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汇聚乡村振兴新动能 涪城区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绵阳日报 2020-04-14 07:47 大字

涪城区农旅融合区团阳寺村鸟瞰(刘华伟摄)

涪城区农旅融合区香草园鸟瞰(刘华伟摄)

涪城区农旅融合区草莓采摘园(于伟摄)

涪城区杨关大道(洪刚摄)

□向旭平陈正杨海燕邓长青

4月6日上午,阳光明媚。从城区的住处驶向城郊的家庭农场,半小时内,澳游家庭农场负责人张阳遇到了几拨同向的游客。

学外语出身的张阳,在涪城区丰谷镇种植了40亩反季节草莓,每公斤草莓售价可达90元,游客仍络绎不绝。在他看来,“跨界”成功靠的不只是技术,“地利”同样至关重要——沿着新拓宽的绵中路,技术员可每天到现场指导,新鲜草莓也能迅速运抵城区市场,乃至临近的德阳、成都。

从高空俯瞰,沿着宽阔的干道、整治过的水系,类似规模、水平的家庭农场星罗棋布,共同撑起了涪城区农业的“骨架”。

作为绵阳市主城区,涪城区面临着可耕面积较小、产业规模不大、业态多元等现状。经过持续多年的高标准规划建设,涪城区不仅打通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通道,农村路网密度为全省平均值的三倍,也为城市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流动搭建了渠道,成功将城乡生产要素资源“握指成拳”,走上了高端生态农业的乡村振兴之路。

以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近日,涪城区也收获了新荣誉——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公布,全省仅10个县(市、区)获此荣誉,涪城区成为绵阳市唯一首批入围的县(市、区)。

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先导畅通“通道”为城乡融合打开发展新空间

张阳是河南人。2018年他选择涪城区作为事业的起点时,让他最后下定决心的,是一条当年新完工的道路。

这条连通绵阳市涪城区与德阳市中江县的绵中路,当时刚刚结束改造提升,从双向2车道、双向4车道拓宽为双向6车道,部分路段几乎拓宽了2倍,还配套相关绿化、公共服务设施,成为一条城市景观大道。“不仅交通便利,而且由此通往家庭农场,一路美景相伴。”张阳说。

作为绵阳主城区,涪城区城乡基础设施底子较好,乡村路网密度、农田水利建设等都排名全市前列。但从全局角度,涪城区北向、东向、西向均有交通干道,而南部以农业产业为主的片区,受制于以往老旧的绵中路,难以打开局面。

基于此,2017年涪城区斥资10.5亿元对绵中路涪城段进行改造提升,这不仅畅通了涪城区南向德阳、成都,乃至天府新区的快速通道,更对南部农旅融合片区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事实上,2017年可算作涪城区乡村振兴发展道路的分界线。当时,涪城区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阶段,而新型的农旅融合产业刚刚起步。

如何走出一条主城区乡村振兴之路?既要“立足农业谋发展”,更要“跳出农村抓产业”。

“作为主城区,这是涪城区的最大区情,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最大的资源所在,向城市要资源,向城市找产业出路。”涪城区委主要负责人说。

而在涪城区确立的经济社会发展“一二三四五六”总体战略中,也多次“点题”乡村振兴。

谋篇布局,打开思路,涪城区没有跟风上马“万亩连片”农业,而是基于区位特点,高水准编制了全区农业发展规划,谋划“一镇一品”,以满足城市人口的多元需求。同时整合项目经费,累积投入10余亿元,推动公路、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几年持续建设,如今,绵中路、二环路等交通干道犹如“骨架”一般,纵横交错,将涪城区农村与城市紧密连接起来。行驶在乡村公路上,“十里一景”,移步换景,农业业态多元。例如农旅融合的采摘体验业态,在绵中路沿线可做到一年赏花采摘不停,四季皆有可玩之处。

园区“搭台”家庭农场“织网”结成“共同体”聚合城乡生产要素“握指成拳”

农村产业要做大做强,离不开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如何让生产要素愿意来、留得下,也需要一番精密的制度设计。

涪城区借鉴工业园区发展思路,依托四川(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强化规划引导,明确各片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同时整合资源,高标准完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2019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的许前贵落户杨家镇鲜家坝村,他看重的正是园区基础条件。在研读规划和实地走访后,他很快流转了67亩土地发展起番茄等采摘农业。“基地及周边环境打造得像景区一样,田型调整和沟渠硬化已经相当到位,直接拎包入驻,当年就实现120万元的销售额。”许前贵说。

