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皮影戏融化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访戏剧影视学专家赵建新

兰州日报 2017-10-12 09:16 大字

赵建新 1948年出生,汉族,甘肃临洮人,中共党员,教授。兰州大学教育教学发展顾问,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及研究生学科点创建者,戏剧影视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学科带头人,兼国家艺术基金评委,甘肃省敦煌文艺奖评委、甘肃省影视审片专家等。获甘肃省高校教书育人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社科奖等。主讲《中国古代文学》(明清)和《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获评兰赵建新的专著皮影人物民间制作草图一一“武生头”

“电影电视以及舞台艺术都是演故事的艺术,其本质是一样的,传统的皮影戏也是演故事的一种古老的表演形式,它们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对普通观众来说是丰富业余生活必不可少的选择,而对本期采访的兰州大学教授赵建新来说,这些艺术形式可以说就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

初见赵建新先生时,给人扑面而来的感受就是儒雅而亲切,这个几乎与新中国同龄的老人经过了很多岁月的洗礼,然而他不管谈起任何话题,脸上总是洋溢着从容而坚定的微笑。

“我到了30岁才走进了大学的校门。能考上大学,这与父亲的帮助不无关系。”赵建新说,我的父亲是共和国第一批工程师,高考前那段时间他悉心辅导了我,让我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的殿堂,然而进了大学的我还来不及高兴就发现当时班上最小的同学只有16岁,和我几乎相差了整整一代人,这种差距让我压力倍增,所以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上大学前,赵建新在所在单位的文工团中参与写剧本和样板戏的排练工作,在这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编剧经验。“上了大学后,看了那么多经典名著,顿觉自己才疏学浅,反而不敢写了,于是潜心学习,为以后的艺术之路打好基础。”赵建新笑着说。

1981年,赵建新毕业后被分配到省政府的基本建设委员会秘书处,岁月似乎又回到了自己20多岁的阶段,虽然他的工作让很多人羡慕,但赵建新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在高校更能得到全面的发挥。于是,他在南开大学寻找到深造的机会,潜心学习古典文学,并主要侧重于明清的戏曲和小说,这为他日后对皮影戏的研究埋下了伏笔。他说:“皮影戏研究本来是我的副业,没想到后来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这还要从上世纪80年代末说起,那时赵建新已经回到母校当了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由于其专业的擅长,台湾的一个学术机构与他取得了联系,让他帮助调查研究中国地方戏剧仪式研究,为了这个调查,耗费了他十年的时间,但是收获也颇丰,他搜集到了230多种皮影戏民间抄本。说到这里,他翻出了这些异常珍贵的抄本,这些抄本从清末到民初应有尽有,当一页页泛黄而卷曲的纸张翻开时,扑面而来的是被时光浸染的味道,很像打开了陈年的普洱,馥郁而芬芳。抄本上那一笔笔或隽秀或粗犷的字迹至今清晰可见,令人震撼。记者问他是如何搜集到如此之多的抄本?他说:“一方面是通过媒体的介绍,一方面是自己主动打听,当我知道天水甘肃东部有皮影戏存在的时候,每次去那里开会就顺道去考察,久而久之,这些民间艺人被我的诚意打动并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他们足够信任我后就把这些抄本拿给我看,有的就会直接送给我。”

有了这些弥足珍贵的抄本后,为赵建新研究民间皮影戏准备了充实的一手资料。后来经过长达近三十年的研究,他对皮影戏的研究颇有自己的建树,且把皮影戏的学习加入到高校的课程中。对于皮影戏来说,多数人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似乎看出了记者的疑惑,赵建新给记者讲述了皮影戏的渊源。

他说,甘肃皮影戏是中国影戏的重要一支,其形成和发展当与中国影戏的进程大略同步,即初成于唐末,始兴于两宋,广盛于明清,衰微于当代。对于中国影戏的形成时间,古今论者见解不一,且多有含糊、歧义。当然,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文化现象、艺术形式的产生都有一个“十月怀胎”的过程,宋仁宗时皮影戏“魏蜀吴三分战争”的排场规模和“为之泣下”的演出效果,绝非始成期影戏所能达到,显然是成熟并趋向兴盛期的风貌。所以我认为将影戏的形成时间溯至晚唐则较合情理,因为唐代诸多文化现象中确可孕育皮影戏之因子。清代中叶以后,甘肃皮影戏持续繁荣。戏班遍及山乡,比如陇南西和县稍峪、马元乡曾一度几乎村村都有影戏班,有的一村数班;陇西通渭县的影戏班可知数超过一百,常河朱家坪几乎家家有影戏箱;陇东环县二百多个皮影班,更是形成东、南、西、北四路流派。演出剧目数以百计,仅我所知流传至今者已逾三百。演唱声腔因受大戏(主要是秦腔)之影响而由小曲小调式的两句腔,渐次演进为初步的板式体系。

