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整治也是生产力 临洮开创旅游扶贫新模式
“狄道乡韵”景区入口(资料图)
景区墙面一角。
传统木工用具。
景区墙面一角。
景区入口处标识。
墙面上的农业器具。
雪后街道一角(资料图)。
游人如织。
景区车辆如梭。
本报记者丁陆军
2019年春节前后,网络上疯传着“狄道乡韵”美丽的雪景和集中展示的古老农具。村前屋后,道路两侧,整齐摆放着沉重古朴的石磨盘、偌大结实的酒坛和风韵犹存的旧式马车。墙面上是久经岁月风雨而褪色的斗笠、蓑衣及真切的民俗画,以及建筑工匠的工具。墙头屋脊上镶嵌着马家窑彩陶,牧笛悠远……雪后的小巷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这是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镇双联村。从正月初一清晨开始,一批批游客携家带友,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游人呢?原来这里是一个占地5000平方米的露天“民俗博物馆”。这些记录着农耕文化变迁历史的符号,唤起了游客久远的农耕记忆。游人或通过网络、电话甚至是亲口相传,把这里的美景介绍给了亲朋好友。据不完全统计,从正月初一到初四,每日游客过万。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因为乡韵悠悠,炊烟袅袅,乡愁缕缕,让这里的年味更浓烈。
每天上万的游客流量,给村民提供了商机,他们纷纷在家门口摆起了特色小吃摊、手工编织品、时尚艺术品等,既过节又赚钱,真是双喜临门。红红火火的生意,让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
今年36岁的村民魏凌告诉记者,他从2018年腊月开始摆摊做小吃生意,平均每天有100元的纯收入。春节期间人多,每天有五六百元的收入。
“狄道乡韵”项目的实施,不仅让村庄环境变美,还让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走上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同时,也让周边群众纷纷搭上旅游“快车”奔小康。
◆“开刀”环境治理 为乡村“整容”
双联村是临洮县境内少有的多民族聚居村落,多年来汉族、回族、东乡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为这里烙上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记。虽然这里距县城只有6公里,但村子还是个贫困村,环境卫生脏乱差,没人管、管不了的现象处处皆是。
2018年,县上规划借助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打农耕民俗文化特色牌,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巧妙融合起来,初步建成一个集文化旅游、民俗展示、休闲体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民俗村。
“项目从2018年5月起实施,村里召开动员大会,要求村民各自清扫自家庄院周围环境。同时,按规划要求,对乱搭乱建影响村容村貌的建筑或设施要一律拆除。刚开始,村民对拆除部分建筑很反对,我们每天做工作、讲道理,有时一户一天要做10多次思想工作,还不一定能做通。矛盾纠纷频繁发生,平均每天要处理三四百起。”包村干部、洮阳镇副镇长刘静十分感慨地说,“我们先找条件好的社开始工作,由点到面推开。由于我们村两委班子工作力度大,县里给的村容村貌治理费只花了一半就完成了村道村容环境大治理工作。”
“看着人家的门前干净整洁,外面来的人都夸他们,我就动了心。”一直持观望态度的魏凌不好意思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村里的环境卫生是一个村子的形象,就像人一样要讲卫生,这样才有人和你交往做生意。”
村容村貌的改变,带来的是村民精神面貌的改观,他们从随地扔垃圾变为随时随手捡垃圾,保持村道环境整洁。
环境美了,来的客人也就多了。“人家这村子真干净!”“你看,连那墙上都是砖雕画,真好看!”“在这里走一走,就能体会到我们以前生活生产的各种用具,让人回想起以前……”听着来往游客们的声声赞美,双联村的村民们自豪不已。
“春节期间来我们村的人多得很,一到晚上人更多,红火得很!不光是咱临洮本地的,还有兰州、定西、白银、临夏等地方的,专门跑到我们村上来浪呢。”村民祁祥娃说起如今的双联村,言语间充满了自豪。
80岁的祁文祥老人在自家门前晒太阳,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满是感慨。“我们村上如今热闹得很,环境也好,日子越来越好了。以前是我们往城里跑,现在是城里人往我们这儿跑。”
生活环境的大变化带来村民们思想观念和发展思路的大变化。原本以苗木种植和劳务输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双联村,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萌发了通过乡村旅游来增收致富的想法。村民边尚禹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双联村比以前漂亮多了,群众的积极性也有了,大伙儿非常满意。我对双联村未来的发展非常有信心!”
