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定西市首个民俗文化村,开创旅游扶贫新模式双联村:从“丑小鸭”到“白天鹅”

定西日报 2019-04-26 08:30 大字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但如何做出特色,打出品牌,真正实现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发展、改善乡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

在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趣味性”乡村游的今天,临洮县双联村给出的答案是:整村还原农耕时期生产面貌,打造定西市首个民俗文化村。

双联村“变身”的背后,也是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土地流转、入股分红、销售产品等方式“串”入“美丽链条”,多渠道增收,稳定脱贫。

本报记者吕瑞芳

本版摄影晁君杰

“大哥,消停会,都50多岁了,也有低保,还弄什么手工作坊。”临洮县洮阳镇双联村村民好心劝着贫困户边尚海。

“这哪成?村子都能大变样,我们也不能干等着!”边尚海回答得干脆。

双联村位于临洮县城西3公里处,是定西的一个典型贫困村,干旱少雨,以苗木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可另一方面,它也是定西少有的多民族聚居村落,多年来,汉族、回族、东乡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为这里烙上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记。从小生活在这里的边尚海,话语里透着倔强:“我腿脚没毛病,以前在外务工还学了点东西,为啥不给自己挣份更好的日子。”

脱贫致富,就需要这股子不等不靠的劲儿!可光有决心不成,更得有门路。

路在哪?

巍巍岳麓山,萧萧洮河水。临山靠水的双联村作为临洮县实施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贫困村整村提升工程示范点,紧抓文化旅游融合契机,对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治,并因地制宜进行村庄美化亮化和农耕文化景观营造,整村“整容”,打造定西首个民俗文化村,探索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如今的双联村,农区变景区,“丑小鸭”成了“白天鹅”。这背后,也是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土地流转、入股分红、销售产品等方式“串”入“美丽链条”,多渠道增收,稳定脱贫。

整治

“村里环境差,没有发展潜力,年轻人留不住”

双联村是一个世代以耕作为生的自然村落,保留大量原生态景观的同时,村民们也私自搭建着厕所、牛羊圈、柴草房。卫生死角比比皆是,乱堆乱放随处可见。

2018年,洮阳镇党委政府结合整村提升项目对村庄环境卫生进行了彻底清理,并协调致富能人参与,全力打造“狄道乡韵”美丽乡村。

“清垃圾,老百姓没意见;可拆掉乱搭乱建,大家想不通——我家的地盘还不能自己做主?”包村干部、洮阳镇副镇长刘静说,因为影响到部分村民的利益,难度很大。

村主任祁永福难忘:入户动员的时候,跟村民一提起“违章建筑”这个词,他们就不愿再谈下去。但现实是:村里环境差,没有发展潜力,年轻人留不住。

“除了过年有点人气外,其他时候村里都是死气沉沉。到了晚上,连狗叫声都听不到。”村里老人回忆起几年前的庄子,直叹气。

拆不拆?村民们互相观望,多少年都习惯了、拆完能改造成啥样、吃“旅游饭”靠谱不……

僵局之下,老村支书魏学中第一个拆掉了自家的违章建筑,这是建好不久的水泥车库。“拆的那天,村里老老少少来了一群人,他们要看看村干部是不是动真格。”魏学中说,好多人为他心疼,但这就是我们改变村容村貌的决心。

随着机械钻头敲击砖块的“砰砰”声,崭新的车库慢慢倒塌。原本有抵触的村民,谁也不再吭声了。

就这样,短短几个月,村里的违章建筑悉数被拆除。破旧立新,双联村开始“整容”之路:完成墙体粉刷1.4万平方米、埋设地下管网1150米、砂化旅游路2.14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2盏、完成了露天烧烤广场、动物养殖体验园项目土地平整……“狄道乡韵”初具雏形。

改造

“以前是我们往城里跑,现在是城里人往我们这儿跑”

都搞乡村旅游,怎么才能做出特色,打出品牌?

