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临洮优秀女性的新闻采访故事

定西日报 2019-10-27 07:35 大字

□王得胜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从基层供销社调入临洮县委报道组,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十多个年头,后来在临洮县政协工作,又“重操旧业”,当起了单位的报道组长,退休后仍笔耕不辍,撰写稿件。几十年内,我先后陆陆续续地采访过数十位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代表人物和在全国多地的临洮籍优秀儿女写成人物稿件在报刊上发表。回想起来,最值得一提也最难忘的,是采访为祖国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三位临洮优秀女性的事。可以说,这是我“记者生涯”中的“得意之作”。因为在我采访报道之前,她们尽管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但却不为人知。关于她们的新闻稿件见报后,各级妇联组织由下而上,纷纷行动,把她们树立为妇女先进典型,号召广大妇女向她们学习。于是她们成了全县、全市(地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知名人物。

她们是已故中共十六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康庄育种研究所所长张桂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七届甘肃省政协委员、服装裁剪技术能手师月瑛;全省玉米品质育种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临洮县六届政协副主席、定西市政协委员、定西市临洮农校农技推广研究员师惠英。她们在各自岗位上辛勤工作、敬业奉献,做出了优异的成绩,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妇女代表。

张桂兰:创办康庄育种研究所

第一次采访张桂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个五谷丰登的金秋季节。我和一位同事来到临洮县城南城根九号张桂兰的家采访。看起来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院落,但又和别的农家院有所不同。进了院门就看见墙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康庄育种研究所”几个宋体大字,非常醒目。一束束麦穗标本一字儿排开,整整齐齐地挂在屋檐下,旁边还有几小捆蚕豆并排挂着。花园里奇花异草竞相争艳,分外惹眼。张桂兰和她的丈夫、县农业局农艺师谈宇中接待了我们,讲述了她家民办农业科技,培育良种,帮助农民科学种田,增加收入的事。

张桂兰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读过临洮县农业技术学校,在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的农业科学试验小组负责开展以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农业新技术应用推广为中心的科学试验示范活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她由丈夫作技术指导,带领儿子、儿媳在自家5亩8分承包地里开展冬、春小麦及蚕豆的新品种选育工作。在此基础上,联系几家农业科技户,共同开展以小麦为主的农作物育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经临洮县科委批准,成立了全地区首个民办农科组织——康庄育种研究所,由张桂兰任所长。“康庄”二字,寓意走康庄大道。

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康庄育种研究所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出十多个冬、春小麦优良品系和4个蚕豆优良品系。这些新品系参加定西、临夏等地、州部分县的试种,表现良好,增产效果显著。她家培育的冬、春小麦良种在县内外推广,播种面积达2600多亩,向种子部门和农户提供冬、春小麦良种12500多公斤。根据采访,我写成新闻稿《农户盛开科技花,家庭育种结硕果——张桂兰十年提供良种12500公斤》,发表在1990年10月6日《甘肃日报》二版头条位置。该稿获甘肃省科委、甘肃日报社“科技兴农有奖征文三等奖”。接着,我又采写了录音通讯《张桂兰和她的育种研究所》,进行广播宣传,该通讯稿获第八届全区优秀广播节目评选二等奖。此后,又陆续采写过几篇新闻稿件通过《甘肃农民报》、省电台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康庄育种研究所名气越来越大,张桂兰的知名度越来越高。1992年2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1995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荣获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11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张桂兰获多项殊荣后并未停步,而是继续进行着民办农业科技试验。通过多次采访报道,我和张桂兰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坚持多年了解掌握康庄育种研究所的工作情况。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临洮县政协工作期间,曾参加县政协组织的农业调研,和部分政协委员一道,参观、考察张桂兰的小麦育种试验田。定西地区档案处为张桂兰建立个人档案,我受邀参与了此项工作,协助他们完成建档工作。她于2013年因病去世,享年70岁。

2006年8月,张桂兰和丈夫谈于中(临洮县农业局农艺师)在观察良种小麦麦穗。

新闻推荐

警车开道 两地交警接力护送重症幼儿

据每日甘肃网消息10月10日,定西市陇西县一名急症幼儿在往兰州转院途中,出租车抛锚在临洮县交警大队辖区内。接到家属求助...

临洮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临洮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