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职场路 一路心酸一路甜……

甘肃工人报 2019-03-13 07:54 大字

本报记者张小芳茹佳佳武晓锐石杰实习生戴东琦

无论是正在求职,还是职场新人,亦或是工作多年,每每谈起职场路,女性的话题总比男性多,多的是坎坷,多的是心理承受,多的是社会压力。本期特别关注,本报记者将视角对准求职中的女性,在面临性别歧视、独处异地他乡、怀抱理想又不甘于现实、付出坚毅只为安于稳定的种种现实下,女性,在纷杂的世界里正寻求着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向往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或许要付出更多……

“很多单位在面试环节变着法儿地打探我的隐私,问我有没有男朋友的都算比较保守的打探方式了。”

“有没有男朋友?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二胎?……”

当女性在职场中尤其在求职当中遇到以上问题时,不仅仅是尴尬,有时也带着一种无奈与心酸。

“这是在关心我吗?分明就是歧视呀。”

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四学生刘莉今年春节后陆续向一些专业对口的单位投了电子简历。“很多单位在面试环节变着法儿地打探我的隐私,问我有没有男朋友的都算比较保守的打探方式了。”刘莉一脸无奈地告诉记者。

戴蕾应聘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会计岗位,会计科班出身的她很适应这个岗位,入手也很快。可入职一个月后,她告知公司自己即将结婚,几天后就被辞退了,理由是试用期考核不过关。同时进部门的一位男同事却通过了最终考核。

春季是招聘旺季,也是应届毕业生的求职高峰期。记者近日采访中发现,诸如以上实例,在求职过程中感受到或遭遇“性别歧视”的现实仍然存在。

记者还了解到,人社部、教育部等9部门2月21日联合发布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其中提出,招聘时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同时规定,对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含有性别歧视内容招聘信息的,依法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吊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通知提出禁止招聘环节中的就业性别歧视。各类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拟定招聘计划、发布招聘信息、招用人员过程中,不得限定性别(国家规定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等情况除外)或性别优先,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不得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新规的发布,正反映出眼下很多女性在求职时仍普遍遭遇性别歧视。

有着多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杨蓉告诉记者,女性没生孩子的时候,已经被打上“以后要请婚假和生两个孩子产假的特大定时炸弹”的标记;生育一个孩子的女性,在职场会被贴上“这是个随时生二孩定时炸弹”的标记;已经生完二孩的女性,职场上的标签变成“没有精力工作”。企业确实不应该也不想歧视女性,但是面对因怀孕、生孩子、休产假导致的人手不足,他们也很烦恼。一些用人单位不会在招聘信息中出现性别歧视的表述,也接纳女性的求职简历,但在具体操作中,只录用男性求职者,主要还是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和管理成本。“招聘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看似在提高女性地位,实际潜在提高了女性用工成本和风险。老板们更不愿意雇佣女性了,女性的职场地位并没有因此得到相应的保障。”

记者在招聘会场遇到罗素艳,她在应聘中也遇到用人单位询问“打算什么时候结婚”“是否考虑生二胎”等一系列问题。已经生完二胎的罗素艳说:“目前单位在招聘时,比较青睐于生完二胎的女性,既然女性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希望女性同胞增强维权意识。”

女性遭遇职场歧视的普遍性,与在就业市场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形成了鲜明对比。据全国妇联2017年调查,49.1%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关注应聘者的性别和婚育状况,54.7%以上的妇女在求职面试中被问及与结婚、生育有关的问题。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超80%的女性认为在就业中存在性别歧视,其中,超20%的女性认为在就业中性别歧视严重。领导层中性别分布严重失衡,男性占据绝对主导地位。7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直属领导为男性,只有28%的受访者表示领导为女性。

然而现实仍是,用人单位招人时,担心没结婚的结婚休婚假,担心结了婚的休产假,担心生了孩子的生二胎,“我就不能恋爱结婚生子了?”职场女性的感叹不仅是女性的感叹,更应该是整个社会的感叹。

执着于通过考试就业,但屡次失败对于她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是坚持还是放弃?时间不允许被耽搁,年华更是如此

3月5日,记者在省图书馆见到了正在备战2019年省公务员考试的24岁的田丽萍,2017年大学毕业后,她开始考公务员,接连考了两年,第一年没有进面试,第二年进了面试,被刷了。“执着于考试,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不仅是父母的意愿,更是自己的愿望。”她告诉记者。

