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匐在陇原大地上的长城风骨
位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在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的大地上,秦、汉、明三代万里长城星罗棋布。战国秦长城的西端在境内的临洮,明长城的西端在嘉峪关,而汉长城经敦煌西延至盐泽(今罗布泊),(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页17)总里程达4000公里,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可谓长城资源大省,现存长城文化十分丰厚。
提起长城,人们总忘不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自然也就认为万里长城是从秦始皇时期开始修建的。其实长城起自春秋末战国初,当时各诸侯国为了防御建起了各自的长城。战国秦长城兴建于秦昭王(前306年-前251年)中期,(祝中熹:《甘肃通史·先秦卷》页399)。关于战国秦长城的西段起点,一些学者把战国秦长城与秦始皇秦长城混为一谈,认为秦长城起于临洮,即今临洮。然而秦临洮为现在的岷县,而现在的临洮秦时称狄道,为陇西郡治。岷县一直没有找到长城的遗迹,考古工作者却在临洮县新添乡三十里墩的杀王坡发现秦长城。经过多年考证,考古界确认现在的临洮县是秦长城西端的起点,古代文献资料所载的“临洮”“辽东”应该都是泛指,临洮就是临近洮河的意思。
《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认为,秦始皇修长城基本是沿着昭襄王时的路线走的,始起临洮,然后走渭源、陇西,北上通渭、静宁,到六盘山北麓入宁夏的西吉、固原、彭阳,再入甘肃的镇原、环县、华池向陕西延伸,这样就分明将兰州圈出了长城之外。该书认为,当时蒙恬收取河套地区,抗击匈奴的主战场在北方,《史记》虽记载当时新设立了包括榆中在内的三十四个县,但兰州那时毕竟属于羌戎少数民族杂居地,不会是长城沿线的重镇。而秦长城走向的战略意图很明显,是为了有效地控制渭水流域及泾水流域,洮河下游,包括当时的兰州一带并不是秦长城想控制的目标。但此说却不能解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蒙恬“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城,城河上为塞”(《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其中的“河”即是黄河,“榆中”在今兰州市东岗镇一带。而新近出版的《甘肃通史》则认为,秦始皇万里长城西起临洮境,沿洮河而北,入今兰州境与榆中长城相接,再向北,一直出甘肃,过宁夏,入内蒙,到辽东。
在河西走廊,明长城和汉长城时而重合,时而分离,在大漠戈壁间纵横奔驰,留下无数传说,也让人产生遐想。细细观察,汉明长城分离之处,明长城往往在汉长城南侧十几里的地方,汉长城则多被沙漠所包围。这就是汉明间1400多年长城沿线生态巨变的见证。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嘉峪关三座雄伟的关楼屹立茫茫戈壁,气势和造型都胜过东端的山海关。山海关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与“天下第一关”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山海关一头入海,一头蜿蜒盘山,确有特色,但它仅有一座关楼,不及嘉峪关巍峨多姿。嘉峪关坐镇西部,自古成为丝绸之路上兵家必争之地,“天下雄关”足以说明它辉煌厚重的历史地位。
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力量。这两座关城伟岸耸立五百多年,无论建筑艺术还是精神内涵,都足以引起我们无比的民族自豪感。但是,嘉峪关作为明朝的边关,与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相比,已经向东收缩了一千里。明王朝推翻了元朝之后,再也无力将蒙元逐出更遥远的漠北,只好在河西筑关,以此防守。于是,有人吟诗感叹:“边塞东收一千里,雄关空锁五百年。世人不赏秦时月,吊古幽思一块砖。”那块经过精密计算所剩的“定城砖”的传说确实绝妙,无论是否确有其事,嘉峪关修筑之严格、之精美是有历史记载的。嘉峪关城墙坚固没得说,只是建关以来不曾有过鏖战,这也是与山海关所不同的。
甘肃的汉长城资源也十分雄厚。人们常说汉长城,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堵墙,而是因地制宜构建的一系列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甘肃的汉长城最有特色。秦长城西止于临洮,汉塞则从令居(永登)一直修到敦煌,再延伸之罗布泊。甘肃以东大多是在秦长城基础上予以整修,贯穿河西走廊的汉长城则全是新修的。
《汉书·匈奴传》载,汉元帝时群臣议论罢长城之事,郎中侯应上书:“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说的是汉长城并非都是土墙,而是根据地形,利用险要,或红柳砂石筑墙,或栅栏水沟设险,还有用“天田”设防的,挖一条深沟,铺上细沙,既可阻止犯边,又可查防越境。汉塞的组成还有烽燧、坞障、方城等,用以了敌,屯兵和指挥作战。今天所谓的阳关遗址,关城已不存在,仅是残留的一座烽燧,而玉门关故址小方盘城则是玉门都尉的治所,此去向东20公里,有一座大方盘城,是汉代边防的军事物质储备基地。
汉长城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不单纯是军事防御工事,也是为了彻底消除匈奴威胁而建立的主动进攻的战斗堡垒。汉武帝驱逐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斩断其右臂后,又从两个方面修筑汉长城。一条沿弱水(黑河)伸向居延,另一条从敦煌向罗布泊延伸。彻底消除了匈奴之患,开拓了疆土,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汉长城历经两千年沧桑,被风沙掩埋,只是一百年前首次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发现,才为世人所知。如今汉塞只剩残垣断壁,站在这里,风沙扑面,落日夕照,抚摸着城墙壁上一层层夯打过的痕迹,望着高耸在山脊上或蜿蜓在沟壑里的龙之气势,谁都会为长城的古老、大气、壮观而感慨,因为,它像一块标志着民族兴盛和衰落的碑刻,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凝固着久远的岁月以及被岁月积淀的历史。或许,正是因为这坚韧的坚守,才使一个民族葆有鲜活的生命基因,才使一个国家充满向上的活力。
□刘志宏
新闻推荐
◥近日,临洮县应急管理局对辖区内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全覆盖安全大检查,要求企业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进一步确保全县危...
临洮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洮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