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傩舞那些事

定西日报 2019-02-25 08:48 大字

□陈惠芬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以后发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种仪式,并逐步演变成有固定目的和内容的节令祭仪。目前,临洮傩舞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洮河”傩舞是遗留在洮河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临洮,傩舞的足记几乎遍布县内每个村落。然而,临洮本地人真正把它唤做傩舞反倒是近几年的事。从记事起,每年都会观看傩舞表演,然而,那时,父辈们都称之为“跳神”。

每年入夏以后,各村各社就会相继开始隆重的“跳神”活动,以祈求平安,庄稼丰收。农历六月初四,是我们村“跳神”的日子。一大早,母亲便会蒸一大锅“大馍馍”,然后,从里面挑出一个最大,最好看的来,再从花园里摘上几朵艳丽的花,插在“大馍馍”上。放在一个木盘子里,由父亲一路双手托着放在二郎庙的供桌上。顺便跟熟悉的“师公”要两面手工剪的五色的小彩旗,递给我们,我们便欢呼雀跃地跑开了。

我们把跳傩舞的人称为“师公”,他们个个手执羊皮鼓,头上带有一根长辫的发套,身穿彩色的傩衣。这种衣服是纯手工制作的无袖长袍,胸前绣有“虎头”图案,且“征集”了百家布料,有“虎头神衣”之称。他们一边敲着鼓,一边唱着曲调很独特,内容大多为保平安、祈福的唱词。于是,整个村庄上空都是羊皮鼓的声音和傩舞者的歌唱声。

最精彩的是“师公”扎签的仪式。听父辈们说,扎签的人必须是“世袭法师”。在古代,洮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的原始部落有活人祭神的陋习,后来人们意识到生命可贵,便逐渐由扎签来代替。法师在肉身重要穴位扎银钳,扎银钳主要分部在脸部、胳臂等部位,一次12钳、24钳、36钳不等,以此祈福并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每年村子里“跳神”,一听说“师公”要扎签,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庙院里看热闹。我们每次都是兴味盎然的去,偷偷摸摸的看。总是睁大双眼,极想看看那长长的银签是如何刺穿“师公”的腮帮或者胳臂,又如何被拔出后,居然神奇到不流一滴血的。然而,每次当“师公”把银签拿起来,准备扎时,我们早吓得捂住了双眼。于是,年年看扎签,竟是从来没有真切地看到过。

村里每年庙会都会举行三日,那些“师公”们也会在那几日里都跳傩舞,羊皮鼓的声音也会在村庄上空响上三日。若是天气晴好,直到午夜时分,在月光下,村子里依然会有人来来往往,行走在二郎庙和各自的家之间。“师公”们依然唱着嘹亮的傩舞曲调,羊皮鼓依然珰珰的响……

从未觉得家乡临洮的傩舞有什么特别之处,大概是因为对它之前了解得太少。直到看到有报道说傩舞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开始关注它。加之前些日子,临洮小伙李瑞带当地傩舞者参加《星光大道》节目,傩舞更加成为临洮人的热谈与骄傲。他们在走出临洮的同时,也将临洮文化——傩舞表演和马家窑彩陶推向全国。

新闻推荐

“张李合户”添盛景 千人社火闹新春

2月10日,临洮县太石镇水泉村和李家湾村十年一次的“张李合户”上千人参演的大社火在李家湾村精彩上演。铿锵的锣鼓声震天...

临洮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洮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