在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趣味性”乡村游的今天,双联村给出的答案是:整村还原农耕时期生产面貌,融文化于旅游,打造定西市首个民俗文化村。

环境整治之后,镇村两委班子仔细甄选“狄道乡韵”设计方案,笃定乡村旅游这条绿色路,全区域推进村庄改造。

具体做法上,双联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对村庄进行美化亮化和农耕文化景观营造:蓑衣、木杈、簸箕等传统农具作为装饰挂在沿街墙上;庄稼人弃置不用的石磨盘、大车辕、骡马辔头等等,在这里都是一景;老式吉普车、蝴蝶牌缝纫机、飞鸽牌自行车,这些“过时”的东西被精心布置,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在这里捡拾起美好的回忆……

村民杨万德对改造后的家门口很是满意,“以前那是打麦场的地方,如今成了别具特色的酒缸景观带,十分显眼。”杨万德露出笑容,“家里人商量着改个门面房、开个小铺子,也尝尝做生意的滋味。”

垃圾不见了,村道成了景观道;农舍改造了,农家成了景观屋;场院整齐了,废弃物打造的景观成为“网红”拍摄点。

“说实在的,当初捏了一把汗,不起眼的陶陶罐罐和朴拙的农具家什能有多大吸引力?”让洮阳镇副镇长刘静没想到的是,村子在改造过程中,就已有不少领着孩子来这里感受农耕文化的游客。目前,“狄道乡韵”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5万余人,单日最多接待游客1万人次。

80岁的村民祁文祥看着家门前来来往往的人群,满是感慨,“以前是我们往城里跑,现在是城里人往我们这儿跑,有意思,有意思。”

新生

“村子“活”了,我们也要换个活法”

昔日“丑小鸭”,今日“白天鹅”。看到“变身”后的村子有了这么旺的人气,村民们坐不住了。

对祁永生来说,好消息不仅是自家的门口、院墙被改造地“认不出来”。更重要的是,如今也能“农家乐”了。

原来,祁永生初中毕业后就一直跟着当地一位大厨走村串巷学做本土菜,多年的打拼让他有了开餐馆的想法,看着双联村日渐增多的游客,他决定不再东奔西跑,而是在家门口“安营扎寨”当老板。

“这是不是干部说的家门口就业啊,我的餐饮店开起来,那可是全家就业了。”祁永生说的没错,他的打算其实也正是“狄道乡韵”乡村旅游产业项目的一部分:通过产业培育,带动贫困群众融入产业发展中,变输血为造血。

边尚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原来他的生活很简单,干完不多的农活儿就倒头睡觉,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推进,双联村有计划地对有意愿发展特色小商业的村民进行培训,边尚海早年学过石头加工技术,在村干部的鼓励下,他有了开“洮河奇石作坊”的想法。

“村子“活”了,我们也要换个活法。”边尚海给自己鼓劲。前段时间村里组织的陕西马嵬驿民俗文化村学习考察活动,他第一个报名参加。

农区变景区,村民们有了实实在在的脱贫动力。就像村支书魏学中说的,如今村里打麻将和喝大酒的少了,琢磨着学新东西的人多了。

这不,精通传统豆腐制作手艺的祁作成寻思着开一家豆腐坊,好让南来北往的游客尝尝鲜;村里种了一辈子苞谷、小麦的边尚禹转行种起了城里人爱吃的野菜;贫困户祁宝则动员媳妇开个“手工编织作坊”,“咱也得跟上潮流,搞些城里人喜欢的新鲜玩意”……

贫困户的主动改变,成为双联村探索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开超市、做民宿、特色小作坊……摆脱“等靠要”,生活更宽广,越来越多的村民和双联村一起蜕变,有了新角色。

如今的双联村,乡村旅游辐射带动的相关产业正在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8年底,全村累计脱贫59户24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7260元,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实现整体脱贫。

新闻推荐

甘肃易德拍卖公告

受委托我公司对以下标的进行公开拍卖,现将具体事宜公告如下:一、拍卖标的:位于临洮县城东家园A区10号楼商铺1间;...

临洮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临洮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