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甘肃日报 2018-08-23 04:51 大字

鬲【lì】

双钩纹彩陶鬲

辛店文化(距今3400-2800年)临洮县寺洼山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高10厘米。夹砂土黄陶。施黑彩,口沿外绘平行带纹,三袋足上部绘双钩纹,下部绘折带纹,内侧绘十字纹。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特征:《尔雅·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汉书·郊祀志》谓鬲就是空足鼎。

功能:鬲有陶质的和青铜质的,其形制类似于鼎,结构一般分为两部分,上部为口径圆形或方形的容器,下部为三个中空的足,足内可容物。

陶鬲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是一种炊具,用于烹煮食物,袋足可扩大受热面积,将食物更快地煮熟。进入青铜时代,鬲在生活用具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礼器的功能。青铜鬲仿自陶鬲,最早见于商代,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战国晚期青铜鬲逐渐消失,直至汉代随着釜的出现而退出历史舞台。

鬲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从早期人们日常生活的用具到后来逐渐演化为国家社稷祭祖、祭神的礼器,受到古代人们的珍视和现代考古学家的重视。(裴之祺)

新闻推荐

【以案说法】公证主动担责 破解信访难题

本报记者尤婷婷2014年11月20日,王某在临洮县某镇某村李家庄汽车修理铺新建工程打工期间因事故受伤,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汽...

临洮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洮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