田丽萍的老家在定西临洮,性格要强的她一直想考到兰州,在兰州立足发展。所以自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在租房居住,有时在肯德基店做兼职,挣点生活费,但很大一部分支出都来源于父母。在这两年时间里,田丽萍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晨六点多起床,要么去段家滩商学院图书馆排队占座看书,要么来到省图书馆,一看就是一整天,“其它省的公务员招聘我不想去,而且作为一个女生,父母也不愿意让我离家太远。今年省考公告还没有出来,但我估计距离考试差不多还有一个多月吧,虽然考了三年,积累了不少的考试经验,复习得也比较扎实,但心里还是比较紧张的,如果再考不上的话,真的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好在父母非常地支持我。”田丽萍告诉记者。

她坚持考试的这条路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刚毕业的时候,田丽萍在雁滩自己租住的10平米小间里,白天去上班,晚上看书做试卷,熬得双眼发黑。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她参加了两次公务员考试,而事业单位考试,自己不知道考了多少次了。“有时候也想过要放弃,但我是个坚决而纯粹的人,决定要做的事,我一定会去完成。”

相比较田丽萍,30岁的胡皓月考试之路虽然坎坷,但也更幸运。2015年兰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她一直在参加考试,“做一名教师,是我从小的梦想,从上大学再到考研究生,我从未放弃过。”

在接连经历两次失败后,2017年,她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到了甘肃农业大学,开启了自己的教师之路。谈起自己的经历,她深有感触。“那段时间真的非常不容易,研究生毕业后没有工作的日子挺难熬,心里也挺难受,有一段时间实在撑不下去了,就回陇南礼县的农村老家好好休息休息,陪陪父母,放松一下身心。然后过段时间又回到兰州,住在亲戚家,一边上班一边准备考试,那段日子对于我来说,真的刻骨铭心。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我努力付出了,终于得到了回报。”她还告诉记者,无论是考研还是找工作,认准了,就不要轻易放弃,女性求职者更应当注意自己的心态,心理素质很重要,调整好心态,才会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同时,没有必要把考公看得那么重,成了也只是一份糊口的工作而已,只是相对来说稳定点,除此之外并无优势,也许不做这份工作,前景反而会更加广阔……

离开象牙塔,离开家乡,在这张只能撑开腿脚的小床上,小王心中摇摆了,一个女孩子,求职路上的艰难与内心的孤单分分钟可以侵吞她

“一个人住在这城市,为了填饱肚子就已精疲力尽,还谈什么梦想,那是我们的美梦……”

去年刚大学毕业的小王和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怀揣一腔热血,想干一番大事业并且要求内心充实而快乐。于是,小王从兰州老家来到魔都上海,试图与激烈的就业环境作斗争。后来,小王成了职场新人,陪伴她的还有刚能撑开腿脚的小床和一个床头柜,不管怎样,总算是在大城市有了自己的一席落脚之地。

房子还是与他人合租的。还记得租房初期,联系中介,奔波于各种居民楼,在租房广告前总能看到自己瘦小的身影。工作单位在闹市区,可附近可租住的房间既破又旧,散发着老房子特有的味道,同时还价格不菲,2k+的房租让一个职场新人慌了神。再看三环外的房子,相对宽敞安静,但距离意味着每天需要早起1个小时出门,为了上班方便,小王选择了前者。

找工作那段时间,点开招聘网站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学历要求这一栏令人刺目,211、985/双一流建设高校优先,硕士以上学历;备注:男士优先,这让只是普通二本毕业的小王甚是尴尬,看完跟自己专业稍微对口的岗位,小王也只能摇摇头后无奈地点击关闭键,心中不免五味杂陈,甚至一度陷入自我怀疑。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自己还应付得来的工作,接下来面临的才是大城市的生活问题。

为了省钱,小王中午吃完食堂能带就会带点回家,或者就是自己下厨做些填饱肚子的餐食,各种方便食品已是家中常客。作为独生女的小王,一边是日渐年迈的父母,电话一接通便心疼地表达着对女儿的希望:“回来吧,我们可以管你吃,管你住,你就好好工作就成,我们一天能见着你也放心呐!”一边是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向往着大城市的车水马龙、奋斗与梦想,憧憬着快节奏的生活和比家乡多得多的工作机会。心中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心中也正在感受着外面世界的不易和无奈。