记者又问,那么皮影戏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赵建新说,皮影戏在甘肃也称为“影戏”或“影子戏”,一般来说就是由艺人在纱幕后操纵掌握用纸、皮等半透光的材料制作的人、物等形象,使其做种种动作,再借灯光将这类动作的形象传显于纱幕,且又配合以一定言语、歌唱、乐曲,从而演出故事。虽然古书于此无明确可征之载记,但我们仍可从影戏本身的性质特征入手,依据与之相关的史料,而为其寻觅勾勒大略轨迹。从他多年的研究得出,“甘肃影戏的形成或有可能略早于中原影戏”、“北京、河北一带影戏之西派确系由甘肃传入”等,这些论点受到学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2003年,陇东环县的“道情皮影”被列为全国首批十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试点工程之一,走向衰微的影戏受到了强烈激励,老戏班、老艺人坚持演出,新戏班、新艺人又见出现。“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赵建新欣慰地说。同时他补充道,甘肃影子戏至今仍保留着中国古代戏曲的古风和传统,其演出活动主要以“娱神”为动因和缘由,其职能和作用的本质在娱人,但其表现形式则主要在娱神,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宗教活动或仪式,而不是人们以为的娱乐活动。

记者翻看这些抄本时,发现有很多红色的标注,他说这些标注是起到分类和提醒的作用,类似一些音乐的节拍符号,且这些红色颜料是天然矿物,所以不易掉色。

除了专业上的成就,赵建新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南开大学进修后,他回到自己的母校开始教古典文学,他的很多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如他主讲的《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和《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获兰州大学精品课程、甘肃省级精品课程。多年来,他为本科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戏剧史》、《中国小说专题》、《戏剧戏曲经典》、《戏剧影视创作》等课程。他还为研究生开设了《中国小说史》、《中国戏剧史》、《古代曲论》、《戏剧戏曲史专题研究》、《戏剧影视创作与改编研究》等课程。除此之外,由他带头创建的兰州大学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科点,开了西北地区戏剧影视学高等教育先河。他还指导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元明清方向和戏剧戏曲学专业戏剧影视创作与批评方向的研究生计63名,每届毕业生中均有考取复旦、南开、南大、中大、北师大、兰大等著名高校攻读古代文学和戏剧戏曲博士学位者,被人们称之为“博士摇篮”、“赵建新现象”等。

谈到这些成绩,他谦虚地说,作为老师教书育人是本分而已。记者问他的教学经验,赵建新说:“其实我觉得教书注意两个方面就可以了,一个是要发自心底地爱学生,一个就是要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观点,作为老师不能让学生只是复制粘贴自己的观点,而是必须要引导他们有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这就需要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给学生们介绍学界最前沿的知识,节省学生的时间去集中精力探讨有价值的问题。甚至有很多自己研究的领域,赵建新都会不吝啬地告诉学生哪些地方还有研究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学术意义。”

短短两个小时的访谈很快就接近尾声,总结他的学术成果,赵建新感慨地说:“虽然我涉猎的专业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是表演艺术在学术上的不同表现形式,就像戏剧、电影、电视,乃至皮影戏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传播的介质和载体不一样。戏剧影视以她瑰丽而变幻莫测的形式吸引了我一生,她已经融化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虽然现在我快要步入古稀之年,但为了撷取更多学术成果,还有很多事等着我去做,我也会为之竭尽所能!”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华静文/图

新闻推荐

定西市迎来今秋首场降雪安定最低气温达到-1.1℃

受较强冷空气和偏南气流共同影响,9日夜间到10日早间,定西市迎来今秋首场雨夹雪天气,全市一夜间恍如进入冬天。据市气象部门消息显示,各县区城区降水量在7.6~14.3毫米之间,除安定、临洮外...

临洮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洮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