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彩陶之路”系列报道之十一喇家遗址:末日“骨”与“面”

定西日报 2018-01-28 15:38 大字

本报记者许云鹏王宏宾

“母爱圣地”

“东方庞贝”

“大禹故里”

……

喇家遗址就在黄河北岸的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以齐家文化中晚期遗存为主的遗址。自2000年考古发掘发现第一处史前灾难遗迹后,这里即被各种华丽的标签所标识,从而成为同类古文化遗址中的“明星”。

我们到达喇家遗址时,这里正在进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按照新闻报道里的话说,这里将被建成“继青海湖和塔尔寺之后”青海省的“第三个5A级旅游景区”。

喇家遗址就在喇家村内,几个考古保护棚紧挨民居而建。以前建的老展厅大门紧锁,我们只能在新建遗址公园的工地上参观。幸好有一间保护棚四周并未完全封闭,人可以透过防护网看到棚内的考古发掘面。

在低于现代地表大约两米的发掘面上,有火塘、残留的墙基及柱洞,这是4000年前齐家先民留下的居住遗迹。目光游离中,忽然一具白骨如一个巨大的白色惊叹号,刺入眼帘。

只见白骨身体呈匍倒状,头颅高高扬起,左臂向后紧贴地面似乎要将上身撑起,右臂努力向前伸展,五根白色的指骨似乎想要抓住什么……

在来喇家之前,看过一些视频和图片,知道这里是一处齐家时期灾难遗址,心里有准备。但是当亲眼看到这具白骨的瞬间,当时灾难的惨烈感觉依然令人震撼。

关于齐家中晚期疑似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遗迹,1947年裴文中在临洮马家窑遗址附近的瓦家坪上也曾发现过。在考古报告中,他写道在一间坍塌的石灰面房屋遗址中,有“女骨一件,四肢屈曲,头下有一骨锥,胸下有一婴儿骨骸,女骨之头前有一孩童之骨骸,约七八岁”。

在安定区福台山齐家文化遗址,记者曾遇到当地一位放羊的老人,他说他的老人在此耕种土地的时候也曾发现疑似地震后倒塌而被掩埋的白灰面房屋遗址。

在身后紧锁的一号展示厅内,一座标号为F4的房屋遗址中,竟然发现14具以少儿为主的人骨。在相距不到的两米的F3房屋遗址内,同样有一对母子以拥抱的姿势恐惧而无奈地与世界告别。关于遗址上的种种悲烈迹象,有人做过猜想:“一场强烈地震在积石峡引发了大规模滑坡,滑坡堵塞黄河6到9个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续增加导致堰塞湖溃决,多达110亿至160亿立方米的湖水在短时间内快速下泄,形成流量巨大的洪水。”

层出不穷的考古新发现,使喇家遗址在考古发掘伊始就持续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中国考古目前最大的石磬王发现、中国已知最早的壁炉遗迹发现,陆续发现的干栏建筑遗迹、方形祭坛,唯玉是葬的墓葬、窖藏等等。

这些发现,在让学界重新认识了齐家文化的同时,也使研究者们不得不开始“重新估量西北地区的早期文明化进程”。

期间,一碗面的出现,更在其后数年间,引发了一场中国文化界关于西北甚至世界面条起源的大争论。

2002年11月,在喇家遗址编号为20号的房址内,一碗4000年前的面条横空出世。当时负责探访考古发掘的研究员这样描述那碗面条:“当时出土时,红陶碗倒扣于地面上,碗里积满了泥土,在揭开陶碗时,发现碗里原来存有遗物,直观看来,像是面条状的食物。”“但是已经风化,只有像蝉翼一样薄薄的表皮尚存,不过面条的卷曲缠绕的形态还依然保持着一定原状。”

在现场,甚至考古人员也并不敢确信眼前“面条状”的遗物就是面条,他们中有人一度怀疑是“某种真菌类物质”。

直到2004年,经过复杂的科学实验,喇家史前面条的成分才被成功分析出来,“主体成分是粟,可能混有少量黍”。

之后,围绕这碗面条,有趣的事发生了。

2010年,有学者对面条发出质疑,认为“小米面粉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不适合或很难制作面条”“目前尚无资料表明中国存在这种制作小米面条的方法”。

关于得出结论的过程,专家们写道“为了了解这种面条制作工艺,我们进行了面条试制实验和煮面实验,并记录了面条中的淀粉粒在烹调过程中发生的形态变化。研究表明,纯的粟黍面粉制成的面团不能拉伸成面条,煮过的粟黍淀粉粒形态也与喇家‘面条\’遗存中的‘淀粉粒\’不符。”

由于是关于备受西北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品的争论,所以很多民间学者也纷纷加入了进来。

最后,另一碗面的出现才结束了这场长达数年的争论。

那就是现在还在西北地区被广泛食用的一种古老面食——饸饹面。

这种利用简单器械挤压出来的面条,明确地告诉提出质疑的人,并非所有面条都是拉出来的。

真令人想不通,如此严肃的学术问题,答案居然藏在西北无数个不起眼的小面馆里。

新闻推荐

临洮激发人才活力培植发展新优势

临洮讯临洮县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理念,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增强人才工作活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着力完善体...

临洮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洮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