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祠巷 充满韵味的历史文化小巷

绵阳晚报 2019-07-14 07:52 大字

李杜祠巷廉洁书画展示墙

李杜祠巷文化墙

李杜祠巷

李杜祠绵阳市城建档案馆馆藏绵阳市城建档案馆馆藏

李杜祠

李杜祠大门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文/图

李杜祠巷坐落在富乐山下,历史并不久。与东津路、仙人路一样,李杜祠巷的命名也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经过改造,李杜祠巷墙面装饰浮雕图文,将历史上的廉政故事表现出来,显示出浓郁的文化韵味。

1

李杜祠传承左绵学风

《老街巷》刊发马家巷的文章中曾提到,《绵阳县地籍图集》中有标注,1942年至1943年,马家巷中并非马姓人家最多,而是吴姓最多,当时还设有吴氏祠。这里的“吴”指的是吴朝品,马家巷是吴朝品旧居所在地。绵阳城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杜祠,便是吴朝品修建的。

吴朝品修李杜祠是因为其父——吴敏斋。清郡人、黔江教谕吴敏斋以倡文风、造福桑梓为己任。清光绪年间,吴敏斋在城南修建了治经书院,在南山建十贤堂。吴敏斋晚年萌生了一个想法,李白系绵州彰明人,而杜甫流寓绵州,曾作《东津观打鱼歌》等诗作十余首,两人同为诗宗,又为后人所崇敬,随即嘱咐吴朝品日后修建李杜祠。

“值得一提的是,与马家巷相邻的孙家巷,晚清出了一位名士孙桐生。”绵州通汤毓良说,孙桐生是绵阳有名的“红学家”,为官16年后,不忍官场黑暗辞官回到绵州。当时绵州州城治经书院开办,孙桐生应时任绵州知州刘南的邀请,出任治经书院主讲。为支持办学,孙桐生变卖家产,设讲堂、书斋、礼堂、藏书楼、宿舍、厨房等数十间,潜心治学授课育人。后人称,“学徒麟萃,自与及门切究古学数年,左绵学风为之丕变”。这里的治经书院是由吴敏斋修建,也正是今天的南街小学。

吴朝品先后于光绪十年(1884)、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绵州、中江县任过教谕,受父亲影响颇深,勤读诗书、疏财仗义,对服务桑梓、倡文风不遗余力。光绪二十五年(1899),吴朝品得督粮西江李外舅资助,在州城东郊芙蓉溪畔原唐代治平院(又称左绵公馆)遗址购置土地6亩,次年3月开建李杜祠,在祠内修建工部祠、问津楼、水榭寻棕问鱼之舫、乐楼等建筑,同时恢复始建于宋、复建于明的绵州名胜春酣亭。李杜祠古朴典雅,建筑布局独具匠心,园内花木扶疏,遍布茂林修竹,有“巴西第一胜景”之称。后百年间,李杜祠经历数次改迁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作为小学校舍。

1985年,市建委及施工单位在马家巷11号拆除吴朝品旧居时,在天花板上意外发现古碑拓片431件,其中汉碑拓片15件,两晋、北周、隋碑拓片14件,唐碑拓片171件,明碑拓片9件,清碑拓片197件,均系国内名碑拓片,有的原碑已不存在,故弥足珍贵。据混在其中的信件、契约及吴氏墓志铭拓片内容,证实为吴朝品家藏。这批拓片已移入李杜祠供人鉴赏。

2

李杜祠再现古城风貌

虽然李杜祠由吴朝品修建于清朝,但它的历史能追溯到西汉。据《绵州志》记载,李杜祠原系西汉针灸创始人涪翁、东汉著名游方道士李意期鹤居之地。唐初之时,州人在此建治平书院,成为接待文人学士研讨修齐治平、吟诗作文、修身养性的地方。为避安史之乱,在绵州刺史杜济和友人劝导下,杜甫在绵州暂居下来。杜甫曾数次来到绵州,都在治平书院居住,在后来的诗中称此处为“左绵公馆”,后人常说“左绵学风”便源于此。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涪江、芙蓉溪洪水暴涨,治平书院被冲毁殆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绵州教谕吴朝品遵其父遗嘱,集资置地,在治平书院遗址上建成李杜祠。