“现在我们双联村建设得特别好,明年就改造到我们家了,我一定会好好配合,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看到改造后的效果图后,以前不想参加环境整治的村民祁宪梅,现在很期盼自己的家也能尽快改造。
村支书魏学中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找个媳妇要花彩礼费20万元,这还不一定有人来。现在,外面的女孩子都抢着到双联村来,只要些请客吃饭的宴席费,其他一分钱都不要!环境好了,连找对象都不愁了。”
整洁的环境也是生产力,美丽让乡村更富裕。刘静给记者介绍:“下一步,我们将成立旅游合作社,在镇政府、村两委管理下运营。我们将对游客免门票,引导进入农家小院的农家乐进行消费。对农家乐院内进行改造,严格把关审核。愿意经营农家乐的农户,经过申请,由合作社指导按要求对院内设施进行改造后方可经营。”
项目一期的成功实施引来了每日上万的游客,这为当地下一步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返乡企业“唱主角”
祁国文是土生土长的双联村人,多年在外从事房地产生意,事业越来越大。在镇村领导的邀请下,他看到文化旅游业是西部朝阳产业,也是国家支持的新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便决定回乡创业。
2018年5月,祁国文专门成立甘肃太极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狄道乡韵”项目,发展旅游业带动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使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壮大,村里将集体使用的晒场、土地等通过“三变”改革入股企业,占总股份的20%,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壮大村集体经济,也为企业开发项目增加力量、承担一些风险。
公司的参与为双联村“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到目前,公司已经为该项目投入1270万元,加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100万元和市县配套60万元,全项目的三分之一工程已经完成,改造村庄外墙1.4万平方米、埋设地下管网1150米、改造水冲厕所31户、安装太阳能路灯22盏,并完成了露天烧烤广场、动物养殖体验园项目土地平整。同时,结合全域无垃圾城乡环境治理行动,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对村庄内乱堆乱放、私搭乱建和道路、渠道卫生进行了全面整治,对庄前屋后进行美化亮化,建成美丽庭院示范户50多户,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观。
据临洮县旅游中心主任马永斌介绍,该项目以太极养生为核心,规划建设太极文化广场、民俗文化展示区、民族小吃文化街、休闲垂钓区、生态养殖区、有机农产品采摘区等功能区。
随着居住环境的不断美化、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群众的思想认识、精神面貌、脱贫动力和发展潜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截至目前,“狄道乡韵”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5万余人,单日接待游客最多达1万人次以上,乡村旅游的带动使村上的产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旅游业成为全村继苗木产业、养殖产业、劳务产业之外的第四个支柱产业。群众增收信心明显,村集体资金收入增加。群众将通过务工、经营、分红三种途径不断增加收入,实现整村脱贫。
2017年9月,省委巡视办调整帮扶洮阳镇双联村,据帮扶队长高希税介绍:“单位除正常用于养殖的投入外,还将50万元用于村道、环境卫生的整治。”从2018年“狄道乡韵”项目实施开始,帮扶队积极参与,一方面帮助做群众思想工作,谋划发展产业,另一方面积极协助争取“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配合落实双联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双联村在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社会事业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2018年累计脱贫59户246人,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260元,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
◆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临洮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映菊告诉记者:“双联村的蝶变之路,正是临洮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这几年,临洮县紧抓文化旅游融合契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全力打响‘文化、生态、休闲、乡村’四张‘旅游名片’,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文化旅游融合推进。以历史记忆、特色文化为支撑,全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升级版’,探索一条以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2019年,临洮县将精心建设月亮湾生态旅游基地、南屏易寿天成牡丹园、曹家坪牡丹园等特色景点,加快推进王家大庄、五里铺、车刘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助力全县乡村旅游发展。
事实上,双联村的变迁仅仅是临洮县打造乡村旅游布局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临洮县按照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区域首位产业的目标定位,全力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丰富旅游产品业态,推动全县乡村旅游提质上档,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助力乡村振兴。
如何将临洮县的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利用起来,发挥区域优势,凸显资源优势?临洮县委县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全面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构建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的旅游发展格局。
新闻推荐
近日,临洮检察院以未检工作为题材拍摄的微视频《守护》,在参加“全国第三届平安中国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比赛”中荣获省级...
临洮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洮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