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以来,龙台镇玉城村大力发展枳壳产业,实行“合作社+基地+农产”运行模式 小枳壳成了“绿色银行”

广安日报 2019-04-15 01:37 大字

□张伟 汪良慧 广安区记者站 张国盛

4月10日,在龙台镇玉城村的山梁上,一片片枳壳树苗迎风摇曳,嫩绿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村里发展枳壳产业,为我们建起了‘绿色银行’,让我们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玉城村残疾村民唐中会高兴地说道。

龙台镇玉城村与肖溪镇凌角村接壤,是龙台镇最偏远的小山村。村里土地贫瘠,水源奇缺。多年来,村民只能种植水稻、玉米、红苕等传统农作物,一年下来,仅能勉强填饱肚子。

对52岁的唐中会来说,由于多年前生病导致股骨头坏死,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的田土都撂荒了。“如果我们村能引进业主流转土地发展产业,该多好啊!”唐中会多次这样想!

转机发生在2012年11月。当年,玉城村引回乡友、广安金山药业公司老总唐良川。唐良川按照每年每亩地300元的价格,在村里流转土地300亩,建起了枳壳种植产业基地。

就在这一年,唐中会将家里的1.4亩地流转给金山药业公司。“租给公司种植中药材,不出一点劳力,每年还能收租金。”唐中会十分满足。

2013年11月,金山药业公司在玉城村再次流转土地200亩,种植枳壳的面积达到了500亩。

枳壳栽到地里,5年后开始挂果,8至10年进入丰产期。

2015年5月,玉城村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收益按合作社得70%、农户得25%、村集体得5%的比例分成。合作社还规定,如果农户所得25%按土地面积分摊下来,低于每亩300元的土地流转金,就按流转金的标准支付给农户;如果高于流转金,则按最高价让农户分享红利。

2016年7月,玉城村首批栽种的枳壳迎来丰收,共采收鲜果5吨。枳壳需要烘干才能卖出去,金山药业公司运来一座烧煤的老式烤炉,每次装1000多斤枳壳鲜果,能烤出干果300多斤,而每烤一次要3天时间。合作社前后花了一个来月时间,才烤完5吨枳壳鲜果。

2017年6月,广安区农业局拨专款16万元,为玉城村购回一台全自动热泵烘烤机。2018年5月,广安区残联在玉城村调研时,决定以玉城村及邻近的红花村、西家村20名贫困残疾村民入股分红的名义,按每人1万元的标准,向合作社提供20万元残疾人帮扶资金。区残联还与合作社签订协议,规定合作社每年在向贫困残疾村民发放红利时,必须给每人每年返还最低400元的入股资金,直到20万元返完为止。

利用区残联提供的资金,合作社又购回一台全自动热泵烘烤机,使村里的现代化烘烤设备增加到了两台。玉城村村主任唐良广介绍,两台全自动热泵烘烤机靠电力发热,功效高,耗时短,效果好。每台烘烤机可烤3000多斤枳壳,只要在烘烤机上调试好时间和温度,不再需要人守在现场,节省了人力。

2018年7月,玉城村500亩枳壳迎来大丰收,共采摘枳壳鲜果60余吨,经烘烤后的干果枳壳重量达到20余吨。按照合作社2015年建立的分红机制,500亩枳壳共为该村群众带来25万余元“红利”,人均增收达到500余元。

产业发展的路子找对了,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更高了,部门支持的力度也更大了。去年9月,玉城村枳壳种植纳入广安区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争取到项目资金150万元,玉城村再一次扩大了枳壳种植面积。目前,玉城村的枳壳种植面积达到1000余亩,小小枳壳成为了全体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新闻推荐

行走凯江 能看见风景还能看见有故事的时光

制图徐兴铧张湘黔一条凯江美丽蜿蜒千百年,静静流淌,润物无声。它从绵阳安州龙门山脉东麓发源,两条支流在罗江万安镇潺亭山下...

中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中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