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浓浓乡愁 一块腊肉做成“年味”产业
工人们将柏树枝熏过的腊肉晾晒。本报记者文潇摄
进入农历腊月,川西坝子的年味越来越浓。在中江县富兴镇富强村一家腊味工厂的烤房里,柏树枝燃起火光,架子上整齐地挂满腊肉,香气飘散在空气里。该厂负责人凡武金和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在现代化的工厂里制作传统的川味腊肉香肠。
川大毕业生
不忘山村腊肉香
腊肉、香肠是四川过年的标配,承载了很多漂泊异乡的四川人童年的回忆。正宗的四川腊肉,还需要用柏树枝熏上几个小时,直到颜色变得酱色,那独特的口味,也只有本地人才能做出来。
凡武金在农村出生,从小吃着腊肉长大,没想到多年后会在农村投资建设这家腊肉香肠制品厂。
“就是怀念小时候的味道。现在城市里很多做腊肉香肠的,吃不出老家的味道,就因为缺了一道关键的工序,用柏树枝的烟来熏。”凡武金是地道的四川人,从四川大学国际商贸专业毕业后走南闯北做销售,10多年里干过服饰、水果等生意。
2020年,35岁的他受到乡村振兴的感召,怀揣着对农村难以割舍的感情,一头扎进中江县富兴镇的小山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这家腊肉香肠制品厂,取名“凡大爷”。
腊肉成产业
线上供销旺线下生产忙
凡武金深知,干企业光凭情怀是不够的,还需要真金白银地投入,更需要眼光和谋划。厂子边上,就是满山的柏树。他对记者说,“就是看上这里柏树多,乡村环境好,交通也便利,到德阳、成都都近。”在传统的四川腊肉制作工艺基础上,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机械手段进行包装,提高猪肉产品附加值,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这里叫富强村,以前也穷。遇到了好政策,才实现脱贫。”凡武金说,山上自然生长的柏树往年都卖往家具厂,被砍掉的柏树枝白白浪费。
村民苏国香正将机器切割好的腊肉分割成小块,以保证肥瘦均匀,口感更好。“我就是附近村民,在这里工作挺好的,离家近,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2021年,工厂通过淘菜菜、美团、京喜等线上平台年销售腊肉香肠1000多万元。公司员工逐渐增加到50人,都是周围村民,50岁以上的员工占80%,月薪平均3500元左右。仅收购柏树枝一项,就为富强村一年增收近20万元。
用细小的柏树枝熏制腊肉香肠,是当地的传统手艺。要采用湿枝叶,严格控制好温度,利用升腾的青烟慢慢熏烤,一直熏得腊肉变得黄亮透红。凡武金算过,从鲜肉到腌制品再熏为成品,时间周期将近一个月,这比市场上那些工序只有几天的“速成品”,每斤成本要高出0.5元。“传统渠道也压资金,回款慢。”凡武金说,线上的供应链和订单式生产解决了销路难题、节约了成本,能让他把心思都用在把控腊肉香肠的品质上。
“每年农历十月到年前,是腊肉销售的旺季,前段时间,通过电商渠道,又接到一个大单。”凡武金指着包装好的礼盒装腊肉告诉记者,“我还是希望以后能把线上线下的销售、产业链都能拓展融合。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回到农村,投身到乡村振兴中来,留住乡愁。”本报记者刘倩
新闻推荐
全省各地深入开展“春雷行动2022”“春雷行动2022”启动后,全省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围绕“铁拳出击护民生铁腕治乱促发展...
中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中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