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员返乡俯首农桑

肥西报 2020-04-24 11:45 大字

(接上篇)

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身体力行地向周围的群众宣传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共产党的部队是人民的军队,号召大家听党话、跟党走。

“我是从部队里回来的,曾经还被国民党拉过壮丁,所以我深深地知道,共产党的部队和国民党是不一样的。"汪宏昌说,最开始,群众心里还有一些疑虑,但汪宏昌的真实经历打动了他们。汪宏昌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党员和军人的优良作风,也让更多人对共产党和共产党的部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找到汪宏昌,向他了解党和部队的情况。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汪宏昌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为感染了一个又一个人,在他的鼓舞下,他的弟弟汪宏树以及身边不少汪姓亲属,都选择了参军入伍、报效祖国。

提到汪宏昌的为人,周围的人都竖起了大拇指,“那是没说的。"他的邻居还告诉记者,汪宏昌年轻时有个外号,叫做“老侉",这是当地的一个方言词语,意思就是说他比较正直耿介。因为他秉性正直,早年还读过书,又是共产党员和复员军人,所以在村里,大家都十分信服他。汪宏昌的小儿子,现年52岁的汪庆城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一件事,小时候,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村里的水塘因为干旱而枯涸,村里就组织人去捞鱼,大家热火朝天地一起下塘摸鱼,汪宏昌自然也不例外,干得汗流浃背。可是等到大伙儿分鱼的时候,汪宏昌却说:“我们家人少,给我们少分点,多出来的鱼就分给那些老人孩子多的人家吧。"在物资匮乏的当时,鱼是很珍贵的肉食,大家伙都恨不得多分些,汪宏昌却反其道而行之,因为这个,妻子还跟他大吵了一架。汪宏昌却说:“我们家没那么困难,少吃点肉也没什么,他们负担重,其他的帮不上忙,这个总可以帮衬一下。"可实际上,汪宏昌家里也并不富裕,由于早年一直出门在外,汪宏昌基本上没有种过田,再加上年轻时打仗留下的旧伤,汪宏昌干不了重活,所以汪家的生活一直比较清苦,但汪宏昌仍然选择了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做一名党员应做的事。

汪宏昌与家人在一起聊天

采访时,一只塑料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它始终被汪宏昌牢牢地拿在手中,从来没有放下。汪庆城告诉记者,那里装着的是父亲的“宝贝",他一直珍藏,紧紧地保护着它,即使作为儿女,也是这两年才知道那里面到底藏了什么。是的,里面装着的不是钱财,更不是珍宝,但对于汪宏昌来说,那是比他生命还要珍贵的东西,是他用鲜血换来的军功章和立功证书。“我父亲不喜欢讲这些过去的事情。"汪庆城说,“很多人都知道我父亲曾经当过兵,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战斗功臣。"汪宏昌将这些埋在心里,一埋就是几十年,即使生活得再清贫,他也从没有提起。有人也劝过他,说以你的经历,完全可以去跟政府讲一讲,让国家照顾一下你的生活,汪宏昌却从没有动过心。汪宏昌从战火硝烟里走出,经历过九死一生,他对生活有着非比寻常的淡然,他时常告诫子女,做人要厚道,做事要扎实,遇事不要慌,不要把钱看得太重,他经常说:“我有现在的生活,跟我的战友相比,已经很幸福了,人只要能活着,身体健健康康的就好。"

如今,汪宏昌已经93岁高龄了,但他从未忘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几年前,由于引江济淮工程的推进,高店乡面临拆迁,汪家的老宅也在被拆迁的范围内,一面是留存着自己几十年生活记忆的老房子,另一面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汪宏昌没有犹豫,他一口就答应下来同意拆迁,并很快就收拾好了家当,以减轻拆迁工作的负担。不是不思念自己的老宅,可汪宏昌说:“既然国家需要,那我们就义不容辞,党员要是不带头,群众又该跟着谁干呢?"

战争年代,汪宏昌浴血出征,不畏艰险,出生入死保家卫国;和平年代,他脱下戎装,隐姓埋名,安然守土扶垄侍田,他用行动展现了退役老兵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风采,更将自己立成了一面旗帜、一座丰碑,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学习。本版文图:记者 邓可 刘成璐 通讯员 侯林 万雪峰

新闻推荐

抢抓农时育新苗稳产保供“菜篮子” 市蔬菜专家大院:

本报讯(记者叶斌)日前,在位于旌阳区黄许镇金桥村的德阳市蔬菜专家大院一育苗大棚内,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正忙着给一片绿油油的...

中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