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石已千载

德阳日报 2021-11-03 10:09 大字

中江花石制作的花瓶。

周廷贵收藏的《乡村雪原图》。

涂山的父亲涂兴治制作的青蛙。杨河摄

《墨菊》。杨河摄

《麋鹿望月》。杨河摄

中江县博物馆收藏的《金猴闹梅》。

雕刻好的花石。

周廷贵收藏的《危岩高士图》。

藏友张天云收藏的清代花石秤砣。

周廷贵收藏的《陆游踏雪访友》。

丁汶富赏玩花石。

黄辉雕刻花石。

“有一种石头上花开四季,看梅兰竹菊芳香四溢。有一种花在石上天然成趣,映湖光帆影神奇飘逸。那一眼,心已醉,情所依……”在不同的灯光照射下,一枚枚石头或如动物灵动,或如隐士飘逸,或如水墨画般隽逸空灵。大自然的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让人赞叹不已。

这,就是中江花石。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观赏石之一,中江花石产于凯江两岸,古代称为文石,近代又称花石或菊花石。自隋朝被发现、开发、利用以来,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2006年9月,中江花石加工工艺被列为德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来又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都说“黄金有价,奇石无价”。如今的中江花石已日渐稀少,知名度和影响力远逊于国内其他名石,很多德阳人甚至从未听闻。但另一方面,“玩石”的群体也一直活跃在民间,近年来还不断有年轻人加入。他们爱好花石,并且致力于传承、发扬这种独特的地方文化。

隋朝就有了它,苏东坡王勃都知道它

中江花石是怎么来的?

传说鲁班和妹妹帮助中江百姓制服河妖,约定在一夜之间建成两座镇妖宝塔。两人暗中较劲,哥哥很快建好了北塔,见妹妹还在忙,便藏在树丛中捏着鼻子装了几声鸡叫。妹妹本想在南塔上贴上菊花胜过哥哥的北塔,情急之下只好随手把花瓣撒进河里。从此,中江河里便铺满了美丽的菊花石。

1980年,原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宝玉石调查小组和四川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及有关地质工作者经过调查化验,推测在3亿5千万年前,四川还是内海,生活着一种腔肠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内海变成了盆地,这些海底生物被深埋地下形成化石,后来经过地质运动和流水冲刷重见天日,便形成了中江花石。

杨河是中江花石爱好者,对花石的历史渊源有深刻研究。他说,中江花石赏玩历史很长,我国最早的石谱、宋代杜绾编撰的《云林石谱》记述的西蜀石(玄武石),就是中江花石。“西蜀水中有石,甚坚润,色黪白,石理遍有匾纹如豆大,中有纹如桃杏花心,土人镌砻为龟蟾镇纸。”

据清乾隆版《中江县志》记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九月九日,唐初四杰的王勃、卢照邻与邵大震相聚玄武县(今中江县)玄武山玄武观,饮酒赋诗。王勃在《圣泉宴诗序》中写道:“泉石移景,秋阴方积”,“俯泉石之清冷,临风飙之瑟飓。”即咏颂玄武“圣泉文石”。

苏东坡也与中江花石有着不解之缘。北宋元丰年间(1080年),中江县令程建用(眉山人,苏东坡表兄)在《与苏东坡书》中特别介绍了中江花石:“(玄武山)其下有渊,渊前有石,大如拳,小如弹,连延五七里。有龟甲之文者,近年又有蛇蟠之形者。滨江之民三四,琢之以售于好事者,此物理之不可考也。”

曾远赴美国展出,制作工艺世代相传

到了清代,中江花石知名度扩大,县城沿凯江河一带形成了一条花石街,有二三十户人家以加工花石出售为生。清末民初,南京、上海、天津曾出现过“握游派”,他们仿效米芾“涟水袖石”的遗风,选觅佳石,袖石握游,石不离袖。而中江花石石体多数大如拳、小如蛋或丸,艺人琢为石坠、石牌或把玩件,爱好者或戴于脖子、或佩于腰间、或握石在手、或藏于衣袋,朋友聚会品茶、喝酒之际,拿出来品评共赏,成为一大乐事。

