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马家窑 马家窑的世界 穿越五千年的对话让我们一起聆听“马家窑的声音”

甘肃农民报 2019-05-25 01:00 大字

前来观赏曹家坪牡丹的游客络绎不绝。

第三届马家窑文化节上的节目表演精彩绝伦。

图为马家窑文化论坛一角。

文/图 本报记者 王东海 特约记者 王亚海

古邑狄道聚宾朋,文化结缘马家窑。在芳花吐蕊、牡丹争艳、草木生长的初夏时节,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相聚在美丽的洮水之滨,一起赏牡丹、观奇石、探秘马家窑、寻踪秦长城,共同为临洮文旅体融合发展加油助力!

5月17日,马家窑文化论坛在“临洮三馆”举行,多国专家学者齐聚临洮,共同聆听“马家窑的声音”。

临洮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美丽富饶,是镶嵌在丝绸之路要道上的一颗耀眼明珠。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就在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马家窑文化。1923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临洮县发现了“马家窑”;1949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命名了“马家窑”;1988年,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新时代,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华夏儿女正在复兴“马家窑”。

“我们举办本次论坛,旨在进一步加强马家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也为深度发掘和探寻马家窑文化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为促进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搭建了新的平台。”在论坛上,临洮县委书记石琳说。

据悉,根据后期大量的研究表明,马家窑文化包括石岭下、马家窑、边家林、半山、辛店和马厂六个文化类型。马家窑文化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向世人展示了图案精美、内涵丰富、数量众多、并且达到世界顶峰的彩陶文化。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专家发现,马家窑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彩陶文化,它还对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建筑、社会体系和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年来,临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马家窑文化保护发掘工作,2009年首次举办了马家窑文化研讨会,201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临洮县开展了田野钻探,2013年启动实施了马家窑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2014年成功举办了中国临洮·马家窑文化国际学术论坛暨马家窑遗址发现九十周年纪念大会,挂牌成立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站、马家窑文化研究基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洮河流域工作站、临洮马家窑文化研究院四个考古工作机构,在刚刚举办的第三届马家窑文化节开幕式上,又挂牌成立了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马家窑文化研究基地和《东方收藏》杂志社西北文稿中心两个新机构。所有这些机构的成立,为马家窑文化走向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多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非常感谢临洮县人民政府和临洮县博物馆提供的机会,让五千年前的古人和今天来自全世界的陶艺家,用马家窑的黏土做了一个新马家窑的展览,穿越时空、穿越五千年开展了一次对话,这就是马家窑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文化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会员、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创始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名誉院长李见深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随着马家窑文化神秘面纱的逐渐揭开,各类学术成果收获颇丰。近几年来,临洮县先后4次配合考古研究所对马家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累计发现陶片、石器、骨器、动物遗骸等遗物60多万件,发现灰坑81个、房屋遗址48处、灰沟9条、墓葬10座,马家窑文化正在以昂扬的姿态走出临洮、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新闻推荐

临洮 打造陇上乡村“网红”景点

本报特约记者王亚海通讯员刘婷婷位于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镇的双联村,每日午后总是车水马龙,游客如织。一户一景、移步换景,村...

临洮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洮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