步向品牌化基地转变。
服务制度化。建立健全了劳务输转各项制度,对用工协议的签订,维权,保障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坚持“谁输送,谁负责”原则,靠实输出单位服务责任,形成了输出单位。驻外劳务站、输入地“三位一体”的保障格局,保证了务工人员输出放心,务工安心,工资待遇高,权益有保障。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定西的劳动力培训输转已成为壮大县域经济和助农增收的“朝阳产业”。特别是广大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学到了技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锻炼了经营管理能力,同时为农村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金,为项目建设、产业开发以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通讯员张登华常国栋走进陇西县马河镇贺家川村,一条条连通左邻右舍的水泥道路干净整洁,精心打造的青瓦围墙和木制护栏格外醒目,房前屋后绿树掩映,一幅风景秀丽的“美丽乡村”画卷...
陇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