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从泥瓦匠到企业家 记甘肃安居建筑工程集团董事长刘俊

兰州日报 2018-12-24 03:42 大字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韩彤安周霜文/图

1978年,是中国踏出改革开放步伐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也是刘俊开始职业生涯的一年。18岁的他,搭上一辆过路的大车,一路颠簸从家乡临洮来到兰州做了一名木工。从此,他的一生便和建筑行业密不可分。这位“老建筑人”在40年的摸爬滚打之后,从一名普通工匠到拥有自己的公司,带领公司开发生产了新型装配式整体房屋结构体系,实现了建筑的工厂化生产和现场化拼装,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建筑方式,填补了甘肃省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空白。他创办的安居集团成为甘肃地区建筑业科技创新方面的领军企业。

改变从小家开始

三年木工,两年泥瓦匠的经历为刘俊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学徒工开始,他就特别认真,用学到的技术改变自己家里的环境,每次回到家乡,都要“折腾”自己家的房子。修补破旧的地方、重新做家具、修整院落围墙……没过多久,家里便焕然一新。看着家人住在自己亲手修整过的房子里,刘俊心里有一份踏实和幸福。他说,“第一个月做木工,挣了27元钱,揣在兜里舍不得花,结果没几天就弄丢了,难受了两个月。”

改变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

做了几年工匠,积累了技术和经验之后,他便在临洮的乡镇企业“甘肃临洮建筑总公司”做起了建筑项目的负责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在刘俊身上得到了验证。他凭借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打拼了10年之后,有技术也有能力去自己闯一番天地了。1987年,他带着几个得力的兄弟贷款5万元,自己承包了第一个一万多平方米的工程,获得了事业上的“第一桶金”。从此,他开始筹备建立属于自己的公司。

“现在我回过头来想,过去的40年走过的路,正是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道路前进的。我每一次重要节点的改变和选择,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支持。”

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国的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不断成长和发展,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吃苦耐劳、不畏艰难、敢于拼搏、坚韧不拔的企业家队伍。刘俊就是这样一个接地气的企业家,现在58岁的他,不仅负责企业的管理,还埋头在一线更新产品搞发明。他曾多次被甘肃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建设厅评选为“优秀非公企业家”“建设领域优秀企业经营者”等称号。

改变创新发展填补行业空白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描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刘俊的安居集团在建筑领域的转型升级,又一次响应了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2010年,在时任兰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周绪红的指导下,他接触到了装配式建筑。匠人出身的他,在参观外省的项目时,用“行内人”的眼光,洞察到了这种新型的建筑方式的前景和市场。

“装备式建筑改变了现场浇筑的建筑模式,我们把以前必须在施工现场才能做的事情,提前在工厂就完成了。我们在工厂里生产楼房外墙板、钢筋桁架楼承板、预制柱、顶制梁等产品。在现场,只需要将这些材料进行拼接就可以盖楼了,真正实现了用‘搭积木’的方式盖楼房。”他自豪地说,这种方式噪音小、扬尘少、耗时短、实现了绿色施工,农民工也变成了工厂里的产业工人,工作也更稳定了。2011年,刘俊投资千万元购买技术专利和设备,征地建厂开始进行研发。

经过8年的奋斗,现在,他的安居建筑工程集团是甘肃唯一一家建筑出身又搞研发的民营企业。公司拥有专利20余项,完成软件著作权10项。采访中,说起这些年的改变和转型,他神采飞扬,我用“发明家”来称呼他,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说,“发明家谈不上,只是不忘初心,当初学点手艺就想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小家,现在想要用自己的技术改变行业,改变环境。”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装配式建筑材料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有效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模式,缓解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的约束,也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容。说到未来的规划,刘俊说,今后将在研究农村房屋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争取为建设和繁荣美丽乡村作出贡献。

新闻推荐

两人落入洮河 临洮消防冒严寒救人

12月20日15时33分,定西市临洮县消防大队接到报警称:洮河临洮县祥瑞丁字路口段两人被困洮河中。接到报警后,临洮消防大队即出...

临洮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洮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