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恋荒山草木深
(上接第一版)他就以每工日10至15元的劳动报酬在本村及周围村社聘请了常年工60多人、季节工240多人,坚持上山植树造林。200万元的家产用完了,他就以荒山的使用权作抵押,从银行贷款200多万元继续治理。10多年来,他除了还清200万元的贷款以外,累计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
十余载辛勤耕耘,虎狼山终于披上了绿装:4800亩退耕还林、8200亩荒山造林、188.5万多株树木在这里执著地延伸开来……
“都说改天换地,天不能改,地能换。”石建全有自己的想法
愚公是战国时期列子写的一个人物,他不畏困难,要挖掉挡在他家门前的大山。毛泽东有名篇《愚公移山》。
而石建全,是当地人口中的“活愚公”。
花甲之年,石建全不去操持一年稳赚10万元的砖厂,偏去承包虎狼湾一万多亩秃山。没人理解他,包括老伴和儿子:“几百年没长过一棵树,你有多少钱能把荒山沟填满?”
老汉一声不吭,扛着行李进了山。他有自己的想法:“都说改天换地,天不能改,地能换。”
石建全在山顶盖个小房子,墙外刷上标语:“立下愚公移山志,定叫荒山披绿装。”
他最喜欢住在那里,常常一住就是几个月。一是方便干活,二是每天早晨起来站在山顶,眼看着荒山在自己手底下一天天变绿起来,那种喜悦是难以言表的。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昔日苍凉的虎狼湾如今已披上了绿装。石建全老人不仅为虎狼湾种下了一片绿荫,而且也解决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
石建全早盘算好了:山下,填沟推地,种庄稼、养牛羊;山腰,发展果园;山顶,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子子孙孙还要种树,就种在我的脊梁上。”是石建全坚守的初心
石建全在虎狼湾盖起了60多间畜舍,养了500多只羊,60头牛,2万多只鸡。从四川引进川西白鹅5000多只,还从北京引进肉鸭1万多只。在平整的580亩土地上开挖鱼池两座,水面面积10亩,投放鱼苗800多公斤,大力发展“农家游”,吸引了兰州、临夏等周边市县的大批游客。
虎狼湾的生态养殖,承载着沙塄村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期待。随着经营规模的进一步壮大,临洮县虎狼湾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积极吸纳前来务工的父老乡亲,让他们就地增加经济收入。
对于深山中的村民来说,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消息。
沙塄村昌木沟社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十年九旱,除少数年龄轻、有技术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外,其余群众基本没有经济收入来源。他主动吸收该社的妇女和老人来开发区做工。昌木沟社贫困党员张天培通过在虎狼湾生态农业开发区务工,家中盖起了7间砖瓦房,并购置了彩电、新式家具。
如果说,十年前虎狼湾的第一棵树为大家带来了绿荫,那么十年后的今天,还是这片绿荫,将会撒播无限绿色梦想,给村民致富带来新的期待。
事实上,这座万亩青山,带来的不止这些。
站在虎狼湾山顺坡望去,树林果园相互镶嵌,共同昭示着丰收。石建全究竟为当地群众干了多少工作,谁也记不清、说不完。农民群众只知道:绿化荒山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意义,是石老汉告诉他们的;植树造林是一条“生财之道”,是石老汉鼓动他们去走的。
他曾说过:“我死了也要埋在这里,子子孙孙还要种树,就种在我的脊梁上。”
2017年9月29日,75岁的石建全老人因病医治无效,溘然长逝。
新闻推荐
一部填补国内匈奴发展史空白的好书 评闵海霞《匈奴发展史研究》
□张鹏张烈泉《匈奴发展史研究》一书,作者为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讲师闵海霞博士,由著名民族学家、史学家、博士生导师...
临洮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洮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