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兄弟齐登科 人文荟萃美名扬 不得不说的合肥进士(三)
○父子进士祠堂
○昂氏宗谱
○图为包令仪画像
○合肥包公园内有包公祠
○肥东昂氏宗祠,位于店埠镇昂集村
○图为安徽名人馆包拯塑像
○位于包公镇的包氏宗祠罗祥勇 摄
自古以来,合肥就是一方民风纯朴、人杰地灵、人才济济、精英辈出、为国为民之地,状元、进士辈出,其中,有不少还是父子、兄弟、祖孙进士,文脉昌盛、薪火相传。之所以能有这样出色的文化成果,与当地的文化发展和人文底蕴是分不开的。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些合肥进士的佳话,感受庐州大地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风。
家族进士科举史上的佳话
据《嘉庆·庐州府志·选举表上》载:太平兴国年间,“马亮进士第一”,“包令仪进士第一”。《嘉庆·庐州府志·学校上》郡守张祥云《重修庐州府学碑记》记述:“泉之左,旧有状元井,以宋马忠肃公举进士第一得名。”按惯例,马亮诮相当后世的状元,然而,经查阅《宋代登科录》和《中国历代状元传略》,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庚辰科状元为苏易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位列“进士第一”的马亮并未列为状元。同样,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癸未科状元为王世则,桂林永福(今广西永福)人,亦非名列“进士第一”的包令仪。究其原因,只有一种可能,马亮、包令仪的“进士第一”为会试发榜名列第一,应为会元。由于报喜人将会试第一的会元,误作“进士第一”。事实应是,经殿试后,“状元”桂冠戴在他人头上。不过,按史料记载可以推断:宋太平兴国年间的两科会试中,合肥的马亮、包令仪相继获得会元冠桂。
马亮、包令仪在科举史上有着相同经历,他们在科举史上还有一个相同点,马亮的儿子马仲甫,包令仪的儿子包拯,相继都中式进士,成为令人称道的两对“父子进士”,也是合肥科举史最早的两对“父子进士”。此后,合肥出现的“父子进士”,宋代有王之道、王莱、王蔺、王逍、王杜、王杵;明代有曹琥、曹本,黄道年、黄克嘉(武进士),王大寖、王裕铨;清代有李天馥、李孚青、李昉楙,昂绍善、昂天曾羽,程汝璞、程本节等等。
合肥士子在科举中诸如父子进士的佳话,还有诸多兄弟同为进士的。唐代杨察与其弟杨寘,兄弟俩的进士名次在合肥众多进士之中最高,前者为进士第二,榜眼,后者是中国科举史上少有的十四位三元状元(解元、会元、状元)之一。宋代留下王之道、王之深、王之义三兄弟;王蔺、王莱、王逍三兄弟,同为进士佳话,王之道一族可谓“昆仲三进士,父子两丞相,祖孙九进士”。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庐江县的王之道与弟王之深、王之义三人一同进京参加会试,齐中甲辰科进士。授官时,又同进翰林院,一时传为佳话,号称为“三桂”。敢于赴谏的王之道,屡遭秦桧排挤,前后被罢黜近二十年,直到秦桧死后,才被重用,历任枢密院、太师,被封为魏国公。
时隔四十五年,王之道次子王蔺,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进京会试,高中己丑科进士。王蔺秉承父之志,“议论峭直”“鲠直敢言”,升为监察御史、礼部侍郎兼吏部侍郎,进而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其去世后,宋理宗端平年间,加封为开国公。人称其父子为“二公”,其故居也被称为“二公村”。又因枢密使、参与政事,在宋朝时实为丞相之职,故人们称王之道、王蔺为“父子两丞相”。
王之道长子王莱,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进士,另一子王逍也中进士,遗憾的是,其中进士年分无考;王之道之孙、王莱之子王杜,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丁未科进士;王之道之孙、王蔺之子王忤,南宋咸淳年间(年代不详)进士。
章炜,清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进士,掌河南道监察御史,后调吏科掌印给事中,壬辰顺天乡试同考官。戊戌丁忧回籍,不复出。持家,对庶母有礼,对庶弟有恩。
章炜庶弟章琼,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恩科进士。为官勤政,在家乡多有善举,捐地1100余亩置义庄;办团练,输万金入庐郡助饷。