1956年,中江花石艺人涂孝臣制作的花石作品在四川省工艺美术品展上获奖。同年,涂孝臣又当选并出席“中华全国第二届手工艺人代表大会”,在北京怀仁堂受到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接见,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华全国著名手工艺人》专册。

在1957年版的《四川省工艺美术资料彙编》中,记者找到了涂孝臣当年在四川省工艺美术工作者座谈会上的发言。他提到,为了把中江花石做出更多的品种,自己还去灌县寻师求艺3次,才学会了车琢手艺,改进到能做花瓶、印坭盒、花龟等品种,“新中国成立以后,重视爱惜我们手工艺生产者,解放后,中江花石的业务得到很大的发展。”

这样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著名工艺美术家、原四川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沈福文称赞“中江花石最美,变化最多”,原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宝玉石调查小组专家评价“中江花石历史悠久,是较独特的石材,很有发展的必要”。1980年,中江花石工艺品远赴美国费城展出,先后多次荣获四川省计经委的金牌奖、金杯奖、四川省旅游产品金奖。

涂山,涂孝臣的孙子,中江花石第五代传人。据他回忆,涂家老宅就在花石街,也就是县城西街火神庙至小南门镇江寺(王爷庙)一带。“我爷爷、父亲十多岁就开始学习制作花石,全是手工,很辛苦。那时候主要是做镇纸、秤砣、乌龟等物件。到我开始做的时候,基本上艺人就已经很少了。”

有美丽的纹路,更有深厚的底蕴

人称“石痴”的周廷贵,是德阳中学的老师,也是中江花石的超级粉丝,家中收藏了上万块花石,柜子上、阳台上、地板上甚至床上都摆满了石头。“捡石头时手骨折过,磨石头时胸部拉伤过,没办法,谁让自己爱呢?”

记者看到,一排整齐的柜子上摆着10多块各具神韵、纹理各异的中江花石,还有一些花石雕刻的艺术品,有的如山水画,清远、空灵;有的似人物,造型古拙;有的像动物,灵动、俊逸……每块石头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周廷贵说,这样才能让原本普通的石头“活”起来,也才有了文化内涵。

其实,中江花石的图案之丰富,清人孟佺就有诗赞曰:“圣迹不泯灭,凯石犹著名。光辉等琬琐,湿润重连城。或见松与柏,枝干若绘城。或隐梅与竹,萧疏有余情……”

如今,周廷贵收藏的花石有佛教、儒教、道家文化系列,以及十二生肖文化系列、红楼十二钗系列等等。“虽然知名度不如别的(名石),但中江花石品质很好,参加全国性的石展也是拿得出手的。”他在学校办过花石展,多年来还屡获各类观赏石展览大奖,他个人也被收入《中国人物年鉴》2018年度“收藏名家”之列。

“中江花石的天然画面,完美地契合了传统水墨绘画,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完全可以和四大名石比肩,也是四川唯一有文化之根的石种。”周廷贵曾特意到“中国玉雕之乡”河南镇平取经,他认为,中江花石的加工工艺,完全可以在国内雕刻界独树一帜,以后可以在这方面再下功夫,进一步提高知名度。

“捡石头”的乐趣,不仅仅在凯江才有

“中江花石中江磨,过了中江莫奈何。”

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民谣。过去,一般认为只有在中江的“十里凯江”河段才能找到中江花石,但近几年来,很多爱好者在绵远河流域的绵竹、旌阳、罗江河段,凯江流域的安州、罗江、旌阳、中江、三台河段,甚至石亭江流域,都发现了花石的身影。

周廷贵表示,中江花石本身就是地壳运动变化的产物,偌大的四川盆地,不可能只有凯江和东溪河中独有这种神奇的石头。“我们分析过,既然地理条件等各方面相似,这些河流表面覆盖的石头应该也经历了相同的地质变迁,并不奇怪。”

