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戏剧史话》序

兰州日报 2018-11-11 01:36 大字

昔日,也就是前电视时代,戏剧是民众的最爱,看戏是人们最好的艺术享受。流风所及,戏剧浸融到民众的骨子里,不管高官富商,还是贩夫走卒,大多都能唱几句戏,说事论理也常引用戏剧的伦理道德为据,使之具有说服力。

兰州和全国一样,看戏是老百姓民众最主要的文化娱乐形式。劳作一天的人们若能在茶余饭后上戏院看上一场戏便是莫大的精神享受。而四时八节各个寺庙道观以及会馆酬神的会戏更是接连不断,可谓“彩楼镇日奏笙簧,孟优衣冠最擅场”(清代临洮魏椿诗句)。会戏开演之时人头攒动,鼓掌喝彩声不绝于耳,戏迷们争相为名角披红(抛红缎),一派喜庆热烈的景象。这场面不亚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歌星演唱会。

时移势迁,戏剧盛况今不再。为了留住昔日的辉煌,老编剧李智先生与其学生吕茹悦女士经过数年的努力,编著成《兰州戏剧史话》书稿,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市地方志办公室主持编审,即将交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此书为兰州地方历史文化丛书又添一佳作,可喜可贺。

纵观《兰州戏剧史话》书稿,可知兰州戏剧从明清到当代,数百年以来产生过三个兴盛期。

第一个兴盛期在晚清,著名秦腔班子有福庆班、东盛班、万顺班等,各班底阵容强大,名角云集,戏院、会馆笙簧不断。这是因为,兰州作为省会,各级衙署集中,商民辐辏,书院、学堂四设,各地行旅往来,加之兴办实业,工厂、作坊日多,市民增多,为戏班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从戏剧方面说,基本上是秦腔戏班,男旦占据舞台。从演出场所来说,戏院集中在城内。

第二个兴盛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兰州作为抗战大后方,随着东南沦陷区的工厂、商号、机关、学校,以及大量难民撤至兰州,各种戏剧也传至兰州,舞台异彩纷呈。民众既要抗战,也要文化生活,通过戏剧表演,宣传抗日救亡,凝聚民心,振奋民族精神,激发与日寇激战到底,取得彻底胜利的信心。日寇疯狂轰炸兰州,兰州人民不曾屈服,他们在废墟上拓路建设,建成含有舞台的西北大厦与抗建堂,这标志着传统戏楼向现代剧场的转变。由于人口猛增,戏院由城内向城外发展,形成双城门外、硷滩两个戏院集中区。其中双城门外最为兴盛。在这条由农田果园开辟出来的路上,集中了秦腔、京剧、蒲剧、豫剧以及曲艺等剧团,但均在席棚所搭简易剧场中演出,这是抗战时期财政困难、物资匮乏的产物。就是这样简陋的剧场,各路名角粉墨登场,唱红兰州。

第三个兴盛期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63年前后。这一时期正处第一与第二两个五年计划实施时期,国家163个重点企业在兰州安排了3个,又从上海、天津、北京、沈阳等地迁来23个工厂,使兰州初步成为石油化工机械城市,天南海北的建设者迁居兰州。为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用乡音慰藉乡愁,政府迁来越剧、评剧等特色剧团,并与加强后的秦腔、豫剧、京剧、话剧等原有剧团,一并在城区、各区及工业区、矿区的现代化剧院演出,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演出的传统与现代剧目,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激发他们建设工业城的热情。

三个兴盛期之后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八个样板戏外,禁演其他戏曲。尽管文革结束后恢复了戏剧演出,并有创新剧目,但毕竟有十来年戏坛凋谢,致使年轻一代与戏剧产生疏离感,此其一。其二随着电影、电视、流行音乐、街舞以及互联网的兴起,对于戏剧艺术造成极大冲击。国家为了弘扬戏剧文化,开展戏剧进校园、电视戏剧大奖赛等举措,使一些年轻人重新认识传统戏剧的美感,这为传承戏剧艺术构筑了基础。

《兰州戏剧史话》的出版恰当其实,它为兰州的年轻人了解兰州的戏剧历史提供了一个简明读本,并为中老年人的怀旧情怀提供了一份精神大餐,这约略就是这本书存在的意义吧。

□邓明

新闻推荐

定西市新材料发展研讨会召开戴超致辞 朱建海讲话

本报讯(记者文举)11月8日,定西市召开新材料发展研讨会。研讨会由市政府、省建材工业协会、省冶金有色工业协会和省建筑...

临洮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洮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