明代,黄道年、黄道月、黄道日、黄克嘉,先后分别考中文进士、武进士,可谓黄氏兄弟三进士、黄氏一门文武四进士。
龚鼎孳,明崇祯五年(1632年)进学,六年中举,七年(1634年)甲戌科联捷进士,在科举史上传为佳话。其实,在合肥进士录中,联捷进士比比皆是,只是他们的才名逸闻不及龚鼎孳,大多被忽略了。唐、五代、宋、元,合肥联捷进士无考,单明、清两朝的联捷文进士,至少有48位,联捷武进士8位。明代有25位:惠忠、杨新、祝渊、陈厚、谢晖、吴镒、胡渊、薛远、朱绅、张淳、钱朝凤、杨钦、魏璄、沈俊、张人纪、蔡悉、许乾、龚萃肃、卢谦、吴士讲、龚鼎孳、葛遇朝、叶士彦、方名荣、单世德。
清代有23位:王凤鼎、萧嗣奇、李天馥、许孙荃、李孚青、王裛、孙维琪、李昉楙、田实发、廖躅芳、王正茂、褚启宗、张至軨、完智、王谟、汪匡峙、吴振藻、唐服膺、完迺仁、胡介耆、阚絅、蒯光典、单溥元。
武进士联捷有8位:金遇知、夏贻矩、卢维翰、董金凤、沙殿元、梁文宣、张文宣、钟联甲。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李天馥和其子李孚青、其孙李昉楙,祖孙三代皆联捷进士,可谓科举史上一大佳话。
包氏、昂氏父子进士:勤奋好学志存高远
在肥东乡间的众多宗祠中,有两座特别引人注目,分别是:门朝北开的包氏宗祠、皇帝赐匾的昂氏宗祠。这两座宗祠的兴建落成,与两对父子进士密切相关。
包令仪与包拯、昂绍善与昂天曾羽,是合肥历史上有名的父子进士。他们,都是通过科举开辟了人生的广阔天地。
24岁那年,意气风发的包令仪,怀揣理想迈出小包村的袅袅炊烟,踏上了金碧辉煌的殿试殿堂。高中进士后,先后被授朝散大夫、行尚书虞部员外郎、分帅南京(今河南商丘)上护军、南京留守等职。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养育了包拯这位国之栋梁。
《三侠五义》里说,包公是魁星下界。他幼承庭训,勤学好问,5岁开始识字,13岁读完四书五经。公元1027年,29岁的包拯参加殿试,名列甲科一等,为第24名进士。
他先后历任户部判官、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官职。包拯最为人所称颂的是为官清正廉洁,任职端州时,当地出产的“端砚”常被各级官员中饱私囊,但包拯任职期间未曾索取一块。著名的《包公掷砚》故事便是以这个蓝本创作。包拯不仅做到了清廉,还极力维护百姓利益,不管是在地方还是中央,他一方面体察民情、兴利除弊,另一方面他不惧权贵,或法办,或弹劾,时人称之为“包青天”。
有一年,包拯回乡省亲。由于生性耿直、嫉恶如仇,他得罪了不少权贵,有人把他沿途放粮赈灾诬陷为招兵买马、收买人心、图谋不轨。为了表白忠心,包拯把正在修建的包氏宗祠的大门面北而开,意指包氏“子子孙孙永不面南”。
在民间传说中,包拯断案如神。实际上,包公善于处理棘手案件,执法刚正不阿,多次整顿吏风,成为百姓的守护神。
除了耳熟能详的“清官”“青天”形象,包公还是一位大孝子。他早年至孝,极尽侍奉父母,待父母去世,守孝期满,才离开家乡肥东,远赴京城为官。
包公不仅善于处理“内政”,在军事及外交上他也主张改革,迫切希望国家能实现富国强兵,甚至还成功出使辽国。
包拯逝世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正因为包拯嫉恶如仇、清廉正直的完美形象,成为千百年来百姓一直敬仰、歌颂的人物,包拯也早已成为家乡合肥人民的骄傲。
包拯的名字家喻户晓,但合肥还有一对“父子进士”却鲜为人知,那就是昂绍善、昂天曾羽父子。昂氏父子先后在康熙年间中进士,此后便入朝为官。康熙皇帝赠昂氏父子皆为文林郎,同时准入祀乡贤祠,敕建宗祠,即民间所谓“父子进士祠”,一时间轰动了整个庐州府。在离包氏宗祠不远的肥东县店埠镇昂集村,就坐落着远近闻名的昂氏宗祠。
有资料记载称,昂氏远祖姓聊,元末明初,因避战乱自辽东迁徙至合肥东乡西山驿安家落户。田园丰饶宜耕读,山清水秀育英才。在风云激荡的明朝末年,昂绍善在尖山脚下一农家呱呱坠地。在其母钟氏26岁那年,他父殁失怙。在钟氏含辛茹苦的抚养下,昂绍善刻苦攻读,博通五经,12岁以第一名考上巢县胶庠(古学校)食禀,县令赐姓昂。后于康熙六年中进士,“钦点内阁中书”,位列公辅高位。
其子昂天曾羽从小居住在昂集村,幼年读书早慧,康熙十七年(1678年)考上举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任山东省平原县知县,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任林郎官。这一年昂氏家族最为荣耀,皇上一连下了四道诰封圣旨,先封其父昂绍善为文林郎;次封其母梁氏淑慎为孺人;三封昂天曾羽自己为文林郎;四封其妻阎氏为孺人。轰动了整个庐州府,传为一时佳话。
