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路 源自半个世纪前的土路大有来头

绵阳晚报 2019-12-01 07:48 大字

绵山路与治平路路口

绵山路上治平路路口

今治平路

今绵山路

今治平路通向一环路东段

1976—1983年绵阳街区图208厂尚家湾一带为今治平路附近

治平路源自半个世纪前的土路大有来头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文/图

游仙是西汉中国针灸创始人涪翁、东汉著名游方道士李意期鹤居之地。唐初,绵州州人在此建治平书院,成为接待文人学士修齐治平的地方,今治平路之名正是取自治平书院。上世纪七十年代,绵阳城区过东方红大桥通向绵山只有一条土路,今治平路一带老地名叫尚家湾,附近只有208厂。然而,不过半个世纪,我们已经难以从此处寻找旧时绵山的模样。

1、绵州历史上出名的两大书院

绵阳历史上有两处书院较为出名,一处为治平书院,一处是治经书院,因为这两个书院名字相似,也常常被人记错。

“治经书院有百余年历史,治平书院历史更为悠久。”“绵州通”汤毓良说,提到治经书院不得不提孙桐生。今天在绵阳城区绵州大剧院北侧,有一条只剩半边的街巷,名叫孙家巷,便是取之于晚清名士孙桐生的姓氏。地方史料记载,孙桐生的先祖最初是世代生活在松江之上海,在明代洪武年间,一个叫孙道迪的人以行伍身份“戍蜀到葭萌”(今广元昭化),分屯绵州,孙氏家族从此扎根繁衍在绵州土地。《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其第五代孙孙续从贵州按察司副使任上退职回乡,在御营坝购置田产,被里人称“孙家花园”。

孙桐生为孙氏家族第十六代,字筱峰,“十三四岁能作诗文,十六岁应州试科考”。清咸丰二年(1852年)中进土后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清同治四年(1865年),孙桐生任湖南常德府桃源县知县,后来升知府,先后任永州府事、郴州知府。清光绪七年(1881年),孙桐生卸任后回到绵州。孙桐生的回归影响了绵州学风数年,时绵州州城治经书院(今南街小学)开办,孙桐生应时任绵州知州邀请,出任治经书院主讲。为了支持办学,孙桐生变卖家产,设讲堂、书斋、礼堂、藏书楼、宿舍、厨房等数十间,潜心治学授课育人。孙桐生在治经书院主讲十余年,后人称“学徒麟萃,自与及门切究古学数年,左绵学风为之丕变”。

2、治平书院为州城文人修齐治平之处

“左绵学风”的“左绵”便是文人雅士对绵州的雅称,源自杜甫在绵州写下的一首《海棕行》:左绵公馆清江濆,海棕一株高入云。治平书院是杜甫客寓绵州的下榻处,在诗里,他称为“左绵公馆”,西晋文学家左思《蜀都赋》有“于东则左绵巴中”句,是以绵在蜀都之左而言的,自杜甫以“左绵”入诗后就成为绵州在文人笔下的雅称了。杜甫以海棕为题,写了它高入云霄地生长在江边的左绵公馆里,不但高,而且形态奇特,出类拔萃,让“众木”自惭形秽;遗憾的是“移栽北辰不可得”,侧面透露了他有经世大才而不能用于当世的感慨。

据《绵州志》记载,游仙是西汉中国针灸创始人涪翁、东汉著名游方道士李意期鹤居之地,唐初,州人在此建治平书院。汤毓良解释,修齐治平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后,治平书院成为接待文人学士研讨、吟诗作文、修身养性的地方。今治平路正是取自治平书院,治平路起于剑南路东段,至绵山路,长750米、宽25米,经芙蓉汉城,良居酒店,游仙区委、区政府,四川旅游学校。

杜甫数次到绵州,都在治平书院居住,在后来的诗中称此处为“左绵公馆”。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涪江、芙蓉溪洪水暴涨,治平书院冲毁殆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绵州教谕吴朝品集资置地,在治平书院遗址上建成李杜祠。而吴朝品修李杜祠是因为其父——吴敏斋。吴敏斋,清郡人、黔江教谕,以倡文风、造福桑梓为己任。光绪年间,吴敏斋在南山建十贤堂,在城南修建了一座书院,正是前文提到的治经书院。晚年时,吴敏斋萌生一个想法,李白系绵州昌明人,而杜甫流寓绵州,两人同为诗宗又为后人所崇敬,随即嘱咐其子吴朝品日后修建李杜祠。

吴朝品先后于光绪十年(1884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绵州、中江县任过教谕,他受父亲影响颇深,勤读诗书,仗义疏财,对服务桑梓、倡文风不遗余力。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吴朝品得督粮西江李外舅资助,在州城东郊芙蓉溪畔原唐代治平书院(又称左绵公馆)遗址购置土地6亩,次年3月开建李杜祠,在祠内修建工部祠、问津楼、水榭寻棕问鱼之舫、乐楼等建筑,同时恢复始建于宋、复建于明的州之名胜春酣亭。李杜祠古朴典雅,建筑布局独具匠心,园内花木扶疏,遍布茂林修竹,有“巴西第一胜景”之称。后百年间,李杜祠经历数次改迁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李杜祠一度作为小学校舍。

3、半个世纪前城区通往绵山只有一条土路

今天绵阳市区仍保留的老街由来大致可分为四类:清城老街、民国街巷、过境公路和土路。绵阳的过境公路在民国时期较为密集地展开修建,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城外街区向西北方位(成绵路一带)、川西北第一公园(今人民公园)、开元场和四方过境公路拓展。民国16年(1927年),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川西北屯殖司令孙震(德操)驻防绵阳设立马路总局。民国19年(1930年),孙震以整治川西北十四县路政为由,以绵阳为中心筹建马路。

至于土路,听起来就能想象它的简陋,没有漂亮光洁的石板,也没有绿植加以点缀。但土路也让人不难猜出,它的存在正是为人们需求而诞生。上世纪七十年代,过东方红大桥通向绵山只有一条土路,今治平路一带老地名叫尚家湾,附近只有208厂(东方绝缘材料厂),再往北的李家湾则靠近五里堆路。“1968年,红旗砖瓦厂从原火车站供电段处迁厂至龟山东方绝缘材料厂北侧,与制药厂、土陶厂联合开凿一条简易土路通道。”汤毓良说,等到1987年,市政公司在这里加铺了碎石垫层和沥青路面,修至二棉纺厂,取名绵山路,此后绵阳城区到绵山总算有了一条大路。

今天,治平路是城区通向绵山一带的重要道路之一。与过去相比,治平路附近不再只有208厂,从芙蓉汉城往绵山上走,治平路沿路是一溜的高楼,有住宅区也有学校。初冬时节,在绵山路与治平路路口可以看到非常漂亮的一幕,治平路两旁行道树依旧翠绿葱茏,绵山路上的梧桐又是另一番景象,人们置身此处仿佛进入两个季节的时空隧道。不过半个世纪,我们已经难以从此处寻找旧时绵山的模样。

新闻推荐

中江县杰兴镇学校开展研学旅行 助力学生成长

(邱洪荣记者童登俊)一直以来,为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做出了有益探索。近年来兴起的研学旅游活动更广...

中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中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