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氏宴饮图》:中国南方最早的壁画

成都日报 2020-12-14 00:41 大字

荆氏宴饮图

唐林/文 图片由作者提供

200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机构在德阳市中江县民主乡发掘了塔梁子崖墓,在3号墓第三重墓室的左侧石壁上,发现了呈“田”字形的8幅壁画。壁画高65至70厘米、宽75至98厘米,上层4幅基本保存完好,颜色鲜艳,色彩丰富,下层4幅已脱落、模糊。四幅完好的壁画描绘的场景内容是一场盛大的宴会。中国古代宴饮题材的壁画众多,但中江这幅《荆氏宴饮图》却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壁画墓,堪称国宝。该墓的发现填补了崖墓考古和南方地区汉代美术考古的一项空白,是中国汉代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之一。

填补汉代美术考古空白

中江县塔梁子崖墓群距离德阳市约40公里,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梁子崖墓3号墓有主墓室五进,耳室六间。墓室内造像题材形式多样,有石刻、彩绘(石刻施彩)、壁画(石壁上施泥后的彩绘),内容有门人、胡人舞蹈图、墓主宴饮图壁画及墨书榜题、兵器架、蛇逐鼠图、金乌、青龙等。而这幅《荆氏宴饮图》壁画上有约200字墨书榜题,榜书介绍了墓主人的身份、家世等,历经1800余年岁月沧桑,字迹依然清晰可辨。自然也就是中国南方最早的壁画。

上层四幅完好的壁画(编号1、3、5、7)中,第1幅壁画共绘4人,右边峨冠博带的荆文君与宾客二人跪坐于席上,面前各摆有盘,盘内置物,两盘中间置放有较大的似豆类器物,豆内置勺。右边第一人上方榜题10余字,此人背后绘一人,头部清楚,隐现上半身,似为奴仆之类,右边第二人上方有榜题数十字,左边第一人站立,身着蓝色长袍,袖口、领口描成红色,左手执便面(汉代的扇子),右手捧棒,似为侍从。壁画空白处,一行行汉代隶书清晰可见。第3幅共绘3人,左边二人坐于席上,面前置案,其上置物,案两边摆有盘等,右边一人站立,右手执面。第5幅壁画,绘6人,中间两黑衣男子分坐于二席之上,中间置案,其上置物,另有较大的豆状器物内置勺,他们左右各站立两个毕恭毕敬的小吏。第7幅壁画共绘5人,左边二人同坐一席,面前有案,案上置杯盘之类,左边第一人是墓主人荆子安,左边第二人为墓主人夫人,右边绘3人皆侍立,双手作捧物状,皆奴仆。

《荆氏宴饮图》有以下突出特点:绘画种类是人物画,共八幅。绘画题材全部为宴饮。绘画手段是干壁画,即在粗泥、细泥、石灰浆处理后的干燥墙面上绘制,就此画来讲,壁画绘制在平涂的细泥地仗层上,以线描作基础,平涂敷彩,部分用色彩渲染。绘画形式是线描。线描有“钉头鼠尾描”“游丝描”,其中黑袍被渲染过,有明显的明暗关系。从线描的处理上可以看出画面具有民间年画的效果。绘画色彩很丰富,主要颜色有:粉红、淡绿、淡青、深蓝、淡紫、土红、黑、白等颜色。这些画的人物笔法流畅,比例准确,有较高的水准。虽然这些壁画出自民间工匠之手,并不能代表汉代绘画的最高水平,但在技艺和绘画题材方面,展现了四川汉代民间画师在绘画领域进行的探索和在绘画上的高度成就。

墨书榜题全国独一无二

中国古代壁画主要有四种形式:宫室壁画、墓室壁画、石窟寺壁画、寺观壁画。而墓室壁画又有三种:砖室墓壁画、石室墓壁画和崖墓壁画。所谓崖墓,就是在石崖壁面以九十度角向内开凿成墓室的一种特殊的墓葬。崖墓遗迹尤以四川为多,巴蜀境内达数万座之多,主要有成都乐山区域崖墓、涪江沿郪江流域崖墓、川东南崖墓和巴渝崖墓。崖墓中发现的绘画作品也多,譬如四川画像砖、画像石很多就出土于崖墓,出现了《弋射收获》《盐井》《骑吹》《挽马》《吻》《观伎》《六博》等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其中一些画像石有书法榜题,然而崖墓壁画罕有,有墨书榜题的壁画,唯《荆氏宴饮图》一例。

