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村走笔
□梅冬
因工作原因,有幸到了中江县普兴镇。就着中午一个小时的时间,我厚着脸皮联系了在普兴学校当校长的同学羊琦君,羊琦君颇感意外,确信之后,很快来到我所在的地方,然后驱车直奔大英、射洪、三台三县交界处,海拔高度285.8米的山川村。
山川村,一个小村落却拥有一个如此大气的名字,但此地有山有川,且山川秀丽,是担得起这个名字的。据羊琦君介绍:山川村得名于一块大石头自然生长出的一个深褐色“川”字,有好事者将字迹刮磨掉,不久,又长出一个新的“川”字来,如是再三,人们不禁迷惑,以为神灵暗示,遂以山川村命名。山间水泥路蜿蜒而下,越往里走,车窗外的山林就越苍翠如洗,仿佛秋天的脚步到这里也迟疑。路旁的一株黄桷树像一位老者,十分友好地等待我的到来。
蜿蜒至打锣坡,车停在半坡上,我们信步拾阶而上,坡缓,正适合在这样晴朗的午后慢走。到达坡顶,回身俯瞰,即见坡下一个端庄的“四”字地势地形地貌。“笔画”上是紧锣密鼓生长着的柏树,绿得发黑,透着第一笔笔墨的厚重。紧挨着“四”字的右边,是近乎于平行的三道浅丘,丘顶是裸露的土地,由墨绿的柏树圈绕着,正如中锋走笔,笔力苍劲,墨色微洇,墨分五色的味道中还透着金石味。观“四”“川”二字的笔墨走势,是一笔合成的气势,前者墨色浓重圆转自然,后者墨淡而更见笔力,顿挫有力之中自然形成少许飞白,在这山谷之间静动有声,生机盎然。三山静默,相互依存亦相对独立,彼此尊重。山下的水却多情温柔,在其间迂回。从打锣坡下来,亲临“川”字之间来自大英县和遂宁市的大小二郪江,水流缓慢,清澈见底。于“川”字末笔处相汇而流向中江县仓山镇。两江相汇之处是宽阔的河道,河道上是一座宽阔的桥,桥栏上有“二水口大桥”字样,其名与其地其境相得益彰,十分和谐。
二水口旁边的山谷颇为平坦。其间有一大片荷塘,正是枯荷风景,荷塘四周有三三两两的小二楼洋房,在这深秋的山水间成为亮丽的风景。庭院篱前,有几枝盛开的霜花,荡漾着人间的烟火气息和宁静的生活气息,在我的心间氤氲成一泓清澈的涟漪。
距离打锣坡不远的真武山上,有停机坪,旁边有一处现代建筑。我对建筑物后面的平台情有独钟,那是高空搭建的一个平台,以木板铺面,有几把遮阳伞撑着,伞下有玻璃茶桌和藤条茶椅。平台径直伸出山边去,靠边近两米是玻璃铺面。透过玻璃向下看,虽不是万丈深渊,但下方的植被清晰可见,也不禁有几分紧张。据说,真武山上有一座真武观,因人去观空,未曾开发,但曾经香火旺盛。刚才站在打锣坡上对望真武山,其山没有望川山的高度,但有道家之气,真武山打坐于郪江西岸,清心静气,恬淡自然,颇有几分飘逸清扬智达慧睿之气象。
山川村的午后,静谧而安详,偶尔见到地里劳作的村民,一人,两人,或在挖红苕,或在收豆子,不紧不慢,仿佛不是在劳作,而是在消受一段时光,他们最懂把握和拿捏生活的节奏,终生在这里耕耘繁衍,急不得,怨不得,唯有准确而娴熟地把握着季节与生命的节奏,才能彰显出这片土地的主人身份。他们严谨地在节气与时令的轮回里默默耕耘,那一垄一畦的庄稼地,是村民们精心创作的作品。一垄一畦之间透出的认真态度,就像书写在这片土地上的“四”“川”二字一样透着经年的功力。这是一种久违的感动。1990年就离开农村的我,或许是离开得太久了,眼前劳作的身影,忽地撩拨起心底的丝弦,发出细若游丝的声音,却在我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颤,牵绊出曾经于田野上的希望。三十年前的乡村和乡村里的生活,那牧童的笛声、袅袅的炊烟、潺潺的溪水、浅浅的池塘、金色的鱼鳞、翳翳的桑麻、静静的月光……那是一个怎样鲜活的世界啊!
久居城市的我,曾庆幸终于摆脱了乡间的苦厄,乡间的泥泞,乡间的阴风凄雨,但有一条无形的根却盘根错节地长在心里,牵绊着我。我也梦想有一天,移居乡间,守一畦田园,种青菜绿苗,任清风闲敲丝竹,凭月光私闯庭院,然后我会在日记里写下些似无似有的乡愁。但是,我知道这是一种奢望,有一些东西失去就再也唤不回来,有一些牵扯割断就再也无法复原。一如城市与乡村的割裂,城市越是繁华,乡村愈加凋敝。那些离开乡村闯入城市的乡民,在现代都市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已经回不到乡村了。即便是春节回乡,也只是完成祖宗坟前磕头的唯一仪式,然后大肆地表演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豪迈,几天以后囊中羞涩,又不得不再到城市谋求生活。留守乡村的老人或许是农耕文明最后也是最艰难的跋涉者,艰涩地延续着最后的农耕文明,他们从容得无可奈何或无可奈何地从容着。他们或许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已经懂得并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
山川村的田野里,目前的“高杆”作物只有黄豆,我遇见的那位比我母亲还年长的妇女,她在自家院子外的土坎边打理着黄豆枝子,皲裂的双手在黄豆夹之间穿行,拔掉枯叶,枝子上留下的是金黄的、带着光芒的豆荚。我的母亲也种黄豆,没有拔掉叶子这道工序,但眼前的老妪勤勉又悠闲地侍弄着。我明白,她侍弄的不是庄稼,而是自己的心情。那是一种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是一种来自心灵的爱抚,是对生活对生命的期待与和谐相处。她的心底一定泛起温暖的情愫,并陶醉其间,物我两忘。看她脸上幸福的皱纹,就是最好的注解。我仿佛看到了犹如星星之火的亮光,那是一种来自土地的厚德载物般的沉重和希望。这晚秋的土地上大片大片金灿灿的黄豆正在鼓粒,努力生长。
山川村,仿佛是千年农耕文明的一个缩影,或许也是农耕文明最后的注脚。
新闻推荐
王笳一行参观丹参种植基地采挖现场四川道地药材中江丹参、中江白芍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家庭与生活报讯(记者王厚军)12月13...
中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中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