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多冠冕 奠定世家基

潍坊晚报 2019-01-27 10:01 大字

“高氏世居铁岭,为镶黄旗著姓,一门印绶棨戟,布列中外。”这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对汉军镶黄旗高氏家族的赞语。高家能发展为世家望族,高天爵兄弟功不可没。

率家奴守万年桥三藩之乱中殉难

高尚义的长子高天爵(1620-1676)是高氏家族值得骄傲的人物之一,也是《清史稿》为汉军镶黄旗高家立传第一人。他字君宠,岁贡出身。史料记载,他文武全才,“少读书,慷慨有大义,善骑射,能挽强弓。”23岁即从清军征讨,所至有功。顺治四年(1647)任山东高苑县知县,时高苑人谢迁聚众起义,攻破淄川,杀兵部尚书孙之獬,声势浩大。高天爵率数骑进入谢迁营垒,斩首数人,起义军潜遁。临近的博兴县城被起义军攻占,高天爵带兵救援,起义军丢弃辎重而逃。顺治九年(1652),高天爵升信阳州知州,《信阳州志》记载,其在信阳任上,“冲疲要地,肆应有余”。

顺治十一年(1654),经略洪承畴知高天爵有才干,特疏举荐,授长沙府知府。时清军征讨南明将领李定国,大兵聚集长沙,高天爵总理粮饷,完固城池。时父高尚义任杭州协领,病重,高天爵辞官省亲,随父回京。顺治十六年(1659)授建昌府知府,率兵讨伐贼寇,军功加一级。顺治十七年(1660),其父病卒,例应回旗丁忧,督抚奏请留任守制。《建昌府志》记载,高天爵在建昌十余年,“起病除困,补葺疮痍,凡有益于民者,政无不举”。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之乱爆发,靖南王耿精忠进攻建昌,建昌守军尽降叛军,当时高天爵已擢升两淮盐运使,江西巡抚董卫国特疏奏留,高天爵与诸子诀别,率家奴数十人守万年桥,叛军不能过桥。建昌守将赵印投降叛军,从侧后攻击高天爵,遂被擒获,送至福建。叛军劝降,誓死不从,高天爵在狱中秘密筹划密请大军入闽,作为内应,事泄被害,时在康熙十五年(1676)九月初四日,诏赠太仆寺卿。康熙四十六年(1707)其子高其佩任浙江温处道,为其父请扁,复请谥,御书“荩忱义烈”四字以额其家祠,特谥“忠烈”。雍正四年(1726),其子高其位时任文渊阁大学士,高其佩时任汉军都统,俱官居一品,奉特恩赠礼部尚书衔,入祀昭忠祠。乾隆年间,又恩赏恩骑尉世职,世袭罔替。

扶沟县任职十年高锡爵入名宦祠

高锡爵,字康侯,高尚义第三子。康熙三年(1664),由荫监生选授河南扶沟县知县。康熙五年(1666),因盐案罢官。次年昭雪,复任扶沟知县。高锡爵在扶沟政绩卓著,当时扶沟遭明末清初之乱,县衙焚毁,田地荒芜,赋役繁多。高锡爵:“劝垦耕以安百姓,修县衙以肃政教,修城郭以完保聚,修大程书院以振文风,建桥梁以通商旅,修鼓楼以警昏惰。”史称:“百堕皆举。”高锡爵在扶沟十年,后来入祀扶沟县名宦祠。康熙十四年(1675)升延安府同知,康熙十六年(1677)改开封府南河同知。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升任陕西临洮府知府,兼摄狄道县。乾隆《狄道州志》记载,其在任,“直方明肃,厘剔民累,法行令止,郡治肃然”。当时临洮百姓赋税繁重,高锡爵革除陋规,一时弊绝风清。其离任后百姓建报德祠供奉。高锡爵为官注重文教,其在扶沟任上曾倡修《扶沟县志》、修建书院,临洮任上曾主持编纂《临洮府志》。