说到昂氏宗祠,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所建,共三进四厢,面积达500平方米。祠堂内有上百座花纹柱基石,上有红椽青瓦,檐下有滴水瓦当,并有木雕、瓦雕、石雕,祠堂东西两边封火墙坚强牢固。这里曾经高悬着乾隆皇帝御书的“承先启后”匾额,还有翰林院、庐州府的赠匾,流光溢彩,风光无限。
时光飞逝,物是人非,绚丽彩漆依然闪耀着昔日的荣光,精细雕纹依然铭记着曾经的辉煌,百年文竹依然葳蕤着进取的雄心。但当年次第生辉的紫檀木巨匾如今硕果仅存“父子进士”匾,斑驳的文字饱含岁月的流痕,娓娓讲述着一对父子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动人故事。
龚氏兄弟进士:收藏文物贡献国家
清末民初,合肥出了两位收藏鉴赏大家。他们同为清末进士,而且是兄弟俩。一位是兄长龚心铭,一位是弟弟龚心钊。
上海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名商鞅量。这商鞅量又叫商鞅方升,用青铜制造。全长18.7厘米,径纵6.8厘米,横12.35厘米,深2.32厘米,是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实施变法时制造的标准量器。商鞅量铭文中有“爰六积十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的字句,表明这一量器是“升”。它实测容量为二百毫升,三边和底部都刻有铭文,柄的左边刻有“秦孝公十八年”铭文,与柄对边刻的“重泉”二字,风格一致;底部刻有秦始皇诏书,与柄右边刻的“临”字笔法相同。说明商鞅量先发到“重泉”应用,秦统一全国以后,又发到一个叫“临”的地方应用。
这件镇馆之宝从何得来?话得从清末合肥进士龚心铭说起。
龚心铭,字景张,号渠生,一字伯新,龚照瑗之子,地地道道的合肥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举人,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曾任职于翰林院。1908年,南北运输大动脉津浦铁路动工兴建,出任铁路顾问。因得罪当朝权贵被弹劾免职。从此他绝意仕途,潜心学问,醉心于金石书画之学。一年,以重金购得商鞅量,十分欢喜。他对这一“国宝”爱不释手,并做了大量的考证。他在现今江苏江浦境内购得一眼五眼泉,傍泉建起一座别墅,专辟书斋,名“周爰秦量之室”。“秦量”即商鞅量,“周爰”即寿州出土的印子金“郢爰”。
之后,龚心铭把有关商鞅量的故事和资料都记录在《浦口汤泉小志》中,并结集出版,书内的《秦鞅量考》一文,对商鞅量中的文字作了精辟考证。
因为《浦口汤泉小志》的缘故,社会上的人都知道龚家收藏了国宝商鞅量。不久,龚心铭移居上海。19世纪末的一天,他收到上海汇丰银行的通知:他在汇丰银行以开滦煤栈作抵押的贷款快要到期。然而,汇丰银行却告诉他不必急着归还贷款,贷款仍可以继续使用。如果需要继续贷款,不管贷多少,汇丰银行都愿贷给。
龚心铭非常高兴,当时他正为资金周转不灵犯愁。如果不能及时归还银行贷款,根据签订的合约,开滦煤栈就会被汇丰银行收走。没想到,汇丰银行对他如此慷慨,令他十分感激。
高兴之余,他总觉得这事有点不大对劲。过了两天,他再三思忖,越想越觉得此事很是蹊跷,世上哪有如此无缘无故慷慨大方的银行?他决定先弄清楚汇丰银行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果然不出所料,汇丰银行醉翁之意不在酒,继续放款的条件是要龚家用商鞅量做抵押,企图趁龚家资金一时周转不灵,将商鞅量据为己有。
龚心铭实业当时虽然陷入困境,却舍不得用国宝做抵押。大儿媳朱静宜闻知后,把自己的嫁妆卖了,还了汇丰银行的贷款和利息,保住了国宝商鞅量。
日军占领南京、上海时,也曾派人到龚家搜寻商鞅量,龚家说已经卖到外国去了,才逃过一劫。
(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中江县人民医院中江县血吸虫防治站涂丹医院科研工作的开展是医院建设重点学科的重要基础,而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
中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中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