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微改革”提升群众获得感

定西日报 2018-03-23 07:45 大字

本报记者王亚海通讯员穆军学金淑玲

“这些废旧地膜是我在收庄稼时,从地头、山沟里捡来的,准备拉到乡上的垃圾回收点换新地膜,今年种庄稼的地膜就够了,再不用买了。”看着自己拾来的废旧地膜,临洮县上营乡赵家台村村民张学义对自己既省钱又环保的做法很满意。

张学义的满意,是临洮县探索实施“微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真实反映。针对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这一痼疾,临洮县推行可利用垃圾分类回收兑换商品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环境治理的被动性,村民们捡垃圾、换商品的习惯已蔚然成风。

所谓“微改革”,就是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解决阻碍发展的问题。近年来,临洮县把深化农村改革与助力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制约发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创新提出了致力于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民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微改革”,为促进农业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位于干旱山区的峡口镇普济寺村是该县有名的贫困村,全村有耕地面积5624亩,人均耕地5亩。一到农忙时节,打工的人员出不去,留守人员又因为地多人少无法按时耕种,造成“两头受损”。针对这一问题,普济寺村致富能人陈得军组建了全县第一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面向周边群众开展农机耕种作业服务,并将农户闲置农机具及劳动力作为股份吸纳到合作社,让农户成为合作社的股东,有效拓展了群众增收渠道。

村民陈兵就是合作社的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我的这个机子三万八买的,入股到农机公司两年时间挣了四万多块钱,成本早就挣出来了。现在跟上农机公司一年收入2万多元,相比种地的收入要好得多。”从土地撂荒到建立农机服务社会化网络,从群众外出务工到入股挣大钱,“微改革”不仅让村庄环境变美了,而且让群众的腰包变鼓了。

“我家就两亩多地,种冬小麦的话,一亩地收入最多就是三千块钱。”与普济寺村土地无人耕种的问题相比,困扰衙下集镇赵家集村村民的却是土地少、收益低的问题。村民靳菊秀说起收入就叹气。

土地少、收益低,怎么办?那就改变种植结构,种植收益高的蔬菜。但村民都没种过蔬菜,缺技术少信息……于是,一家专门种植、销售蔬菜的企业——临洮县南屏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该村建成了。

“在这里,我有一个月就把三千元挣出来了。”靳菊秀告诉记者,她在基地打工,也学到了蔬菜种植的技术,下一步,种菜就是她的“主业”了。据了解,像靳菊秀这样边打工挣钱边学技术的群众,在该基地已经有20多名。

同样处于干旱山区的党家墩村,一直以来都有养牛的习惯,但是要将家家户户的传统养牛培育成富民产业,饲草成本高成了“拦路虎”。

临洮县依然以“微改革”思想为指导,鼓励农户修建青贮池,在全村推广饲草料微贮技术。在解决饲草缺乏问题的同时,派驻技术人员加强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阻碍村民致富的“拦路虎”清除了,养牛产业蓬勃发展起来。村民柏东江高兴地告诉记者:“一年养二十几头牛,年底卖掉十来头,除去成本,一年赚五六万元。”

像这样围绕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制约发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而开展的微改革,从最初的20多项发展到如今的54项,每一项都是以“小切口”倒逼解决“大问题”,而每一“大问题”的解决,都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群众获得感满满。

新闻推荐

临洮教育培训成为识察干部新平台

临洮讯(记者王亚海通讯员王勃)去年以来,临洮县致力拓宽识察干部渠道、提升干部考察精准度,注重将实施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计划与干部考察选用工作有机融合,使培训工作既成为干部能力素质提...

临洮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洮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