四川汉代墓室壁画主要集中在川中地区郪江中上游的三台县郪江镇和中江县南部地区,年代较晚,大约为东汉至六朝时期,壁画的特点是少量的石刻画像上面添加彩绘颜色,更少数的是采用墨笔彩色直接在墓壁上造型绘图,它们是特殊雕刻而成的“彩色画”。而《荆氏宴饮图》8幅图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东汉显贵家族的兴衰、迁徙及至宦海浮沉的故事,这种连环画式的崖墓壁画在我国其他地区尚无发现,国内绝无仅有,在绘画形式上具有唯一性。

《荆氏宴饮图》画面上方有墨书榜题,汉隶约200字,介绍墓主人身份、官职及家世等。这种汉代书法墨迹在四川是首次发现,在整个西南地区也是唯一的发现。墨书是珍贵的书法资料。四川过去虽屡有汉碑、汉刻出土,却从未发现过墨书汉隶。汉碑汉刻由于题材所限,往往浑厚深沉,静穆雍容。中江塔梁子的墨书汉隶是直接用毛笔在墓壁上书写,笔势生动,飘逸自若,无疑为人们打开了解汉隶的另一扇大门,殊为珍贵。

敦煌壁画中有不少榜题和题记,但敦煌壁画较早的也属六国、北魏,比起中江,时间晚得多。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是目前为止全国发现的汉代壁画最多、内容最多、榜题最多的墓葬,壁画上有墨书榜题226处,题字之多,为已发现汉墓之冠。但敦煌壁画属于石窟壁画,而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属于砖墓壁画,而不是崖墓壁画。塔梁子这种在崖墓壁画上的墨书榜题,且达200字,在全国独一无二。图像与文字的相互呼应及补充作用,将《荆氏宴饮图》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真实、立体。

壁画风俗如何传入蜀地

如此精美的壁画为何出现在偏远的中江县塔梁子一带?壁画上约200字的榜题揭秘了墓主来历:荆文君(字子宾),曾官至非常显贵的九卿之一的大鸿胪,但因其担任黄门侍郎的儿子荆中得罪了皇亲国戚,一家受此连累,获罪迁至蜀地。入蜀后,荆氏家族并未就此沉沦,荆文君依旧有持棒的侍从护卫,荆子元、荆子女也在郡、县任职,享受荣华。

那么,荆氏家族为什么要在中江塔梁子开凿崖墓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沿袭传统,西汉时中原的王公贵族已经在河南商丘邙山开凿崖墓,荆氏家族把中原的习俗带到了蜀地;二是财务充足,崖墓开凿耗资巨大,荆氏虽然被贬但以此展示豪门家世;三是中江一带冶铁技术先进,有精良的凿石工具,且中江周围有工艺水平较高的工匠群。

从榜题看,荆氏到墓主荆子安这一代已无任何官职,只是一般的地主,崖墓中这8幅精美的宴饮图,本来是用来追溯缅怀家族的显赫历史,最终以另一种方式让后世铭记:对全国来讲,中江《荆氏宴饮图》是“中国南方最早的壁画”,“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的长字数墨书榜题的崖墓壁画”,填补了中国绘画史、书法史的一个空白,为中国美术史增添了新的一笔。对四川来讲,它是真正的“四川现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绘画书法墨迹”,没有之二。今天,中江塔梁子3号墓仍然封闭,以防止氧化,在德阳市中江县博物馆展出有《荆氏宴饮图》复制品。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美术史》作者)

新闻推荐

搞不好 你还吃过“龙的骨头” | 下篇

原创一个男人在流浪物种日历这是一个男人在流浪老师关于“龙骨”文章的下篇。回顾上篇请看被西方学者们从中药堆里找到的...

中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中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