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上致富“大餐”留下拼出未来

德阳日报 2019-02-19 09:25 大字

(上接第一版)“通济水库的水每年都要从我们村上流过,不能让它就这么白白流走了。”有人出主意。“中江不是有句话叫,要吃鱼到通济么?我们干脆养鱼好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确定了方向。

2018年5月,陈光宗他们筹集了300多万元资金,在土桥村找了几十亩藕田改成养鱼的池塘,又把通往通济水库的水渠修葺一新。“我这个池塘养的是银鳕鱼,目前市面上一斤要卖三四十块钱。这个池塘养的是白乌鱼,算是乌鱼里面的贵族了。”陈光宗算了一笔账,亩产保守估计5000—6000斤的话,一亩池塘一年的纯收入就有5万元。

在陈光宗的池塘边,通济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林昌明正在给10多个回乡务工的年轻人讲解桑树种植的技巧。土桥村原来也是四川省有名的养蚕之乡,当时漫山遍野的野桑树为养蚕提供了天然资源,可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本的养蚕技术达不到市场需求,因此土桥村的传统养蚕业慢慢衰落。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曾经卖不起价的蚕茧如今翻了几番。

2018年11月,外乡人罗存辉来到土桥村租下了村子里150亩土地,种下了20000株桑树苗,决定在这里好好大干一场。“桑树对土地的要求不高,但对水的要求很高。这里依山傍水,适合桑树种植。”罗存辉说,桑树成活率高,每批蚕的养殖周期不到一个月。而曾经的养蚕技术一年只能养两批,春秋两季各养一批,现在的养蚕技术可以实现一年春夏秋三季养殖,每季各养两批,一年能养六批。跟传统技术相比,现在养蚕技术实现了三倍的飞跃。“我今年就盼到这批新种的桑树早点成熟。”罗存辉乐滋滋地盘算着,“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一年收入个七八万元没有问题。”

致富第三招:留住人才是关键

在土桥村村委会办公室门口,陈恩学摆了一张长方桌,上面齐齐整整摆放着红红绿绿的宣传资料,有中江县委县政府致全县外出务工朋友的一封信,还有2019年中江县50余家重点企业的招工信息一览表、城乡医疗保障知识介绍手册。“农村要发展,留住人才是关键。”通济镇党委书记张辉说,“全镇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去了,我们本地的经济怎么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人留住,尤其是这些出去见过世面的年轻人。”

为此,通济镇党委、政府特意邀请300多名在外发展较好的村民进行座谈,其中不乏资产过千万的大老板、大企业家。为了让这些返乡务工人员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张辉还亲自上台演唱了一首《爱拼才会赢》,赢得满堂彩。90后姑娘陈晓美前两年也随村里外出务工大军一起到广东、福建、上海等沿海城市“见了见世面”,作为家里排行“老幺”的她,父母还是希望她今年过完年就不要再出去了,就在中江县找个工作,或者自己创业。听说村里请了农业专家来讲技术,陈晓美一早就拿着笔和本子来到村委会。而像陈晓美这样的年轻人,这次还有20多个。

据张辉介绍,通济镇18个行政村,今年几乎村村都搞了这样的活动,目的就是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势头,让他们愿意留下来,与家乡共同进步,共谋发展。“出去虽然能挣到钱,但毕竟背井离乡。”陈志勇一家五口人,他和妻子带着孩子在广东打工。“要兼顾赡养老人,也希望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以前对于我们来说就只有出去这一个选择。现在家乡变化大,我们希望能回家乡来打拼,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临别之时,陈恩学向记者发出了邀请,“你明年过年的时候再来,那个时候,我们的桑树长高了,鱼儿更肥了,田里的稻香鱼、小龙虾、大闸蟹也养好了。到时候我们一起弄一桌高规格的坝坝宴,档次绝对不会比你们城里差!”

新闻推荐

中江人社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资格认证

(李敏记者钟正有)一直以来,中江县人社局积极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多举措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资格...

中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中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