保障大通道,还需畅通微循环。

为方便城市生产要素注入,结合涪城区不连片的浅丘地貌,涪城区在园区搭台的前提下,鼓励培养引进20-40亩规模的家庭农场。“这样的规模很灵活,降低了生产要素进入的门槛,也能较好满足城市需求。”涪城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受此推动,涪城区家庭农场超过1000家,在新冠疫情期间,有力保障了主城区居民的蔬菜水果等需求。

“大园区+家庭农场”的做法,也便于整合资源,打破传统农业分散经营的弊端,推动产品品质升级。

以桑蚕产业为例,过去农户缺少操作规划,蚕茧品质难以统一。依托龙头企业天虹丝绸公司,涪城区高标准建设了7800亩产业示范区,对土地进行田型整理、修建沟渠、统一栽桑,同时配套建设标准化蚕房和蚕台,再将桑园租给农户,同时为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将种养流程标准化,现在,新手也能很快生产出高品质的蚕茧。

龙头企业从种养环节中脱身出来,集中精力升级技术,实现品质升级——该公司生产的顶级生丝已成为爱马仕、LV等品牌的原材料。高品质蚕茧也给蚕农带来丰厚回报——平均每年每亩桑蚕茧收入约1万元,比同行高3000元以上。

生态优良生活便利城乡融合让农民“面子里子”皆丰厚

4月5日上午,涪城区杨家镇“十里荷塘”的一处藕田里,白鹭从上空飞过。再有几个月,这里将呈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景。

在此承包了300亩藕田的刘晴站在田边,心里盘算着今年的收成。“过去藕田用水都是从人民渠引来的岷江水,每亩要花几十元,今年能少一些,莲藕品质也能提升。”刘晴说。

带来改变的是涪城区的生态改善行动。遍布全区乡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将生活污水转化为生产用水。仅“十里荷塘”旁的阴山河沿线,通过污水一体化处理池,可将1000多户村民的生活污水转化为近万立方米灌溉用水。

当地生态明显得到改善,吸引了成群的白鹭在此栖息,旁边的一座小山也被观鸟爱好者称为“白鹤嘴”。

更大的改变还在木龙河。全长34.3公里的木龙河流经涪城区多个镇村,过去场镇及周边居民区日常生活污水和部分垃圾直接排入河道,河水常散发出恶臭,影响沿线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涪城区一方面全力对河道进行清淤清漂,同时拆迁关停沿途养殖业,整治两岸生活污水排放。木龙河水质和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沿线绿色食品种类数量也大幅增加。

“生态改善,不仅农村生态‘面子’好看,增收‘里子’也强起来了,每年仅赏花就能收入几十万元。”刘晴说。

城乡融合推动的乡村振兴,带来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如今,涪城区90%的行政村都通了公交车,坐车行走在生态优美的乡间,涪城区农民不仅可享受城市化带来的便利,广泛参与到经商务工发展产业当中,同时也能分享青山绿水的生态之美。数据显示,涪城区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85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950元。

后记

用整体思维统筹推进农村发展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实现这个目标,要汇聚起资源要素的合力,不能唱“独角戏”,而是“大合唱”。要让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乡村、扎根乡村,成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同时也要将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融入产业链,分享产业发展成果。这需要用整体眼光、整体思维来看待乡村发展。

涪城区选择的是从城乡融合的发展大局中推动乡村振兴。

事实上,这一整体发展思路也并非偶然。早在2017年,涪城区确定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部署时,就将乡村振兴融入全区发展的整体考量。

从涪城区“一二三四五六”总体战略来看,其中虽然只有“五大重点工作”中明确点题“乡村振兴”,但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容却纵贯全篇。

从目标到抓手,再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涪城区立足主城区的基本区情,将乡村振兴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在功能区划上为其专门划定“农旅融合片区”,与该区划定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临港经济发展区和中心城区形成“四片联动”。同时,加快构建目标绩效管理、科学化用人用编、投融资、规划国土、招商引资、园区建设运行“六大保障机制”,从而谋划了乡村振兴的涪城路径,畅通生产要素渠道,为乡村振兴不断引入新生力量,注入源头活水。

新闻推荐

中江县政协为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建言

四川经济日报讯(曾杰伟记者钟正有)近日,中江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杨晓刚主持召开十四届县政协第28次主席(扩大)会议,建言城镇...

中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中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