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纪功碑
□乔举平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传颂千年的西鄙人之歌,在今夜淡淡的月色里,又随风而来,穿越千年历史的洪荒,回荡在我的耳伴,述说着大唐猛将哥舒翰,天宝十二年攻取吐蕃洪济城、大败吐蕃军于洮河流域,收复黄河九曲,立下赫赫战功,受到朝廷称赞的不朽传奇故事。
此刻,我就流连在古狄道临洮南街口的哥舒翰纪功碑前。今夜月色朦胧,给这个高大的石碑披上了更加神秘的面纱,天空恍若唐朝的北斗七星高悬夜空,在静静审视着我和历史的交流以及从岁月深处走来的一代英雄的会晤。
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我仿佛看到骑于奔驰的战马之上、身披铠甲、手握长剑,率领将士冲锋陷阵的哥舒翰,驰骋唐朝的疆场、越过血肉遍野的敌营、跃过滔滔奔腾的洮河、立于狄道古城的长街,在繁闹的南街口屹立成一座不朽的雕像。
岁月漫漫,历史再次浮现,唐玄宗天宝六年,突厥族哥舒部人哥舒翰,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后兼任河西节度使,拜副丞相,被封为西平郡王。安禄山叛乱时,他统兵二十万把守潼关,任兵马副元帅之职,因为受到杨国忠的猜忌,逼迫出战,兵败投降,惨遭贼人杀害。
我无法知道历史深处的许多细节,曾经骁勇善战、在洮河流域立下赫赫功勋的哥舒翰,一度受到朝廷的称赞,但却为何在后来遭人排斥、遭人猜忌,兵败而降,含恨而死?我想英雄一定有泪,这泪化作血雨纷飞,曾经染红了唐朝洮河的颗颗流珠。
今夜的狄道古城,不再是西部边陲的荒蛮之地,已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城市,它正抖落历史和岁月的风尘,展现着今日的繁荣和昌盛。这座中国历史上一度著名的西部历史文化名城正在迅速发展,日日改换着新的模样。此刻,华灯闪烁,夜景辉煌,无数的车流、许多的行人正交织着傍晚城区的温馨和浪漫。夏夜的爽风轻轻吹来,带来了历史变迁的无限感叹。
哥舒碑立于闹市的大街旁,高大的身影投在地上,梦一样迷离。这是方方正正不足五十平米的空地,被作为文化遗迹保护了下来,一旁省级文物保护的标牌立于荒草之中,赫然在目。
哥舒翰纪功碑坐北朝南,有三面砖壁围护。据载,此碑为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所立,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全碑由巨石制成,碑额仅有“丙戍哥舒”四字可辨。碑身高四米多,上有裂纹三道并有深凹残缺,风化严重。碑正面刻有隶书碑文十二行,现存六十余字,字势雄健,笔力遒劲。碑额刻兽形、云纹,碑座乃巨石加工而成,共五个阶层,整碑高大宏伟,巍然屹立。
清代狄道知州田自福建亭覆之,名“唐碑亭”。清代临洮籍诗人吴镇集剩字为《唐雅》六章。容城学者王耐谷证以所藏碑帖,以为乃唐明皇李隆基御笔。临洮学者张维《陇右金石录》以为:“此碑既录于金石略,又有哥舒二字,自系边人为哥舒翰纪功而作。”唐初置临洮军于狄道,其后始移鄯州(节度衙内),故此碑立于狄道。
哥舒翰纪功碑虽然经历了千年的历史风霜,风雨侵蚀,现在来看,整碑形制、图案、文字仍然体现出大气、古朴的大唐艺术风韵。我轻轻抚摸着冰凉的碑体,那石头粗糙的质感仿佛浴血疆场勇士的盔甲,在触碰着我颤栗不已的神经,默默无语的石碑就这么站立了千余个春秋,在这个古城的一隅守望着这里的平安,目睹着这里的荣枯变迁。
在这淡月如水、爽风习习、市声喧闹的夏夜,我独自在这碑前久久徘徊。
我无数次地路过这里,总是身不由己地放慢了脚步,并非是这个石碑有多么好看,而是它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太多的情感、太多的文化含义,它是这座古城的一个标识,是古代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没有理由不爱护它、不保护它,它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我再次听到了唐朝传来的声音,那哥舒翰冲锋的呐喊、那金戈铁马的厮杀、那城头鼓角的争鸣、那滚滚洮水的呜咽、那无数将士倒下的喟叹,许多的声音交织冲撞,组成了血肉凝结的人类历史。哥舒翰,是你捍卫了一方领土和百姓的平安。对这座城池哥舒翰是功勋卓著,理应受到朝廷的嘉奖和代代百姓的敬仰。
我又想起了临洮籍诗人吴镇的诗,他在《题哥舒翰纪功碑》中赞道:“李唐重防秋,哥舒节陇右。浩气扶西倾,英名壮北斗。带刀夜夜行,牧马潜行走。至今西陲人,歌咏遍童叟……轰轰大道碑,湛湛边城酒。长剑依崆峒,永与乾坤久。”多么磅礴的气势,多么真挚的感情,流露出对哥舒翰英雄业绩的无限敬慕。
夜深了,街上的人和车慢慢稀少了下来。我往回走,天上的星星却更加明亮了,莫非是历史闪烁不息的眼睛,正把我和这座城市久久地打量。月色里的哥舒碑显得更加神圣,似一把巨剑挺立于临洮古城漫漫长夜的深处……
新闻推荐
临洮讯为严格执行省上治超联合执法要求,近日,临洮县开展了为期100天的交通应急联动保畅行动,全面启动国道212线超限超...
临洮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临洮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