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 “活着的诗经”
“一曲花儿入我心,阵阵芬芳别样浓。”“花儿”,被誉为大西北民间文化长廊里一本“活着的诗经”,是众多民族共创共享的一种民歌,也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情感交融的重要渠道。
“花儿”是流传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花儿”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汉、土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
“花儿”即兴性很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的特色,生活气息浓郁,富有十分浓郁的西北高原文化风格和民族特色,民间将其称为“漫花儿”。
花儿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儿”最早是起源于甘、青、宁一带少数民族的情歌,早在清乾隆时代就负有盛名。清代临洮诗人吴镇曾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赞语。2004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之乡”称号。
“花儿”从其形成到发展,一直是以口传方式传承的。如果从秦汉时期羌、汉民族融合而具“花儿”雏形算起,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而对“花儿”的有关记载却只有四五百年,比较系统的记载只有八十余年历史。
“花儿”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被分为临夏“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派,两派根据其结构、格调、唱法的不同产生诸多分支。
临夏是中国两大类型花儿——“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的发祥、传承、兴盛之地。其中,“河州花儿”因其流传区域广、曲令繁多而著称。
“花儿”曲令有大令、小令之分。大令旋律悠长、结构清晰,大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演唱,如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小令节奏规整,乐段结构内变化较多,旋律受小调影响较多,多用真声演唱,如《一对白鸽子》。
“花儿”的曲名以地名(如“河州令”“青海令”)、民族(如“保安令”“撒拉令”)、歌曲的衬词(如“白牡丹令”“仓朗朗令”)、演唱者的姓名(如“尕马儿令”)等形式命名,灵活性、随机性、自由性比较大。
“花儿会”是“花儿”演唱、传唱、传承的主要载体和文化空间,是全球目前存续很少的传统民歌的民间大型演唱场所。每年农历四月起,各地的花儿会就陆续开始了,不仅风情各异,而且都与传说、独特的习俗连结在一起。
“花儿会”期间,远近的百姓都登山对歌,人数多时常可上万。届时人们撑着伞,摇着扇,或拦路相对,或席地而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极具生活气息。“花儿会”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拦歌、对歌、游山、敬酒、告别等。
甘肃省的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和二郎山花儿会久负盛名,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张家川花儿会、新城花儿会、临洮花儿会也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来源:中国临夏网)
新闻推荐
临洮讯近日,临洮县漫洼乡甘蓝、菜花、西葫芦等高原夏菜大量上市,漫洼乡农贸市场内车水马龙,一车车新鲜蔬菜正在这里交...
临洮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洮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