周廷贵口中的“我们”,就是和他一样的花石爱好者,年龄不同、工作不同、性格各异,共同的爱好就是石头,经常相约一起去河边捡石头、磨石头、赏石头,乐此不疲。

“‘河畔浅滩藏花石,青鞋雨伞觅江边’,中江花石的特性就是看似普通、沾水就能显出神奇的花纹。”雨后是寻找花石的好时机,没有下雨的时候,他们就带着喷水壶、锥子等工具,走几步就对着石堆喷水观察,有时候半天也遇不上一块。发现一块好石头,有的激动得大喊大叫,有的甚至捧着石头跪下来大笑,“任谁来看都觉得这人疯了。”

从“60后”到“90后”,喜欢它的人依然很多

在中江县城边的一所老宅里,记者见到今年57岁的丁汶富,他也是中江花石的老艺人之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集算起,丁师傅已经与中江花石打了30多年交道。在他的工作室里,还保留着打磨机,启动后,刀片接触毛石,粉尘瞬间“起舞”,石头上方的管子内流出细小的水流,不断滴在石头上,一块不起眼的毛石很快就显现出清晰的图案。“我是在‘玩’的过程中与花石结缘的,后来慢慢开始制作、打磨,不断革新工艺。”丁师傅说,他打算在家里开一个小型的社区博物馆,传播花石文化。

黄辉,在市区文庙广场边开了个小店,平时做些玉器生意,也喜欢做一些中江花石制品,他做的花石瓶子、吊坠小巧精致,水墨晕染的美凸现而出,很受年轻人喜欢。此前,他一直在沿海从事珠宝设计工作,后来回到德阳开了个小店,偶然在朋友那里看到中江花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玉器、珠宝的美,对我来说有些一成不变了,而中江花石却有无穷无尽的变化,简单的黑、白、灰却晕染过渡得极其自然,深藏着水墨画的意境美。”

刘伟伦,“90后”玉雕师,自诩是中江花石的铁杆粉丝。“谁说只有老年人才喜欢花石?它质地紧密温润,和玉石有相近之处,经过打磨雕刻能够展现出玉石无法比拟的美,年轻人一样喜欢!”而和他一样年轻的“石友”谭佩金更有想法,打算把镶嵌工艺与中江花石结合起来,更好地衬托花石之美,从而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独树一帜,花石的魅力永远不会过时

是的,喜爱。与众多奇石相比,中江花石本就独树一帜。它没有雨花石的艳丽,没有灵壁石的高贵,没有太湖石的霸气,也没有长江、黄河石的粗旷、雄浑。但是,它淡雅、质朴、清秀,石质上乘,温润细嫩。千百年来喜爱者无数,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魅力。

在中江县博物馆内,也有专门的花石展厅。“中江花石具有很高的审美、收藏、研究价值,难于仿造,弥足珍贵。近年来,我们也加大了对它的保护和传承,以此来挖掘、发扬这项文化遗产。”博物馆负责人田玥说。

周廷贵告诉记者,中江花石是本地的文化瑰宝,也是为数不多的、具有上千年文化底蕴的品类,“之前申请的‘非遗’,只是中江花石的制作工艺,我们现在正在积极努力,准备为中江花石的赏玩艺术进行‘申遗’。”他表示,如果此举能够成功,中江花石将成为难得的“双非遗”,对于保护、传承和发扬无疑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建一个专门的、齐全的、现代化的中江花石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花石、喜欢花石,也让下一代知道,我们这片土地上有如此美丽、而又如此独特的东西。”这是周廷贵的梦想,也是和他一样的“石友”们共同的梦想。

本报记者刘倩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刘倩摄

新闻推荐

中江县市场监管局:化解职业索赔与企业纠纷

工作人员深入企业现场指导四川经济日报德阳讯(罗小刚记者钟正有文/图)针对一些“职业打假人”逐渐异化为“职业索赔人”,中...

中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中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