康熙南巡至扬州赐诗褒奖高承爵

高承爵(165-1709),字子懋,号一庵,高尚义第六子,年少丧父,其母赵氏艰难抚育,后来高承爵、高荫爵兄弟不负母望,都名垂青史。顺治十八年(1661),高承爵由荫监生授蒙古都统七品笔帖式,“年虽少,有才略”。康熙十五年(1676)升河南淇县知县,内迁西城兵马司指挥,升江南淮安府同知、扬州府知府。《重修扬州府志》记载:“在任三载,治行甚著。”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南巡至扬州,高承爵前往迎驾,赐《灵隐》诗褒奖。诗云:“灵山含秀色,鹫岭起嵯峨。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高承爵勒石建亭以奉,旋升江苏按察使。康熙三十一年(1692)任福建布政使,到任三日,复命任安徽巡抚,次年改广东巡抚,丁忧回旗,服满命分巡南河高家堰。康熙三十九年(1700)康熙南巡查阅河工,复命巡抚安徽,不久因事革职,仍赴河工。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南巡,雪其冤,命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候补巡抚督理静海漳滏沱等处河务,不久病卒。

高承爵早年受其母与兄长教诲,为官清正廉明。其任淇县,时值三藩之乱,军需繁忙,兵骄卒悍,官吏多窜匿,高承爵先出库银采办,然后征于民,民赖以安。其任兵马司指挥时,不顾官职卑微,毅然处置不法豪强,史称:“高指挥之名震辇下。”其任邳州河务同知,“监赈绝侵冒,民怀其惠”。其任扬州,政清民和,康熙皇帝以清廉褒奖。《扬州画舫录》载:“善擘窠书,为扬州太守时,民人爱慕,每岁暮,乡民求福字以为瑞。”初任安徽时,盱眙、泗州等州县河溢,修筑堤防,百姓避免流离失所。康熙三十九年(1700)再任安徽,值岁欠,捐俸施粥,微收钱粮,革除杠耗,奸胥敛迹,尤注重教育。其离任广东,“老幼扶携遮道,奔送自羊城抵梅岭,蓋千余里不绝”。

屡受康熙皇帝表扬百姓赞高荫爵廉和

高荫爵(1655-1712),字子和,号澹菴,监生,顺治十二年(1655)出生于杭州,其父高尚义时任杭州协领,六岁时其父病故,从其兄高天爵居建昌府署,高天爵死于三藩之乱,高荫爵又随兄高承爵仕宦四方。学成谒选,授蠡县知县,调三河县。康熙皇帝至三河,得知高荫爵廉名,擢南路捕盗同知,因丁忧去职。服阕后,辅佐于成龙筑界守河堤,康熙皇帝南巡阅视河堤,表扬其功,蒙恩赏赐,补德安府同知,升四川按察司佥事、松茂道,署理四川布政使、按察使,迁直隶布政司参议、口北道,卒于任所。

高荫爵为官政声远播,其任蠡县,当时河患频发,连年不收,邑有仓粟二万石,高荫爵请于上官发以赈灾,不允,再请,还是不允,高荫爵请求解印去,上官不得已,许赈灾五千石,高荫爵却尽发二万石。又出帑银五百两贷种麦,麦熟偿种谷。其任三河,康熙皇帝私访至县境,询问高荫爵与前任县令彭鹏谁为官最好,三河百姓说“彭公廉而毅,高公廉而和”,康熙皇帝“称善久之”。其署理应山县,“除奸甦良”,离任时“送者万人”。其任松茂与口北:“却馈遗,减邮传,诘奸匿,恤商旅,民夷安之。”《重修四川通志》载,康熙四十五年其任松茂道时,“疏浚都江堰水利,转运黄胜关粮储,兵民交感”。文/图李金科

新闻推荐

赵东铭代表建设“水”景观 彰显“水”文化 发展“水”经济

临洮因洮河而灵动,因绿色而宜居。全县文化旅游、生态建设、民生工程、城市规划建设都应该和水环境治理项目结合起来,做足...

临洮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临洮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