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伴我度晚年
□王得胜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退休已整整十六个年头了。要问在这些年里主要干了些什么?我会告诉你,我的退休生活离不开写作,年复一年,小有收获。退休后,出了两本人物通讯集,采写的上百篇稿件,在多种报刊和新媒体上发表。虽然文章的数量不算多,质量不够高,但毕竟是自己辛勤耕耘的结果。这十多年,我从写作中寻找乐趣,在写作中欢度晚年。如今,写作已成为自己晚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的精神支柱。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从基层供销社调到临洮县委报道组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从那时起,就和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2004年,第二轮《临洮县志》编纂工作启动,我被县政府聘为编辑,并担任副主编,在分担一定编稿任务的同时协助主编,组织编辑部全体人员编稿。通过全体编纂人员的努力,在我退休之后的第三年即2009年,《临洮县志》(1986—2005)通过评审,出版发行。临洮县成为全市六县一区中首个编成第二轮县志的县,并被评为全国地方志编纂先进单位,受到表彰奖励。在此期间,我被市政府聘请为《定西地区志》编辑,承担并完成了部分章节的编稿任务。
那些年,我通过深入采访,精心写作,撰写了数十篇人物通讯,在《民主协商报》《定西日报》《甘肃经济日报》等报纸发表。于2009年和2013年,我将这些稿件进行整理,结集成册,先后出版了两本人物通讯集《洮河儿女创业纪实》和《他们从洮河畔走来》。著名诗人、诗词评论家、杂文家、《甘肃经济日报》高级顾问吴辰旭和已故临洮籍诗人、文学评论家、《金昌日报》高级编辑于进,分别为这两本书写了序言。书中收入了42篇人物通讯稿件,主人公有的是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革命英烈人物,有的是在祖国各地勤奋工作,业绩突出的文艺界、科学界、卫生界、教育界知名人士或代表人物,有的是地方贤达和改革开放后涌现出来的优秀企业家。《他们从洮河畔走来》一书,被省图书馆、兰州市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兰州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等一些较有影响的图书馆收藏。临洮县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书屋、部分中小学图书馆也收藏了这本书。
两本人物通讯集出版后,我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停止写作的步伐,而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写作,到目前为止,已在各种报刊和网站、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发表稿件110余篇。近年来,所写稿件题材丰富,体裁多样。2020年秋,我先后多次采访了在临洮老家安度晚年的部队离休干部道志仁,写成人物通讯《一位驻藏“老边防”的阿里情》,发表在2020年12月16日的《国防时报》上。这是一张由前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报名、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大报。随后这篇稿件被《今日头条》原文发布。
自2013年第1期《定西老年》发表了我写的人物通讯《访吴辰旭》以来,我连续9年坚持为该刊供稿,几乎每期不留空白。从那时起到2021年第三季度,共发稿34篇。2015年,定西市文化局创办了《定西文化》(后更名为《定西文旅》),我又积极为该刊撰稿,先后发表了《德高艺精,名满陇原——访临洮籍著名书法家、学者何裕》《怀念于进同志》等13篇人物通讯。
近年来,在给报刊上投稿的同时,还在有关网站、微信平台等新媒体上发表稿件。民盟盟员、著名书画家潘瑞因病去世后,我撰写了《岳麓山不会忘记》的人物通讯,在2020年5月26日民盟甘肃省委网站上发表。人物通讯《他把毕生献给英雄史诗<玛纳斯〉——纪念甘肃临洮籍著名民族民间文艺专家、1949年进疆老战士刘发俊逝世15周年》,在2021年7月8日《人民日报》主办的经济网上发表。
退休以后,我先后被聘请为临洮县政协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文史委员,连续3次被市政协聘请为文史资料研究员。自己认真履行委员职责,积极撰写文史稿件。《我所认识的杨文林先生》《一代名伶的秦音恋——记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王晓玲》等10篇文史稿件发表在《临洮文史资料》上。《我与政协文史工作》《我与政协新闻写作》被收入《定西文史》;《联谊研究二十年》《献身文化,老有所为》等6篇文史稿入选《临洮政协》。自己被县政协评为2013年度先进文史工作者。
这些年来,我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些老同志,是我熟悉的人。他们每一位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都有一种不服老的积极进取精神。他们每一个人,既是我的采访对象,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更是我的良师益友。采访、宣传他们的过程,也是向他们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过程。他们的动人事迹感动着我,他们的顽强精神鼓舞着我,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着我。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不少东西,对我如何过好晚年生活,很有启迪,受益匪浅。
尽管写作很辛苦,但我觉得很值,因为我给人们传递了正能量,做了一件有益于社会的事。
新闻推荐
为切实推进全市中医医院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取长补短、平衡高效地发展,形成市域内“组成联盟、市县联动、资源共享、抱团发...
临洮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洮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