当记者与小王聊起是否恋爱,小王觉得这件事离自己很远,“我现在整天忙于工作,省吃俭用没有任何娱乐时间,唯一的放松就是晚上躺在床上看会儿书,我很难想象,我这样的状态怎样恋爱,我应该活得更好一些的时候再考虑这个问题,现在对我而言,奋斗最重要。”像小王这样“奋斗最重要”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她们一边憧憬着未来,一边被残酷的现实和迷茫的未来磨练得更加坚强。

小王是勇敢的,远离父母亲人,没有任何人脉资源,连地方话都听不懂,第一次坐地铁,被人潮推着向前走,从买票都不会一点一点学起。“来大城市闯一闯,离开安逸的环境,我才知道自己的能量有多大。”这或许是千千万万个像小王这样奋斗者的心声。

专业与职业不对口,或许安然或许不甘,那些一边内心骚动一边又安于现状的人们,生活仍在继续……

曾经有这样一条消息:美国一户人家请了一名擦玻璃的保洁,而这雇佣工竟是一名心理学硕士。他办了一家清洁公司,既当老板又当员工。一个心理学的硕士却干着保洁员的工作。如此案例,在美国有很多,当然中国也不少。各类媒体上常常曝出某名牌大学毕业生回家卖猪肉、做掏粪工,等等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专业与职业不对口的矛盾,时常在这种强烈的现实对比中所激化。但在我们周边,究竟有多少人正陷于专业与职业不对口的窘境之中呢?采访中,记者就遇到了几个深陷于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困惑中的人。

“金融专业出身,不在银行,却在学校。”小刘苦笑着说。大四毕业季,有好几批新疆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到小刘学校招聘老师。当时觉得援疆当老师是解决就业的一个好机会,于是小刘就和来学校招聘的一批新疆教育工作者签了约。同一宿舍的五个同学也都同小刘一样在新疆从事教育工作,都是金融专业出身,如今却都干着教师的职业。对此,小刘和舍友都感到很遗憾,但由于新疆工资高、福利待遇还不错,也就安于现状了。“可仔细想来,留在新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我们几个的家在兰州、天水、张掖等地,工作在异地很不是滋味!就我来说,父母年纪也大了,他们就我一个孩子。很无奈,待新疆就有工作,待家乡便难就业。再想想以前学校里学的专业知识和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专业知识算是真的荒废了,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曾经,还梦想着进银行,进企业,从事金融相关的工作,如今,都只是梦……”小刘告诉记者。

“专业与工作不匹配是我预料中的事。”许女士说,她在大学修的专业是心理学,毕业到现在一直在一家私人教育辅导机构当普通话培训师。她表示,心理学是个冷门专业,毕业了不好找工作。而且这个专业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可从事的工作并不是很多,要想找到一份与之对口的工作着实不容易。干培训师5年多,这期间也曾多次找寻心理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总没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所以至今还在那家私人教育辅导机构上班。这几年,许女士也参加过不少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但专业符合的工作很少,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招收心理学专业的单位,却只招一两个人,报考人数扎堆,很难考上。

“主持原是我的副业,最后却成了我的主业。”杨女士笑着告诉记者。杨女士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很喜欢播音与主持,在大学里常常和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同学做校园广播和节目主持。但对于自己的专业,在她心里仍然处于重要地位。毕业后,想找一份稳定的文秘工作,但两年的时间都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就在朋友的建议下做起了婚庆主持,兼带晚会和文艺活动等方面的节目主持。“于我而言,主持工作确实不错,但与所学专业毕竟不相配,想要学以致用是难了。”

据《2018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市场调研报告》显示,39.2%的已签约应届毕业生签约岗位与在校学习专业并不对口。报告说明,之所以出现专业和职业不匹配,主要有毕业生总量居高不下、高校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还不够紧密、就业期望和就业岗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等原因。而记者集中采访后发现,那些一边内心骚动一边又安于现状的人们,生活仍在继续……

新闻推荐

临洮:打造乡村旅游新样板

本报通讯员刘婷婷春节假期,临洮县双联村迎来了一批批携家带友的游客,人气火爆。正月初二、初三、初四三天更是创下了单日...

临洮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临洮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