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洮河赋新韵 读杜小龙诗集《风吹故乡》

定西日报 2021-02-01 07:47 大字

杜小龙住在洮河上游,我住在洮河下游。逶迤绵延的太子山脚下,洮河带来草原四季的风,从峡口中间的那条洮河上,吹过来吹过去,推开洮河上浪花朵朵,阳光碎片掠过不宽的河面,荡漾着波光潋滟的纹理。

在齐家文化故里,寻找高古马家窑陶罐和齐家玉石闪烁的光泽,胭脂三川赤兔马背驮着的英雄和美人的身影,曾经多次出现在《三国》中的临洮,出现在千年前的唐诗里,更早的故事或可追溯到《诗经》乃至上古《山海经》。在这个素称“貂蝉故里”的地方,因自古文化气息积淀深厚,而被认为文化之乡。这里流传至今的故事及遗存沉淀的文脉,给予杜小龙诗歌创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营养,唤起杜小龙心中诗歌创作的灵感。

翻看杜小龙诗集《风吹故乡》(团结出版社,2020年11月版),收录诗人近十年来的诗作结集,170余首作品,蕴含古色古香的记忆和文化意蕴。“鸟雀啄食坚硬的野草果实,生命衔枚夜行,匆匆赶路,似乎就为着高原草甸而来,填补空白而来,弯腰汲水的女人,舀起黄昏的水银。风从远处的山梁缓缓吹来,带着角弓马背上的嘶鸣,粗粝的漠风在耳畔低语,像昨天,倒伏在深谷里的几亩谷子。”诗人笔下呈现的远古字眼和融入现代感意象十足的诗行,仿佛穿越古今漫长的时光,掺杂着轻薄而易碎的忧伤与今非昔比的喜悦,鲜活明朗的气息扑面而来。

千里河西走廊胸膛摊开驼铃声,孤独酿造葡萄美酒,把玩月光下斟酌夜光杯,熨平了羁旅思乡之苦。如“草尖卸下初妆晚霜晓露/卸下盔甲风尘/伏着身听浓黑乡愁的白练里/疲惫驰骋/十万匹马梳理月光/滚滚雷声之夜递素信过来。”(《春天的马蹄》)

吮吸古井一般的苍老沉淀,打捞光阴含情脉脉的故事,杜小龙的诗作吸收了唐宋诗词的营养,继承了黄河上游先民逐水草而居的衣钵,站在遥远的河上断想,耕作伴着歌唱,在陶罐上刻画诗歌艺术,融入了现代诗歌的明快节奏和抒情韵律,渐至自成一格的风格,带着大漠边关烽燧的意象,辽阔映衬苍莽雄浑的背景。

在这本诗集中,不难看出诗人对源于南北朝,盛于唐代边塞诗的偏爱。古称狄道的临洮,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生活的过渡带,“这些植物追逐又丢弃的果子:挂在黄昏,粗硬的石块/等待打磨:露出桂枝的月色,被砍伐过的青铜/飘动的只能是粗重的呼吸,忐忑故事/以及无法释怀放逐的一生/他们都安然无恙;有余温,揣着刀锋的从容”(《秋天的回忆》)

登临古代遗址,胡琴琵琶与羌笛,渐行渐远渐无声;抚今追昔,浮想联翩,诗人感慨万千。如“无需秦时明月的朗照/长城坡一带伏着/草木:带霜或微雪的日子,几千年了/埋伏着……”(《长城坡断想》)讴歌家乡的变化,如“火车来了/拉着秋天的黄金山过来了/穿过昨天的太阳停在今晨的关川河畔/安定人把薯都的欢喜装满/丝绸之路上驼队早已消失了/楼兰一带动车提速/一支强心针直插阳关”(《定西火车站》)

杜小龙的作品,诗情盎然,风光旖旎,生动记述多彩的陇上奇山秀水及人文魅力。

新闻推荐

韭黄地里收割忙

1月19日,临洮县新添镇三十里墩村村民秦继红和他雇佣的割韭工正在大棚里忙碌着。秦继红种植了6亩韭黄,按照目前行情,每亩...

临洮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洮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