今天,在李杜祠仙圣堂门廊上有一通清代石碑《古春酣亭记》,上面记述了春酣亭的兴废经过。春酣亭在李杜祠侧的芙蓉溪畔,创建于宋。志记:“芙蓉溪在州东北二里,源自彰明境,迤逦百里,至城东北入涪水,两岸多芙蓉,故名。”道出了芙蓉溪的由来。蜿蜓曲折、涟漪轻泛、幽丽无比的芙蓉溪,在唐宋时期,两岸遍植芙蓉,花开季节景色如春,“谓芙蓉开于秋霜摇落中,若春色酣酣然,盖言花之盛也。”宋绵州知州唐庚赋诗道:“人间八月秋霜严,芙蓉溪上春酣酣。”

宋淳熙九年(1182),绵州知州史祁,看见每到春和景媚之际,芙蓉溪上游人如织,踏青寻芳、载酒游溪、欢声笑语,以乐其乐、畅然脂醉而返。遂题春酣亭“镌石树溪上,以为一州盛事。”至明成化十八年(1482),绵州知州唐平集资重建春酣亭。“唐平一片心血修建了春酣亭,可惜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涪江、芙蓉溪洪水暴涨,亭、碑及两岸芙蓉树被滔滔洪波冲毁。”汤毓良说,直至吴朝品修建李杜祠时,才在祠旁的溪边重建春酣亭。

1994年,绵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维修李杜祠,又在祠旁复建了重檐四方攒尖顶的春酣亭,成为李杜祠新景。春酣亭历经几度兴废,终于再度在芙蓉溪上一展风姿。今天,人们漫步于芙蓉溪旁,若两岸花开,大抵能体会古人感叹“芙蓉溪上春酣酣”的美景之盛。

3

改造后的特色文化小巷

李杜祠巷坐落在富乐山下,历史并不久。《古城新曲》书中介绍,游仙沈家坝附近大多为荒河滩地,到1993年才开始大规模开发,修建房屋。游仙区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有了现在的规模。“李杜祠巷便是在游仙区建设中发展的小巷子。”汤毓良说,与东津路、仙人路一样,李杜祠巷的命名也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

今天的李杜祠巷十分有特色,与东津路相交,被分为两段,其中一侧是游仙区的“廉政文化长廊”。2015年,李杜祠巷经过改造,墙面的图文介绍了历史上的廉政故事。古朴的墙面饰以浮雕、竹简、版画、牌匾,既蕴有文化内涵又简明易懂。“这样的巷子很漂亮又起到宣传作用,让绵阳的形象更好了。”路过李杜祠巷,张大姐和丈夫忍不住驻足观看,被墙上的故事所吸引。一条不起眼的小巷,走进去却有另一番风采,令人惊喜。

和李杜祠巷一样被改造的巷子在绵阳还有很多。比如卫生巷,在东起实验小学后大门、西至市中心医院宿舍区长达180米的街道两侧,不仅荆竹镶嵌其中,围墙顶部被装饰成仿古样式,而且在墙壁上还绘有反映绵阳特色的诗词画幅,墙壁上作品都由杜甫、陆游等人所创作。30余幅诗画全部拓印在仿古的白色围墙上,作品最长的达4米,最短的也达2米,绘制着绵阳人熟知的七曲山、富乐山、越王楼。这些诗画,让绵阳的巷道充满了浓郁文化韵味,值得细细体会……

新闻推荐

黄继光舍身堵机枪

“爱国奉献,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培育子弟……”在四川中江,上百黄氏族人一起诵读“家规十条”,表情无比坚定。“爱国奉献放在家...

中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中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